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共同体视域下黑龙江沿边少数民族村落活态化更新策略

2023-11-17 02:25:40张洪波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21期
关键词:村落黑龙江特色

张洪波

(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2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系统思维,构建新安全格局,要扎实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推动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使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丰富乡村业态,实现有机融合[1]。尤其在百年变局与全球经济下滑共振时期,沿边地区发挥着国内国际双循环桥梁纽带作用,更需要全面推动沿边少数民族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方面振兴,这也是解决我国边境地区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挥乡村作为守边固边的稳定器,传承和活化人文景观,防止文化消失和村落的衰败[2]。

新时期沿边地区已经成为开发和开放战略平台和重要支点[3],这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国家战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外部发展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看,作为我国进一步向东北开放的黑龙江沿边开放带地区,乡村聚落的繁荣与发展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以此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亟待实现黑龙江沿边开放带少数民族村落振兴,逐步全面激活沿边乡村产业和人居活力,这对于实现我国东北部沿边地区社会稳定,构建立体化开放格局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笔者以实现黑龙江沿边开放带村落振兴发展为目标,将村落激活和营建方法运用于沿边村落人居环境改造研究中,并以黑龙江沿边开放带黑河段孙吴县胜利屯满族达斡尔族村为研究对象,提出激活黑龙江沿边开放带乡村聚落发展提供规划策略,以期为人口“返乡兼业”、产业“内生造血”,文化“多元融合”提供规划路径。

1 黑龙江沿边开放带少数民族村落现状

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带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接壤,长达3 045 km的边境线走廊,沿线有19个市县,25个开放口岸,30个少数民族,国家级特色保护类村庄有13个,其中有7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个传统村落,1个特色景观旅游名村,2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传统村落共同称号村落,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带型多民族村落群(图1)。但由于地理区位处于沿边开放“末梢”,被视作是人口流出和经济活力驱动的劣势空间[4],存在乡村产业薄弱且结构单一,村落内生“造血”驱动不足等原因,导致乡村发展严重滞后。近10年来,黑龙江省沿边地区人口持续流失问题严重,导致乡村“空心化”“老龄化”、产业萧条、乡土文化消失等问题日益严峻,面临着严重的人地关系危机[5],这对于沿边地区发展有着严峻挑战。

1.1 人口和产业“双空心化”现象严重黑龙江沿边开放带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较黑龙江省内陆城市周边村落发展滞后,同时农业机械化生产导致乡村富余劳动力剩余,乡村就业岗位有限,青壮年人口进城或外出务工,导致人口“空心化”和“孤老化”,成为全国沿边地区人口净流出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图2)。自1990年以来,黑龙江省沿边19个市县少数民族人口总流失规模超过8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持续多年负增长(图3)。村落“空心化”表现出乡村产业空间紊乱和功能落后、社会联结薄弱、公共服务缺失,文化价值弱化、断裂和衰败[6],造成乡村多种经营发展严重滞后,总体经济规模较小,仍以农业粗放生产经营为主。

1.2 人文与生态资源效应未充分利用黑龙江沿边开放带是我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地区,但受区位偏远、基础条件差、乡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品牌效应不强等多重因素影响,市场狭小、资金和人才匮乏,社会参与乡村振兴的动力不足,导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市场参与呈现碎片化、零散化特征[7]。另一方面,由于政策辐射力有限,政府搭建城乡互动平台不够,导致行政干预效应不明显,同时农村自身内生动力不强也是主要原因,最终导致沿边地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和地方产业品牌创建等方面困境重重,造成人口大量流失,导致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空心化”[8]。

图1 黑龙江沿边开放带国家级特色保护类村庄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level characteristic protected villages in Heilongjiang border open belt

图2 2012—2019年黑龙江沿边地区总人口变化情况Fig.2 Changes of total population in border area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from 2012 to 2019

图3 1953—2020年黑龙江省沿边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变化情况Fig.3 Changes of ethnic minority population in the border area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from 1953 to 2020

黑龙江沿边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民族特色鲜明(表1),但特色村庄风貌和人文资源要素未被充分挖掘,造成文化空间和文脉延续断裂,表现为村落物质景观空间破碎和传统文化失真,致使沿线很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成为很少有人问津的孤岛村,出现特色村无人现象。与国内其他边境地区相比,黑龙江沿边开放带民族村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严重滞后,仍处于资源型和粗放型发展模式。

