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云南省中考作文解析指导与佳作评析

2023-11-17 13:34吴应海
中学生报 2023年45期
关键词:补题白花乡愁

吴应海

原题呈现

请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写作。(40分)

题目一:劳动的遐想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3)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题目二:留住__________的味道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4)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解析与指导

云南省今年的中考作文继续给出两道不带任何引导语的“裸题”,一道是全命题作文,另一道是半命题作文,这和去年的模式基本相同。看来,这种命题趋势近几年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劳动的遐想”这一题目聚焦劳动主题。“劳动”既可以是名词,指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也可以是动词,指体力劳动、脑力劳动。“遐想”一词,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想象(包含联想)、二是思索。在这里,遐想虽然是核心词,但它必须是由劳动引发的,与劳动有着关联,而不能随便去想象和思考。写作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基本要求。

“留住____________的味道”这一题目引导学生品悟生活味道。“留住”可以理解为保留、记住、珍藏等;“味道”既指某种味觉特性,比如酸味、甜味,也可以解释为某种趣味、情绪,还可以当气味讲。留空的部分是对“味道”的限制,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悟进行填写。既然想把某种味道留住,那说明这种味道一定令人感受深刻、不想忘记,补题时一定要扣住这一点。

对于初中生而言,“劳动”应该是一个非常熟悉的词语,因为人人都接触过、参与过劳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而且人人都阅读过不少与劳动及劳动者有关的诗文,因此讲一讲劳动故事、议一议对劳动的看法、介绍一下熟悉的劳动者、抒发对劳动的赞美,实在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每个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一定经历了许多事情,感悟到了各种各样的味道,从中挑选某种味道补题写作,表达留存、珍藏之意,同样可以信手拈来。很显然,今年云南省中考设计的这两道作文题,根植学生生活,题面简洁明了,写作空间非常大,便于学生发挥,是非常“接地气”的好题目。

那么,如何进行写作呢?

题目一指导

明确“遐想”的起点。“遐想”的起点肯定要与劳动有关,那么,是由人类的劳动行为展开遐想,还是由自己的一次劳动经历展开遐想;是由一首古人描写劳动的诗歌展开遐想,还是由一支赞美劳动品质的歌曲展开联想……一定要根据素材积累情况事先进行确定。有了明确的起点,后面的遐想才能顺利进行。

选择“遐想”的方向。“遐想”的方向不同,写作的思路就不同。比如参加了校园农场“开耕节”,既可以由此思考劳动与收获的关系,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想象父母劳动的艰辛,描写父母劳动的情景;还可以联想到陶渊明等人吟诵劳动的古诗句,赞叹古代文人归隐田园的志趣。你看,同一起点,不同方向,写出来的作文在体裁和内容上差异很大。

预设“遐想”的目的。由劳动引发遐想,可写的内容非常多,可不管你写什么内容,都不能只顾遐想,而不考虑写作目的,否则,遐想就没有什么意义。这里的写作目的,实际上就是文章的主旨。比如思考劳动的价值,就可以“劳动最美”作为主题;联想农民用汗水喂养庄稼,就可以抒发对劳动者的赞美作为主题;想象丰收的场景,就可以“惟有劳动,才有收获”作为主题。意为文之先,预设“遐想”的结果,认真进行立意,选材、构思、写作才能有的放矢。

梳理“遐想”的过程。从“劳动”出发,联想到了何人何事、产生了怎样的观点、人物身上有哪些精彩的故事、事情的前后经过是什么、从哪些方面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动笔之前,对遐想的过程进行梳理,明确写作思路,筛选最合适的素材,认真打好腹稿,非常重要。只有成竹于胸,行文时才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

展示“遐想”的内容。就是用准确而生动的文字把整个遐想表达出来。如果记写与劳动有关的人和事,可对劳动场面、人物表现展开描写,凸现人物个性品质。如果议论与劳动有关的话题,论据要丰富,论证要多元。如果展示与劳动有关的诗文、俗语、名人名言,在引用的同时,可进行适当的解释,抒发自己的感想。总之一句话,要用最能展现自己语言风格的文字,把构思的内容形成文字,让劳动的遐想引人共鸣。

