石浮桥下

2023-11-17 23:49:45吴诚龙
金山 2023年11期
关键词:菜市京口浮桥

吴诚龙

石浮桥原来是镇江的一座老桥。这桥横跨运河,东西走向。桥东连着上河边,桥西连着中华路。有人以为它是座浮桥,其实它是石拱桥。还有人把桥名写成“石阜桥”。据史载,这桥最早叫“利涉桥”。可在我心里“石浮桥”三字最是清楚直白。因为桥西有浮桥巷,下桥向北就是这条随桥而名的巷子。向东过桥,北面第一家是诊所,诊所对着桥的山墙上写着几个大字:石浮桥下原地址,张少南子振邦诊所。这两处的印象,就将“石浮桥”三字刻在脑海中了。我和许多镇江人一样,就喜欢叫它“石浮桥”。

石浮桥是一座石拱券桥,它的桥身、桥栏、桥柱、桥面、台阶都是大方石制的。它结构简单,和我见过的苏州、扬州那些明清时代所建、保存至今的石拱桥相仿。印象中独特的是,桥顶坐北朝南有一神龛,里面供的是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对面桥身上,还有个小石洞,上面有“敬惜字纸”四字。这是我在其他地方从未见过的。由于被香烛烟熏火燎,土地神龛和神像是又灰又黑。据有关记载,因船过石浮桥就出运河进入长江了,长江风浪大,为祈求平安,船民都在桥边烧香。石浮桥前后左右曾有过五座庙,“一桥五庙”。但,从我见到这座桥起,就只见过这一座土地神龛,其他的几座小庙早就不见了踪影。桥面上的独轮车道有着深深的车辙印,看得出这桥桥龄悠久,古朴苍老。它是我所见到的家乡古运河上最雄伟漂亮的一座石桥。

由于石浮桥给这一带居民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也带活了商家市场。桥西当年是石子路,汽车可直通西面的长江边上的苏北路和南面的宝塔路。桥东有一条泛着青光凹凸不平的石板路,那是江南典型的民居小巷——新河街与上河边。新河街是镇江有名的古运河一条街,是国家重点保护的运河上的街道。它南北走向,是镇江近代商会、行会较为集中的地方。而上河边是东西走向。上河边没有新河街长,是一条比新河街更狭窄的巷子。靠近桥边的巷子西头聚集着一些店铺,有振邦诊所、徐家肉店、陈记寿材、姜家面店、王家豆腐店……振邦诊所的主人是位剃着光头的胖子,见人笑嘻嘻的,活像庙堂里的笑罗汉。他是伤科医师,医术是祖传的,在家乡很有名气。豆腐店的王老板是位慈眉善目,身材高大魁梧,长着花白头发的汉子,据说是这条街上的义务消防队长,热心助人,在街上人缘很好。清早,隔壁面店站在面锅边的姜老板是一位瘦高个男人,手执一双一尺许的粗大“竹筷”,麻利地将锅里的面分到锅台上的十几个碗里,店里的几张方桌旁坐满了吃客。上河边中段有家中药店,店名记不得了。高高的柜台,柜台里面,靠墙的柜子是由一个个整齐的小抽屉组成的,里面放的是中药材,每个抽屉上都贴着药材的名字。有人配药时,柜台里的师傅依着处方,打开抽屉取出药材,用一杆很精致的象牙秤,一边称一边报着药名和分量,“半夏二钱”“北沙参三钱”……店门口有时还会有拎着小木桶卖五香烂蚕豆的老人。我那时上小学,常在店门口买五香豆吃。店里也做小孩生意,二分钱就可以买点甘草当零食吃。班上也有顽皮的同学,到柜台上说买“柜台灰”(柜台成灰,很不吉利),被老板赶走。

我的学校就在中药店斜对过,是上河边小学。当年本该报名上靠近家的同仁学校,但因名额满了,只好报了离家稍远点的上河边小学。其实也并不太远,只需穿过大半条新河街,也就是十多分钟的路程。当年学校的大门像座庙门,门前还有高高的木栅栏,大门口有两个相对的抱石鼓门墩。据说,学校前身是镇江药材行业商会所在地。学校不大,前后三进,有两个较大的天井,是我们课间和体育课的活动场地。这座学校当年的师资力量还是不错的,有好多位资深博学的老教师,也有专科毕业的年轻教师,如陶叔和、陈仲立(他女儿乃芸是我小学、中学同学)、郑芬、王明阳、甘来秀等。小学六年,除读书学习外,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件事,都发生在我二年级时。一是天降冰雹。那天上午九十点钟,正在上课,忽然天色昏暗,天上下起了冰雹,开始就将教室的天窗砸坏了。冰雹大的像玻璃弹子,小的像小钢珠,是不规则的透明晶体,噼里啪啦,在屋瓦上、天井的青石板上直蹦直跳。老师让我们让开天窗位置,在座位上不要乱动,时间很短,冰雹停了。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下冰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还有一件事,就是学校炼钢铁。那年,社会上到处都在炼钢铁,我们学校也在后门的厕所边上建了座高炉,校门口的木栅栏拆了,当了柴火;小门上的铁锁、门环……凡是铜、铁的东西都被当成了原料。我们低年级的学生不让参与冶炼,只需到处找些铜铁件交给学校就行。学校的高炉由居民委员会统一管理,最后炼了多少钢铁,我们低年级同学根本不知道,只知道学校也敲锣打鼓去报喜了。高炉、栅栏、捡铜铁件,上下课的手摇铃也成了炼钢的原料,学校改用了电铃,报喜……都在我心里留下了印记。从我们学校向东,上河边巷子里的店铺就很少了,除了有一个姓高的卖纸人纸马的纸品店外,几乎都是民居。后来我才知道,那些古色古香的二层楼居民区老房子里,曾经住过中国第一部传世的甲骨文著录《铁云藏龟》的作者刘鹗,那已是我成年后才知道的事了。

