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宜梅,白彦秀
(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甘肃 兰州 730000)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为妇产科常见的盆底损伤及缺陷性综合征,以盆腔脏器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及产后性功能障碍等为临床表现,对女性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有直接的负面影响[1]。盆底的主要作用是排尿、排便及维持性生活快感,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出现便秘等问题,因此,需及早对疾病进行诊断,从而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达到改善整体预后效果的目的[2]。盆底超声具有价格低廉、可重复操作、无创、无辐射及可动态观察等优势,在检查过程中可观察到盆底组织结构的影像学变化,同时对盆底病变情况进行评估,以便为临床医师评估患者病情、制订合理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参考。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可明显抑制膀胱功能,降低逼尿肌代谢水平,增加膀胱容量,加强储尿能力,该方案可促进盆底肌肉进行自主收缩,增强其收缩力,从而使功能受损的尿道括约肌恢复张力[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盆底功能障碍引起便秘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56 例盆底功能障碍合并便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8 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1~42 岁,平均年龄(30.42±4.82)岁;体质量50~77 kg,平均体质量(61.42±4.61)kg;孕次1~5 次,平均孕次(2.82±1.02)次;产次1~3 次,平均产次(1.89±0.54)次;盆底超声检查发现膀胱脱垂21 例,子宫脱垂20 例,直肠前突9例,直肠内套叠4 例,肠疝3 例,会阴下降9 例,盆底失弛缓综合征12 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1~42 岁,平均年龄(30.48±4.87)岁;体质量50~77 kg,平均体质量(61.48±4.42)kg;孕次1~5 次,平均孕次(2.81±1.08)次;产次1~3 次,平均产次(1.88±0.53)次;盆底超声检查发现膀胱脱垂20 例,子宫脱垂23 例,直肠前突8例,直肠内套叠3 例,肠疝2 例,会阴下降9 例,盆底失弛缓综合征13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实用妇产科学(第4 版)》[4]中的盆底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出现便秘症状(大便干燥、排便次数减少及排便费力等)[5];并经盆底超声确诊;②年龄≥18 岁;③精神及心理状态无异常,可自主沟通。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生殖器官疾病者;②合并盆腔恶性肿瘤者;③合并严重脏器组织损伤者。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在实施治疗前均接受盆底超声检查,在实施检查前由医务人员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引导其掌握检查流程、检查重要性等,沟通及交流中注意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使其积极配合进行超声检查。采用超声诊断仪(迈瑞,型号:Resona8)进行盆底超声检查,检查时将探头频率调整为5 MHz,在实施检查前指导患者口服开塞露或缓泻剂,排净膀胱、直肠;引导患者选择仰卧位,选择膀胱截石位进行检查;首先采用保鲜膜包裹住仪器探头,随后在会阴部涂抹耦合剂,进行多方位检查,检查过程中保持压力适中,并将探头置于尿道与阴道外口间,分开阴唇并调整探头位置,使耻骨联合中轴线与经耻骨联合下缘水平线保持45°,确保可清楚观察到耻骨联合、膀胱颈、尿道、阴道及直肠肛管连接部位的中正矢状面图像,并保存图像。对照组患者实施电刺激治疗,指导患者选择仰卧位,根据盆底生物刺激反馈仪(麦澜德,型号:B4Plus)的压力波形进行盆底肌肉锻炼,10 min/次,逐渐提升盆底肌肉的收缩时间可持续10 s,而后强化训练Ⅱ类肌纤维的快速收缩能力,收缩1 次休息3 s,共治疗30 min,2~3 次/周,共治疗15 次。观察组患者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进行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指导患者选择仰卧位,将生物反馈刺激仪的阴道电极缓慢置入阴道内,控制频率为30 Hz,脉宽为250 μs,在治疗过程中缓慢增强频率至50 Hz,以患者感受到自身肌肉在强力收缩且不疼痛为适宜。30 min/次,2~3 次/周,共治疗15 次。
1.3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者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耻骨内肌厚度及克利夫兰便秘评分标准(CCCS)评分。采用超声诊断仪测定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耻骨内肌厚度。CCCS 总分0~30 分,分数越高代表便秘程度越严重[6]。②比较两组患者肛提肌裂隙情况。采用超声仪测定静息状态、瓦式(Valsalva)动作的肛提肌裂隙横轴、纵轴并计算面积(横轴×纵轴)。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组内比较采用独立样本、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耻骨内肌厚度及CCCS 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耻骨内肌厚度及CCC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大于治疗前,耻骨内肌厚度小于治疗前,CCCS 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大于对照组,耻骨内肌厚度小于对照组,CCC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耻骨内肌厚度及CCCS 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患者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耻骨内肌厚度及CCCS 评分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CCCS:克利夫兰便秘评分标准。
?
