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伟斌 夏增妍
“以往靠烧煤烘干,稻谷烘干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把粮食烘焦的状况时有发生。现在我们农机合作社烘干设备采用的电热泵智能烘干系统,是完全实现了智能化操作,并且省时、节能、环保。”这是由常州市金坛区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组织的一期高素质农民培育(粮油)培训班“理论+实操”观摩现场讲解。
为切实帮助农户掌握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区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抓住生产有利时机,从解决服务三农最后一公里破题,将农技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面对面讲理论,手把手教技术,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为他们“量身定制”的农技服务和指导,用科学的力量帮助广大种粮大户搭上增收致富的科技快车。
一、牵手名校共发展,构筑农民培育“新平台”
为了让更多的学员有“一技之长”走出“一亩三分地”去外面的世界“勇闯天涯”,金坛区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积极协调、精心组织,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对接,蹚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联合办学”之路,培养出一大批懂技术的“田秀才”、善经营的“农创客”、会管理的“土专家”,引领全区农业规模发展、产业化经营,助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区9个镇(区、街道)、129个行政村(社区)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通过持续“充电”,不断涌现出致富带头人、领头雁。
位于金坛区直溪镇的吕坵井道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从事粮食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孙井道起初由于不懂技术,种田只能算是解决温饱问题,经济效益始终不理想。2019年,通过镇农技站的推荐参加省级高素质农民培养(粮油)培训班进行学习。在学习期间,区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多次组织专家和院校的教授到该合作社调研指导,粮食种植收入加上农机合作社收入突破百万,井道合作社社员由原来的6户发展到12户,壮大了合作社规模。
二、惠民政策暖人心,激发农业经营“新活力”
金坛区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在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同时,积极落实各项惠民帮扶政策,特别在金融与资金帮扶方面,主动靠前,支持高素质农民成立具有法人资质的经营实体,为他们创办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绿色通道”。同时,利用区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和区融资担保中心整合的机会,将农业融资担保嵌入培训内容,形成面向高素质农民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以“农民田间学校”为支撑,将农业融资服务网络延伸到农村基层;以培训为抓手,为金坛区财政撬动金融协同支农提供了政策工具,将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惠农的“金融活水”引入田间地头,润泽每一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22年为全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种养大户共计108户发放担保贷款8515万元,为乡村振兴贡献“金融力量”。
三、靶向培育新农人,注入乡村振兴“新动能”
为打破乡村人才的瓶颈制约,金坛区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在工作中不仅创新培训方式、精选培训内容、优化师资结构,还依据金坛区农业地域特色、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农业产业发展不均衡的实际情况,创新推出“田间课堂”“茶园课堂”,并和支部联合推出“塘口大学堂”,对从事不同产业的农民进行针对性的特色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市场的研究,做到紧扣市场,以农业生产经营者与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高精准提供培训服务。截止到2023年上半年,金坛区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已举办省级培训班10期895人,部级培训班4期260人。其中,根据金坛区地方特色,举办部级茶叶精制加工企业培训班一期70人,农村创新创业培训班一期50人;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粮油)五期475人,红香芋种植二期268人,水产班一期115人,农村宅基地改革培训班一期39人。“同样是一样的水面,你看经过专业培训的高素质农民,经营收益远高于没有培训过的农民。作為新时代的农业农村创业者,在家借助网络‘数字快车, 轻点鼠标就能将我们养殖的长荡湖大闸蟹销售到全国各地,我们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手机成为‘新农具。”高素质农民沈俊说道。
(作者单位:1.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2.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东城街道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