石浮桥西的中华路原为古运河的一段河基。据志载,1931年江苏省建设工程处决定填河筑路。当年三月动工拆除老城西门瓮城,残城土垒用以填塞大口门运河(即大京口运河)石浮桥至江边段。至次年7月,填河筑沟工程完成后,进入路面工程。这条路初定为“大口门大街”,后定名为中华路。上世纪50年代,中华路已比较繁华,商铺店面多。除有达仁、武肃小学外,就是菜场、戏场、书场。我印象最深的是被人称为“大菜市”的菜场。

大菜市其实是个很简陋的由毛竹、芦席搭建而成的大竹棚。里面有供应各种应时菜蔬、咸干杂货、牛羊鸡鸭的摊点,特别是大菜市的水产鱼市,品种繁多、种类丰富。可能是大菜市靠近运河和长江的缘故,江鲜鱼虾货源充足。因此,鱼市在大菜市里占的位置是最大的,家乡常有的江鲜河鲜,扁白鲤鲫,河虾江虾,青鱼草鱼都是鱼市上的常见品种。久而久之,家乡的居民都喜欢把大菜市作首选菜市场,来此买菜的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常。

每到一定的季节,特色鱼就上市了。“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初春河豚上市的时候,菜薹河豚烧肉是家乡的一道名菜。清明之前,鱼市就挂上了“本江刀鱼上市”的牌子,大的叫“对刀”,小的叫“毛刀”。刀鱼的价格当年没如今这么昂贵,平常老百姓家中,哪怕是小“毛刀”,也能尝尝鲜,芽笋烧刀鱼,可以红烧,也可以清蒸,是上乘的佳肴美馔。等鮰鱼上市,许多人家都会做“白汁鮰鱼”,味鲜无比。卖鱼的老板还是很辛苦的,我有个童年的玩伴,他姓徐,就住在大菜市后面,他父母都卖鱼,起早摸黑,挣点钱也不容易。

除了大菜市,中华路上还有不少小商家,有家秤店叫衡器社,社主任是和我家很要好的邻居的男主人,姓赵。他的手艺十分精湛,当时在全市首屈一指。衡器社在狮子街街头上,旁边还有家酒肆,店里摆了许多酒缸、酒坛,但从没见过有人在这家店里喝酒,店里没有堂食的桌席,也不见酿酒的器具,只见伙计用竹升子给买酒的人打酒。这种酒肆,我至今就看到过这一家。酒肆的附近,还有杨大昌面店、一枝春素菜馆,都是当时镇江较有名气的饮食店。

到拆石浮桥建京口闸时,中华路的市场已经萧条了。上世纪60年代初,京口闸建好后,上河边已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中华路的市場又曾活跃过一段时间,临时的买卖市场和摊点一直延伸到京口闸,那段时间买卖粮票等无价票证的“黄牛”、黑市也多,没一两年,市场又冷清了下来。

石浮桥是我们这一代镇江人抹不掉的记忆。它建于哪一年,现无志可考。这座至少百年以上的老桥拆于1958年,当年在离它四十米左右建了京口闸。是不是为建京口闸而拆石浮桥呢?我不得而知。为什么不能将石浮桥保护下来呢?这是许许多多老镇江人脑海里始终存在的疑问。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百年虽一瞬而过,但石浮桥当年给家乡带来的繁荣,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之中。

猜你喜欢
菜市京口浮桥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核心素养导学
家乡的那座浮桥
照相机(2022年12期)2022-02-09 09:13:50
巨頭圍剿 菜市場能否借「上線」殺出重圍?
台商(2019年7期)2019-11-04 18:05:00
买半斤齐白石的虾
摄影作品选登
审计月刊(2019年8期)2019-09-03 02:55:48
菜市
齐鲁周刊(2017年29期)2017-08-08 07:46:31
开路先锋舟桥部队
学与玩(2017年2期)2017-03-21 17:39:11
A Study of Prototype Effects in Xin Qiji’s Song Lyr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totype Theory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11:06:10
江苏镇江发现大运河京口闸遗址
艺术品鉴(2013年6期)2013-04-29 22:47:28
“孤游”离京口,“疲老还旧邦”——鲍照与京口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