2.2 两组患者肛提肌裂隙情况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静息状态、Valsalva 动作的肛提肌裂隙横轴、纵轴及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静息状态与Valsalva 动作的横轴、纵轴及面积均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肛提肌裂隙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肛提肌裂隙情况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Valsalva:瓦式。
?
存在盆底功能障碍的女性多合并便秘问题,在临床表现为排便不尽、排便费力、肛门坠胀及膀胱出口梗阻等问题,甚至部分患者伴有腰骶部疼痛或月经不调等情况,对其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7]。目前临床多通过排粪造影、肌电评估、腔内测压及盆底超声等方案对盆底功能障碍引起的便秘进行诊断,其中排粪造影分别在患者静坐、提肛、强忍、用力排便时进行动态监测肛管直肠肛管部的造影表现,可清晰显示肛管直肠部的功能性异常,在临床诊断中具有可靠性,但对受检者有较高要求,若患者在检查前一周使用含铁、碘、钠的药物则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度[8-9]。肌电评估仅可测定患者肛提肌肌力,无法评估其他功能,而腔内测压主要对膀胱功能进行评价,因此在盆底功能障碍合并便秘诊断中无明显优势。盆底超声在临床具有价格低廉、无创、无电离辐射及可实时动态观察等优势,可清晰显示盆底解剖学结构,亦可评估骨盆底轴中线的结构,为临床诊断及治疗盆底功能障碍合并便秘提供高质量参考[10]。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静息状态与Valsalva 动作的横轴、纵轴及面积均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提示盆底超声可准确评估盆底功能障碍患者肛提肌功能,同时可对便秘程度进行评估,究其原因,在盆底超声检查过程中多与会阴超声、阴道超声及肛肠超声等技术联合,通过对盆底的冠状面、矢状面、横截面的三维重建,可辅助医师对盆底结构进行观察,为临床诊断患者病情提供丰富参考[11]。膀胱脱垂是一种常见的骨盆前病变,不仅会导致排便困难,还会出现排尿困难、骨盆拉伸等症状。原因在于骨盆前腔与骨盆后腔之间的连接发生异常,前盆腔病变可以影响后盆腔;其次,膀胱脱垂可通过直肠脱垂直接导致便秘,或向后压迫可导致肛门角下降[12]。除了便秘,子宫脱垂还伴有腰骶部疼痛、月经不调和难产等,便秘的主要原因是子宫位于直肠的前部,严重的子宫脱垂会直接压迫直肠,导致盆底功能障碍,使便秘症状恶化[13]。盆底病变引起的便秘可分为盆底松弛综合征和盆底贲门失弛缓综合征,前者主要是由于长期腹部压力升高,超过了肛提肌的生理极限,导致肛提肌损伤或萎缩,肛提肌裂孔扩张,盆底支撑组织无力,导致排便困难,主要病变包括直肠肠套叠、肠疝等。由于排便时盆底肌肉收缩困难,可出现排便不尽的感觉,应用盆底超声可准确检查盆腔的各个病变情况,以便医师明确引起便秘的具体原因,从而展开针对性治疗。
本研究发现,经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后,两组患者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大于治疗前,耻骨内肌厚度小于治疗前,CCCS 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大于对照组,耻骨内肌厚度小于对照组,CCCS 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该方案在控制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引起便秘中极具优势,但为确保治疗效果,患者需遵医嘱进行周期性治疗,避免治疗中断或间歇时间较长影响整体疗效,盆底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在改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病情中更具优势,可改善盆底肌力,分析原因是产后尽早进行盆底锻炼方法的指导,提高盆底康复意识,同时通过周期性盆底肌及骨盆训练可增加盆底肌Ⅰ、Ⅱ类纤维肌电值,有助于提高盆底肌力,加之该操作具有便捷、经济等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盆底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通过测量患者盆底肌电信号,选择恰当的频率、能量进行电刺激治疗,从而刺激受损盆底神经肌肉,既可加速神经传导,亦可增强盆底周围神经兴奋性提高代偿能力,在改善盆腔肌肉、组织弹性及强度的同时,促进盆底肌肉功能恢复[14]。
综上所述,在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引起便秘患者治疗中应用盆底超声方案确诊,并经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可有效控制盆底功能障碍病情,减轻便秘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