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卫
(鱼台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山东 济宁 272300)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指因肥胖、血脂过高等多种因素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而发生的心肌缺氧缺血性病变。随着心肌血氧缺失、组织坏死程度的不断加重,患者会逐渐出现胸闷、心绞痛等症状,部分严重者的心脏功能可能会进入衰竭状态。为及时遏制CHD,防止心肌功能、结构病理性变化加剧,应尽早对CHD 作出明确诊断。数字血管造影(DSA)在精准保留血管影像、清晰呈现血管病变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常被应用于CHD 诊断中,但该项检查具有创伤性且检查费用昂贵,患者接受度偏低,临床倾向于采取无创且费用较低的检查方式,在提高患者接受度的基础上保证检查准确性[1]。放射技术检查凭借低创性、高成像质量等优势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中,CT、MRI 均属于放射技术,其中多层螺旋CT 可对亚段以下影像作清晰显示,MRI 可有效捕捉反映脏器血流灌注、病变情况的信号,应用于CHD 诊断中有助于反映心脏病变情况[2]。现就上述放射技术在CHD 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展开研究,望协助临床明确冠状动脉血管功能、结构病理性变化情况,为CHD 诊断提供依据。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21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鱼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6 例CHD 患者的影像学资料。56例患者共486 个冠状动脉节段,患者中男性30 例,女性26 例;年龄47~76 岁,平均年龄(57.46±6.04)岁;病程1~9 年,平均病程(4.62±1.28)年;合并症:高血压8例,高脂血症11 例,脑血栓6 例,糖尿病5 例,无合并症26 例。本研究经鱼台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符合《冠心病抗栓诊治中国临床循证及指南共识》[3]中CHD 的诊断标准,综合查体、心电图、超声等检查结果确诊为CHD;②入院时出现胸痛、心悸及呼吸困难等典型症状。排除标准:①体内安置有心脏起搏器或其他金属物,不适宜接受放射检查;②陷入昏迷、神志不清,易发生心搏骤停或癫痫。
1.2 检查方法56 例患者均接受CT、MRI 及DSA 检查。CT 检查流程:检查前进行碘过敏实验,对因紧张而出现心率加快(心率>70 次/min)者采用地西泮片(江苏长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2581,规格:5 mg/片)5 mg 作镇静处理。排除禁忌证后,采用螺旋CT(美国GE 医疗公司,型号:RevoLution HD)进行检查。患者取仰卧位躺于扫描床上,上举双臂,设备定位于胸部,以气管隆突下至心脏横隔面为检查区域,设定输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20 mA,层厚5 mm,螺距0.5~1 mm,扫描时长6~8 s,进行常规CT 扫查。检查目标区域内冠状动脉血管走向、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范围及血流灌注情况等。完成常规平扫后开展增强扫描:层间隔调整为0.5~1 s,层厚设定为1.5 mm,扫描时长15 s;经肘前静脉注射造影剂碘海醇(福安药业集团宁波天衡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568,规格:100 mL∶35 g)45 mL,随后注射0.9%生理盐水40 mL 维持稳定渗透压,注射后开展增强扫描。为确保目标区域内血管情况得以清晰显示,可开展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以获取详细影像数据。MRI 检查流程:检查前开展呼吸训练,心率稳定后,采用放射摄影系统(美国GE 医疗公司,型号:SIGNA Creater)进行检查。参数设定如下:回波时间(TE)1.9 ms,重复时间(TR) 3.8 ms,扫描视野32 cm×32 cm,层厚8 mm,矩阵192×192。患者取仰卧位头先入,导联电极分别粘贴于肋弓下缘、第2 肋骨间隙、胸骨左缘第4 肋骨间隙及第5 肋间隙心尖处,获取横轴位、心脏短轴位及左室短轴位等方位的图像。DSA 检查流程: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美国GE 医疗公司,型号:OPTIMACL 323i)进行检查。患者取平卧位,经皮静脉穿刺,刺入导管至下肢股动脉,延伸至主动脉根部,经导管注入碘海醇45 mL(注射总量控制在1.5 mL/kg 以下),行多体位投影。调整为蜘蛛位、右肝位、两侧肩位获取左冠状动脉图像,通过观察左前斜45°冠状动脉影像获取右侧冠状动脉数据。
1.3 观察指标①比较DSA、CT 及MRI 对CHD 的检出率。②以DSA 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MRI 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符合率。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标准[4]:管腔无可见狭窄段为正常;管腔狭窄程度不足50%为轻度狭窄;狭窄程度50%~75%为中度狭窄;狭窄程度超过75%但<100%为重度狭窄;狭窄程度100%为管腔闭塞。③比较CT、MRI 对不同支数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符合率。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可分为单支病变、非单支病变。④比较CT、MRI 对不同发病部位CHD 的诊断符合率。主要统计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RCA)、左前降支(LAD)发病情况。诊断符合率=(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总检查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连续性校正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3 种检查方式对CHD 的检出率比较3 种检查方式对CHD 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 种检查方式对CHD 的检出率比较[例(%)]
2.2 CT、MRI 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符合率比较DSA检查结果显示,对56 例患者共486 个节段进行检查,检查节段中包含124 个轻度狭窄,223 个中度狭窄及139 个重度狭窄。CT、MRI 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符合率均为98.97%;CT、MRI 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见表2、表3。