题目二指导

补出独特的“味道”。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补题的范围非常广。既可用自然之物补题,比如“留住栀子花的味道”“留住湿地的味道”;也可用成长体验补题,比如“留住爱的味道”“留住青春的味道”。由于这道题目的补题与立意密切关联,因此补题时最好能够避开常见角度,力求新颖别致,补出独特的“味道”。比如你把题目补为“留住乡愁的味道”,着眼保护乡村古建筑、乡村美食、乡村民俗立意,就能不落俗套。再如你把题目补为 “留住失败的味道”,着眼于“永远铭记失败教训,一辈子奋发努力”进行立意,就会令人耳目一新。

挖掘“味道”的内涵。“味道”无疑是本次作文所要表现的重点,那么补题后的味道到底是个什么味呢?它有着怎样的内涵?动笔之前一定要反复品味、認真挖掘、用心思考。比如写“留住乡愁的味道”,你就要明白,所谓乡愁,就是深切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一种情感状态,“乡愁的味道”是苦涩的味道,它的背后是无数人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怀想、对亲人一笑一颦的牵挂。只有真正理解了乡愁,才能选择恰当的事物来寄寓这种情感,展示它的味道。否则,其味就有可能不“正”,最终影响表达效果。

思考“留住”的缘由。比如写“留住童年的味道”,那就要追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留住童年的味道?它有什么特别之处?”继而思考怎样留住童年的味道。通过对素材的回顾与梳理,你发现,自己的童年是在外公外婆身边度过的,而外公外婆做豆制品为生,整个童年都充满着豆制品的味道,那是一种诱人的香味,更是爱的味道,值得永远珍藏心中,时时进行回味。一旦理清了答案,写作时就能根据需要灵活进行选择。

明确写作的重点。根据“留住          的味道”这一题目的特点,可以有两个写作重点:一是重点写“味道”,“留住”只在文末一带而过;二是重点写“为何留住”“怎样留住”,“味道”稍加解释即可。同学们可根据立意、素材等情况确定写作重点,可记叙、可议论、可抒情。比如写“留住乡愁的味道”,就可把重点放在“留住”上,通过议论,告诉人们具体做法。再如写“留住桂花糕的味道”,就可把重点放在“味道”上,记叙奶奶生前如何给自己做桂花糕,桂花糕的味道如何香美,通过叙写,抒发自己对奶奶的感恩和怀念。

一旦解决了上述四个问题,写作就变得易如反掌。

考场作文

劳动的遐想

□2023年云南省一考生

家里承包了几十亩耕地,作为农民的孩子,利用节假日去田地帮助家人干活,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无论是施肥、锄草,还是采摘,都非常辛苦。可辛苦归辛苦,但因劳动引发的遐想,却是那么有意趣。

比如在田间挥汗如雨一番后,暂停小歇,望着远处的青山,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美景,你会油然而生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你会轻轻吟诵许多与劳动有关的诗句,从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到范成大的“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再到白居易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真是如数家珍!收回思绪,再绞尽脑汁即兴创作一首与劳动有关的打油诗,那是一种怎样的快乐?

比如在田间劳作一天后,看着车子拉着劳动果实满载而归,看着丰收的喜悦在父母的脸上如花朵般绽放,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们“日出而作,日落不息”的艰辛;你会瞬间明白每一份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你会在心灵深处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谆谆教诲再刻上一遍;你会告诫自己,一定要珍爱粮食;你会对默默奉献的土地心怀无限的感恩和敬意。那种感受,怎不让你久久回味?

比如晚间在台灯下用文字总结一天的劳动经历,当你把劳动过程中所遭受的挫折、所学到的知识、所获得的体验记录下来后,继续进行思索时,你也许突然就明白“没有付出,哪有收获”这句话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突然就领悟到恩格斯“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的原因所在……当你坚定地在日记本上写下“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这句话时,你怎能不对劳动情有独钟,又怎能不对未来充满无限期望?

