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问题及建议

2023-11-17 13:35王世群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建议

摘 要: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和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领头雁”,新型职业农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意义重大。在阐释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及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剖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即发挥各类教育主体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积极作用、构建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新格局、实施差异化培训策略等。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迁。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出现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农村劳动力兼业化、老龄化、低文化的发展趋势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耕地利用率,还给我国农业发展尤其是粮食安全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事关长远、事关全局的重要历史使命。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及发展概况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积极应对乡村经济社会结构变迁、重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回答“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成为政府、学界乃至全社会长期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指出,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雷鸣强、吴易雄(2019)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备专业技能、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经营的现代农业从业者。肖义(2023)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是具有较高从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的生产经营者。

新型职业农民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具有鮮明的时间维度。农民是一个历史范畴,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出台,让“农民”一词在户籍上出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这一职业身份更加凸显。二是职业化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显著特征。与传统农民从事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不同,新型职业农民凭借专业技能,以农业为主要谋生手段,具有较高的管理技能和职业素养。产业化经营、专业化分工、职业化发展是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三是综合素质较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这说明相比传统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身份的转变,而且是素质能力要求的提升。文化素质方面,要拥党爱农,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积极向上,能够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科技素质方面,要掌握先进农业技能、助推农业新业态发展,推动农业新技术转化应用;经营管理素质方面,要聚焦市场动态变化,产业化经营、职业化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等。

(二)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概况

新型职业农民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长三角地区,其称谓先后有“现代农民”“新型农民”“职业农民”等不同的表述。2012年是我国农民职业化发展的关键之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后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完善了政策体系框架。如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2017年《“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数量、文化程度提出了明确要求,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

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发展较快,2010—2020年总体规模翻番,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由不足3%增加到9.6%;2020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数量约1 700万。曾俊霞等(2023)基于9 763名新型职业农民的调查问卷得出,新型职业农民群体人力资本水平比较高,更年轻、从业经验更丰富、创新创业意识更强,他们是经过多方比较后进入农业领域的。具体来看,一是年富力强。与美国、日本和中国农业劳动力整体相比,中国新型职业农民更年轻,平均年龄45.1岁。新型职业农民是中国优质的农业劳动力群体。二是男性占主导地位。新型职业农民没有出现劳动力女性化倾向,男性占比超八成。只要经营得当,从事农业也可以获得媲美非农工作的收益。这也从侧面说明“农业有效益,农业有奔头”。三是学历有优势。高中学历占比30%,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近9%,说明新型职业农民相较于传统农民受教育水平较高。四是从业经历丰富。近三成的新型职业农民有过非农从业经历,进城务工再返乡务农者居多。新型职业农民绝大部分是农村户籍,但也有少部分是非农户籍,非农户籍占比约7.5%。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制约因素

2012年以来,经过多方努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成效显著。培育制度基本确立,“一主多元”培育体系基本建成,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初具规模。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共富”“愿富”“敢富”“能富”的群体,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支队伍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空间很大,目前仍存在着培育针对性不强、不够规范、有效性不足等问题。

(一)“跳农门”思想根深蒂固,农民职业化任重道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较为滞后、农业基础不够稳、农民收入不高,这既是部分社会现实,也是长期以来人们的固有印象。“农村苦、农业穷、农民累”的想法深刻影响了农民及其子女的价值观和择业观,“跳出农门、逃离农村、奔向城市”成为许多农民共同的选择。然而,随着党中央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一系列重大战略(如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发展等)的实施使得农村正成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业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农民职业化任重道远。长期以来,农民是“身份”的象征,“身份”转化为“职业”只是发生在近10年,社会大众包括农民自身对其都有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部分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这一身份的认可度不高、对职业技能培训的参与热情不高。同时,为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快速落地,存在着目标不清、操之过急、形式主义的倾向,偏离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初心。一些部门为了完成培育任务,只求数量、不问对象,滥竽充数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不仅浪费了国家宝贵的资源,也把真正有培育需求的农民边缘化了。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取得各类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新型职业农民人数占比为11.58%,88.42%的新型职业农民尚未获得相关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二)培训模式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