1.3 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短板明显沿边地区是我国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短板地带,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我国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空间分布与“胡焕庸线”基本一致[9],2015—2020年9省沿边地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数据结果表明,西藏、新疆及黑龙江省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严重偏低(图4)。

黑龙江沿边地区地处东北边疆,人口稀少,乡村地区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滞后于非沿边地区,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沿边地区人口密度小、经济总量和消费能力弱,导致市场主体参与不足;另一方面是政府对公共服务设施供给难以平衡,且沿边地区自身发展动力不足,造成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十四五规划,健全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优先推动沿边地区乡村“经济-社会”系统双螺旋上升导向,需要激活沿边地区乡村自身造血功能,振兴乡村产业,才能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表1 黑龙江沿边开放带国家级特色保护类村落一览Table 1 A list of villages under national protection in the open border zone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图4 2015—2020年我国沿边9省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平比较Fig.4 Comparison on the supply level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9 provinces along China’s border from 2015 to 2020

2 黑龙江沿边开放带少数民族村落活态化更新意义

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1887年在其发布的《共同体与社会》中提出“共同体”理念[10],其内涵是以血缘、情感和信仰共同组成,表达共同维系的有机关系[11]。从社会学角度,村落共同体被视为新型地缘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积极关系空间族群,以地域属性认同和社会情感为基础,呈现互动性、关联性和整体性的地域特征,是具有相互联结和深度融合的村落发展联合体。黑龙江沿边开放带乡村聚落对腹地城乡地区和境外联系都具有共同的纵横联结要素,强化沿边村落共同体,构建多层次的共生要素,对于全域乡村治理、活力提升以及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实现对俄政策沟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资金融通、设施连通都有重要意义,有望成为“龙江丝路带”联动效应最具活力产业经济带之一。

2.1 构建立体化的沿边开放带载体空间黑龙江沿边开放带是我国东北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的桥梁纽带,是龙江丝路带重要发展地区,对于推动沿边开发开放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沿边开放带乡村振兴不仅是“兴边、富边”的人居空间载体建设需要,同时也是促进“走出去、引进来”通道经济放大效应发展的需要,实现“通道”向“枢纽”功能转换,以此也实现我国经贸和外交从传统“睦邻”向“安邻、富邻”转变[12]。强化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带乡村共同体振兴对于推动沿边城市、口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对外开放层次,丰富开放载体,构建立体化的沿边开放格局,形成中蒙俄经济走廊互联互通开放带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2 增进多元民族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黑龙江沿边地区聚居着鄂伦春族、达斡尔族、赫哲族、朝鲜族和满族等传统村落,多元文化呈高度融合发展态势,在我国境内具有丰富的对俄边境文化、近现代文化,多民族特色突出且有独特性。振兴沿边发展有助于跨境合作,与邻国跨文化交流鸿沟缩小,挖掘“地域文化引擎”,推动文化要素植入旅游、工业等产业。以村落共同体发展为理念,建设一批示范性的民族村寨、特色小镇、产业园、国际自驾营地等新兴产业发展区,有利于沿边地区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整合周边地域经济资源,承接区域产业转移和聚集的基地。

2.3 加速激活乡村人文与生态资源活化利用根据黑龙江省近十年人口统计数据,户籍人口下降总数约为210万,下降趋势明显,尤其沿边偏远乡村地区人口流失更为严重,人口空心化率达到50%以上,空巢房屋数量庞大,季节性空宅相对更多,浪费土地和资源现象严重。根据广泛民意调查结果,空心化现象与自然条件和地理区位无明显的关联性,深层次原因是地区缺乏创新动力,就业空间有限,受教育、医疗、养老因素影响外出定居意愿强烈,直接导致“空心化”。为此,加速盘活沿边乡村人文和生态资源,改善人居环境,适宜增补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短板,融合多元民族文化,促进产业融合,功能差异化发展,突出沿边乡村地域风貌特色,对于提升沿边乡村人流聚集和产业发展动力,构建新时代沿边新风貌具有重大意义。

3 沿边村落活态化更新路径和策略

3.1 研究区域孙吴县胜利屯满族达斡尔族村(简称“胜利屯村”),位于孙吴县东北部,三面环山,一面傍水,与俄罗斯康斯坦丁诺夫卡隔江相望,气候四季分明,属于典型东北边境寒地少数民族村落(图5)。2020年户籍总人口742人,以满族和达斡尔族人口为主,自然生态环境较好,但活力不足,现状产业以农业为主,养殖和捕鱼业为辅,社会经济发展落后。

图5 胜利屯村落地理区位Fig.5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Shengli Tun village