一个人要想理解劳动的意义、要想体味劳动的艰辛和快乐,那就必须要亲自去劳动。当你真正成为一个劳动者时,你就会像我一样,产生无数与劳动有关的遐想,并在这遐想中收获劳动的真谛,那就是——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一切美好。

【点评】第一,构思巧妙。作者紧扣文题,由自己的劳动经历切入,引发遐想,然后从三个方面呈现遐想,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最后呼应文题、点明主旨、结束全文。整篇文章构思精巧、浑然一体。第二,内容丰富。由劳动引发的“遐想”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既想到了古人描写劳动的精彩诗句,也想到了父母劳动的艰辛、节约粮食的重要性,还想到了一系列与劳动有关的名人名言,想到了劳动与付出的关系……丰富的遐想、深刻的立意,给人以深刻的启示。第三,语言优美。行文过程中,作者灵活运用了引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把自己的遐想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越读越有味。

留住白花槐的味道

□2023年云南省一考生

敲开李爷爷家的院门时,一股花香钻进鼻孔,直入肺腑,令人感到精神为之一振。抬头望去,院子里有一棵白花槐树花开得正兴,一簇簇洁白的花朵缀在嫩枝绿叶间,像一只只白色的小蝴蝶聚在一起憩息,美丽而可爱。

我们今天是来采访李爷爷的。李爷爷这几年不停地资助贫困生,帮助了不少学生。校园电视台正在做一个“寻找身边的好人”专题节目,李爷爷家离我们学校不远,也就两公里的路程,于是我们把李爷爷定为第一期的采访对象。经过再三恳请,李爷爷才同意接受我们的采访。

坐在镜头前,李爷爷一开始显得有点拘谨,直到谈到自己的过往经历时,他才慢慢放松了下来。

李爷爷从小家境贫困,小时候常常一天只吃两顿,受尽了苦头。他学习成绩非常好,渴望有一天能考上大学,出人头地。可是,在念初二的时候,家中再也没钱供他读书,他只得含泪告别校园。从此,李爷爷变得沉默寡言,想方设法赚钱,他暗下决心,一定不能让自己的悲剧在孩子身上重演。

结婚后,李爷爷开始养蜂,通過不断摸索,养蜂规模越来越大,成了远近闻名的养蜂能手。他和妻子用辛勤的劳动,供孩子读完了大学。渐渐地,李爷爷手里有了不少“闲钱”,看到本村和周围村子里还有一些学生家庭非常困难,联想到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李爷爷决定帮帮这些孩子。考上高中的学生,他就送上1000元慰问金;考上大学的学生,他就送上2000元慰问金。另外,他还先后承担了好几名学生大学四年的生活费……

李爷爷现在很有钱吗?不是。李爷爷说现在年岁渐大,一年收入也只有数万元,除去日常生活开支,剩下的钱都用来帮助贫困生了。我们看到李爷爷、李奶奶穿的衣服很旧,家里的陈设很简陋,我们便问李爷爷平时的生活状况如何。李爷爷说很好。一旁的李奶奶却偷偷抹了抹眼睛。仔细询问李奶奶,我们才知道,为了能拿出更多的钱帮助困难学生,李爷爷不仅戒掉了烟酒,还好几年都不换新衣服,平时生活也是能省则省,很少吃鱼肉……听着听着,我们的眼眶也湿润了。

结束采访,告别李爷爷、李奶奶时,我再次回望那棵白花槐,它虽然平凡、普通,立于寻常人家的庭院之中,却努力绽放美丽的花朵,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清香。恍惚中,我觉得,李爷爷不也是一棵白花槐树么?

我深吸一口白花槐的香味,我要把这白花槐的味道永远留在心间。我在心中说:“李爷爷,你是我永远的榜样,我也要像你一样,挥洒爱的芳芬。”

【点评】第一,借物喻人。本文主要记叙了李爷爷省吃俭用资助贫困生的故事。作者开篇描写李爷爷院子中白花槐香味袭人,营造出一种特别氛围,结尾则用白花槐树来比喻李爷爷,再次点出白花槐的香味,赋予其特别的含义,令人回味久远。第二,人物饱满。作者先按时间顺序,简述了李爷爷资助贫困生的前因后果,突出了李爷爷的奉献品质,接着,借李奶奶之口,把李爷爷节俭的生活展现出来,鲜明的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第三,立意深刻。作者不仅赞美了李爷爷的高尚品格,更表达了自己要向李爷爷学习、挥洒爱的芳芬的决心,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体现出了立意的深刻。

猜你喜欢
补题白花乡愁
永远的乡愁
乡愁
九月的乡愁
“补”出一片精彩来
“补”出一片精彩来
白花败酱草总皂苷提取纯化工艺的优化
还会睡在爸爸妈妈房间里呢!
回头一望是乡愁
一种新的花柱多态现象——白花丹科植物细裂补血草
民族药白花丹化学成分及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