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既包括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也包括农业生产经营能手、专业大户等,他们的能力是有差别的、培训诉求是有差异的。要想把培训工作做好,首要的是区分培训对象。然而,由于资源、时间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限制,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并没有做到精细化。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由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教育、科技、文旅、人社等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尚未形成整体合力。基层培训工作通常由相关部门1~2名工作人员负责,对培训不够重视。在培训方式上,大多采取“教师讲、学员听”的传统授课方式,这样既不利于学员接受知识,也难以调动学员带着生产问题听课的积极性,培训效果不佳。在培训时间上,集中培训尽管节约了时间,但不符合农业生产经营实际。

(三)职前教育供给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

受教育年限是国际社会衡量人力资本水平的重要指标。相比短期化、碎片化项目式培训,正规学历教育往往更专业、更系统和更全面,能从根本上提升人力资本质量。然而,当前社会“轻农、去农、离农”现象一定程度存在,职前教育供给不足,乡村振兴缺乏后备人才保障。部分涉农院校或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或为了扩大生源规模,调整涉农专业结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影响了涉农专业毕业生输出。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调研数据表明,我国中等农业职业学校不足240所。同时,由于宣传力度不大、政策落实不到位以及认知偏差等,2019年国家启动的针对退役军人、下岗职工、乡村工匠、文化能人等群体的“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效果不佳。原计划5年招生100万高素质农民,前3年高职院校仅招收了8.6万农民学员,多数农民仍然采取在农业实践中摸索前行的方式。涉农院校每年毕业生到“三农”一线工作的也仅有20%左右。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建议

(一)发挥各类教育主体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积极作用,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实践也表明,农业农村现代化与教育水平密切相关。可见,提高我国农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是事关长远、事关全局的大事。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农业生产水平还有待提升,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如我国大专以上学历的高素质农民占比1.2%,而美国大专以上学历的高素质农民占比超三成;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是美国的近百倍,但人均产出却只有美国的4%。为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应积极引导农学实践进校园,增强学生对农业的认知和熟悉感;教育部门应加强农村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吸引更多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留守妇女等报考高职农业院校,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高等农业院校要强化社会服务职能,加快培养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等各类卓越农林人才。

(二)构建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新格局,稳步扩大新型职业农民来源

当前我国城镇化的步伐仍在继续,农村劳动力减少趋势尚无法完全扭转。面对农村劳动力萎缩化、老龄化、低知识化的社会现实,扩大新型职业农民来源具有现实意义。要继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扩充新型职业农民劳动力市场,采取必要的产业扶持和政策激励等措施,引导更多优质要素在农业农村集聚,吸引高素质城市劳动力、农村外出劳动力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各地要增加新型职业农民人才供给,扩大新型职业农民覆盖范围,既要聚焦奋斗在农业农村一线的“土专家”和“田秀才”,也要兼顾从事特色产品研发的农业技术大咖,还要考虑到返乡就业创业的大学生、农创客等。

(三)實施差异化培训策略,提高培训精准度

针对当前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零散化和同质化等现象,要从尊重农民个性需求、结合地方发展实际、解读政策文件等方面入手,丰富培训内容。一是加强培训需求调研,分层分类设置培训内容,尽量满足不同类型农民的培训需求,努力做到缺啥补啥,着力解决农民在生产经营中出现的痛点难点问题。二是做好基础农业知识、实用农业技术与现代科学知识之间的迁移与衔接,减少农民对接受新知识的陌生感、恐惧感,促使他们更快地适应学习环境。三是立足当地实际,有针对性开展培训。培训主要服务于地方,不能离开所处环境空谈。要综合研判当地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在培训过程中融入当地特色文化与风俗,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17-01-07)[2017-02-20].http://www.moa.gov.cn/nybgb/2017/derq/201712/t20171227_6131209.htm.

[2]肖义.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路径探析[J].农业经济,2023(7):79-80.

[3]雷鸣强,吴易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9(14):44-46.

[4]曾俊霞,郜亮亮,王宾,等.谁是职业农民:基于9763名职业农民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0(1):44-64.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责任编辑:王芳玲]

基金项目: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研究阐释专项课题“共同富裕进程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研究”(2022ZX208)

作者简介:王世群(1977—),男,湖北枣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村职业教育、农业经济。

猜你喜欢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建议答复应该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