表2 CT 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检查结果(个)
表3 MRI 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检查结果(个)
2.3 CT、MRI 对不同支数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符合率比较DSA 结果显示,56 例患者中共有45 例为单支病变,11 例为非单支病变。CT、MRI 对不同支数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86%、94.64%;CT、MRI 对不同支数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1,P=0.820),见表4、表5。
表4 CT 对不同支数冠状动脉病变检查结果(例)
表5 MRI 对不同支数冠状动脉病变检查结果(例)
2.4 CT、MRI 对不同部位CHD 的诊断符合率比较DSA检查结果显示,对56 例患者共486 个节段进行检查,274个发于冠状动脉主干,59 个发于RCA,153 个发于LAD。CT、MRI 对不同部位CHD 病变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7.12%、98.15%;CT、MRI 对不同部位CHD 病变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7,P=0.897),见表6、表7。
CHD 是指冠状动脉供血量过低、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发的一系列病变,上述病理性变化持续进展可能会诱发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尽早明确发病部位及血管病变情况,对临床有效控制CHD 病情进展有重要作用。CHD 诊断方式较多样,其中DSA 凭借血管病变显示良好等优势作为诊断金标准。DSA 虽能够较精准地反映CHD 严重程度,但创伤性较大且检查费用较高,应用范围受到限制。为扩大CHD 诊断适用范围,临床倾向于采取患者接受度较高的检查方式。
为探讨低成本、低创伤性且准确性较高的CHD诊断方式,本研究围绕CT、MRI 等放射技术在CHD 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展开研究,发现上述两种放射性检查对CHD的检出率达94.64%、96.43%,与DSA 检出率(100.00%)相当,与孙灵灵[5]研究结果相近。后者对CHD 行DSA、CT、MRI 检查的结果进行观察发现,多层螺旋CT 及MRI 均对CHD 病变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提示放射技术在CHD 诊断中效能显著。CHD 的形成及进展涉及冠状动脉血管壁内膜厚度变化,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病变部位冠状动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而明确病变处冠状动脉内膜厚度变化及狭窄程度,可为临床评估CHD 所致冠状动脉功能、结构变化提供依据。本研究结果可见,CT、MRI 对CHD所致冠状动脉轻度至重度狭窄均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提示上述放射性检查可为临床提供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方面的评估依据。多层螺旋CT 检查扫描范围广且扫查速度快,合理选择扫描范围,可发挥此项放射技术高空间分辨率的优势,对目标区域内冠状动脉血管侧支循环情况进行清晰显示,便于临床定位冠状动脉狭窄节段,并通过评估冠状动脉管壁增厚程度来判断病变节段狭窄程度。研究指出,CT血管成像技术可在不受心率干扰的情况下重建目标区域血管三维图像,在一次扫描中即能够获取多个切面、多个视角下的冠状动脉血管影像,可清晰显现血管解剖细节[6],需要注意的是,局部冠状动脉壁可能形成钙化灶,而钙化程度较严重可能会导致成像期间血管壁被钙化灶遮挡。采用MRI 检查冠状动脉血管情况时无需使用造影剂,可进一步降低检查侵入性,本研究通过MRI 检查获取横轴位、心脏短轴位等角度下的冠状动脉影像,能够综合分析CHD发生及发展对冠状动脉腔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多层螺旋CT 成像相比,MRI 血管成像技术受到冠状动脉内壁钙化灶影响的可能性较小,血管影像中因钙化灶遮挡而形成的晕状伪影面积较小,临床可在保证成像质量的基础上获取评估心肌节段血流灌注情况的数据[7]。由上述研究可见,CT 及MRI 均能够从多切面、多视角立体呈现冠状动脉血管结构和功能情况,重建三维冠状动脉解剖细节,临床依据上述影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估,可对冠状动脉情况进行全面且详细的分析,精准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除评估CHD 所致管壁厚度增加、管腔狭窄程度外,明确CHD 发病部位及累及范围对临床了解CHD 同样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CT、MRI 均对CHD 发病支数及发病部位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上述放射技术可反映冠状动脉主干、RCA、LAD 等部位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为临床提供CHD 诊断的丰富依据。CT 检查前稳定患者心率水平,在注射造影剂后采用药物积极稳定机体渗透压,能够防止心率异常波动而导致图像出现运动伪影,利用CT 高质量成像优势清晰呈现冠状动脉血管运动方向及血流灌注速度,并动态跟踪每支靶向血管实际位置,通过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图像重建技术校正冠状动脉走向。需要注意的是,RCA、LAD 等部位血流速度可能存在差异,可灵活选择图像重建方式,更为准确地还原冠状动脉情况[8]。MRI检查受运动伪影的影响较小,且能够捕捉冠状动脉血流变化信号,可重复性强,便于临床对疑似CHD 发病部位情况进行细致的评估,发挥MRI 立体成像优势,获取冠状动脉主干或其他分支血管图像,再通过灵活调整体位观察冠状动脉不同分支血流灌注异常变化情况,明确CHD 发病部位[9-10]。
综上所述,在CHD 诊断中应用放射技术,可发挥其多切面、立体成像优势,重建冠状动脉三维结构图像,呈现各分支血流情况,反映CHD 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病变冠状动脉支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等方面的具体信息,临床可综合分析上述数据,形成对CHD 所致病变的全面评估,提高CHD 诊断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