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庆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地方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我们学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近几年,年轻的家长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他们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些监护人年纪大,多数没有文化,不识字自然就不会辅导孩子的学习,监管不力。还有的孩子背着爷爷奶奶上网沉迷于网络游戏,成绩下降很快。这样,时间长了,有的孩子心理孤僻,成绩不理想,很快成了"学困生"。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学习引导和管理,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大多数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孩子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这些不良习气的存在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危害,也给班级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家庭、学校、社会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三个重要因素,因此,我认为,必须从这三方面入手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 重视亲情关怀,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人格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要在思想上使父母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改变重物质轻精神,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在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多的在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其思想、行为及心理的发展变化,使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转变教育理念,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是留守儿童最聚集的地方,重视农村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再教育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发挥他们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困惑,增强对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给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心和监护,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发挥班集体在留守儿童教育上的特殊作用。如“每月给父母一封信”活动。鼓励“留守儿童”每个月写一封信给在外地的父母,并要求父母要回信。通过书信往来减轻“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加强爱的教育。同时还可开展“每半月一个电话”活动,鼓励儿童多和父母打电话,学会向父母汇报在校在家情况,让外出的父母不用担心。如“感恩之心”活动。可组织全校学生集中开会,让“留守儿童”代表上台演讲,说说他生活中发生的,真实的,和父母之间的一些故事。
平时教学中我一直关注留守孩子,尽自己的力量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温暖。我们班的李倩就是典型的留守孩子,李倩家里五口人,爸爸、妈妈,奶奶,弟弟和她.爸爸妈妈带着弟弟长年在外打工,平时都是年迈的奶奶照顾她的生活起居以及学习等。李倩性格极其内向,在班级里她从来不发言,从早上学到下午放学,她在班级里就像一个隐形人,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在班级里她几乎没有朋友,总是独来独往。课堂上李倩学习态度端正,听课比较认真。但是她从来不主动发言,上课有时提问她,她站起来只是低着头,说不出一句话。每天,老师留的作业她认真地完成,但是准确率不高,而且很多题都空着,说明她上课听课的效果并不好。下课的时侯,其他同学都到教室外活动她只是孤零零单的坐在自己座位上,看着特别让人心疼。
李倩形成这种自闭的性格,和她的家庭背景是分不开的。她从小爸妈带着弟弟长年在外打工,几乎没有给予李倩母爱的呵护和温暖,她感到自己好像是多余的,导致了她内心非常自卑,在外人面前羞于表达自己,也不会表达,更不敢表达。由于李倩这种自闭的性格,不敢和别人交流。因此,课上她没有回答问题表现自己的机会,课后,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她又不敢去问老师和同学。回到家,奶奶又没有能力辅导她的学习。我决定从生活中的小事去关心她,于是我买了一对小发卡。第二天,我特意把李倩叫进办公室,帮她把头发梳好,别好发卡。从那以后,我发现李倩每天来上学时衣服穿得很干净,头发也梳得很整齐,我为李倩这一变化而感到欣慰。每节课下课的时候,我都會走到李倩的身边,问她课堂上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并及时帮她解决。慢慢地,经过一个多月的沟通,她已经完全信任我了,有时有问题她会主动来办公室找我,看到她的进步,我心里真是很高兴,
还有家校联合,双管齐下。最后我和李倩进行了联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家庭的高教育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因此,我向李倩家长谈了李倩在学校的表现,并给他们提了一些可行建议,让他们平时有经常能给孩子打电话,关心她的生活和学习,让她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到父母是爱自己的。这一学期里,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她的性格变得开朗了。课堂上她会勇敢的举手回答问题了,课间的时候,能主动和同学们在一起玩耍。其次学习成绩有所进步,以前考试都是50多分,现在考试,她能及格了。尤其是她的作业书写改进步很多,现在每天的作业写得整漂亮,我经常在课堂上表扬她。
看到她的进步,我觉得这几个月的心血没有白费,真心为她高兴,我很有成就感。
经过关爱留守孩子工作的不断实践和总结,我有很多的感受。留守学生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密切配合。而留守孩子在校学习,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老师的爱,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帮助。就让我们多给留守学生一些爱心吧,让爱的阳光温暖留守学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留守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让我们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弥补父母未能给他们的爱,让我们共同携手为他们编织一个色彩斑斓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