胜利屯村现状“失活”主要表现为人口空心化,村庄空巢房屋较多,村内居住主要为老龄人口,原有的地缘和血缘关系破裂,因此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外来人口投资成为村庄更新治理的首要问题。现状村落整体风貌呈现破碎化,建筑功能混杂,民宅年久失修,景观同质化,基础设施缺乏,人居环境质量亟待提升。由于村落长期缺乏治理,非物质文化传承受阻,历史建筑缺乏活化利用,村落整体面临着地域特色衰落,这些问题与沿边开放带大多数民族村落存在的问题相似。

按照沿边开放带村落共同体振兴发展理念,采取全域功能性空间组织,差异化分区发展策略,2018年胜利屯村第一期改造工程启动,改造后旅游旺季日接待能力达到1 000人,仅2019年7—9月旅游收入达20万元,社会反响较好,激发回村创业人口逐渐增多,成为远近闻名的民族特色村落,2020年获评黑龙江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因此选择胜利屯村作为研究案例,有助于沿边其他村落借鉴。

3.2 研究思路与活态化更新路径综上所述,黑龙江沿边开放带乡村具有特殊的对俄沿边地理区位、多元融合的民族文化、优越的带型区域交通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具备联动发展黑龙江省沿边特色乡村产业的条件。作为文化与产业衔接和融合发展的特殊地域空间,应“因村制宜”体现黑龙江沿边开放带乡村发展的功能差异性,突出地域特色,形成空间联动发展。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带交通系统较好,交通联动发展具有极大优势,通过G331国道将整个沿边乡村聚落串联起来。沿边村落文化呈现多元化,多民族文化以及丰富的对俄边境文化、历史文化、近现代文化等高度融合、特色突出且有独特性。

因此,首先从沿边开放带层面,对人居环境的系统性、整体性和有机性[13-14]有高度认识,按照全域功能性空间组织、差异性乡村聚落空间分区、适应性公共服务配置和适宜性民族村落营建的原则,基于现状基础和支撑条件,提炼交通、文化、产业作为激活乡村聚落空间的三大要素,以此突破传统村庄“人口蓄水池”的单一功能,打造以产业联动为核心、多元文化融合为纽带、区域交通联动旅游发展为载体的沿边乡村聚落空间激活构架(图6)。从开放带村落节点层面,一方面解决村落空间秩序与现实功能需求及地域文化传承等矛盾问题,另一方面要在保护村落人居环境改善及提升的基础上,实现村落保护与更新、传承与融合的“双向共赢”[15],按全域功能差异化组织“由点逐带”有序实施,为黑龙江省沿边全域乡村空间联动激活与营建提供示范。

3.3 胜利屯村活态化更新实践与景观营建策略

3.3.1加强产业联动,实现沿边乡村聚落空间“三生共生”。乡村活力衰退是乡村振兴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唯有乡村产业振兴是活力再生的根本途径,特别是挖掘沿边村落特色,进行产业差异分类指导和区域联动发展对沿边村落繁荣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在沿边乡村振兴和边境旅游开发双重冲击下,村落空间结构和功能正由传统人居聚落向新型复合聚落空间转变,因此围绕“村-人-业”需求和发展,建构生产-生活功能有序、生活-生态功能一体化、生产-生态功能平衡化是需要充分考虑的“三生共生”关系。

推动生产方式转型,促进生产-生活功能丰富多样,引导产业多元化发展。胜利屯村利用沿边开放带自然山水、林田等自然生态资源,发挥“龙江黑土”品牌,融入数字经济和旅游经济形成新型产业空间。胜利屯村“农业+旅游”,形成稻田观光农业+中药种植展示基地+绿色乡村庭院,拓展新型农业产业形成特色农业旅游观光产业带,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消费。同时引入“工业+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在村内主街利用闲置房屋建设有机稻米加工坊、杂货铺、豆腐坊、酒坊等经营场所,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工坊,促进工业与旅游深度融合。传承和活化利用满族和达斡尔族民族文化方面,建设各式旅游工艺品作坊、游客服务中心、开敞式农耕展览馆等,传递地域文化、美食文化和兴边富民好声音,吸引外地游客到访参观。

图6 黑龙江沿边开放带村落活态化更新路径Fig.6 The living renewal of villages along the open bel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改善村落人居环境和基础服务设施,提升生活宜居质量,保护沿边生态环境。胜利屯村按照精细化渐进式有机更新模式,微观上小至大门到民宅院落,实现“内新外旧”风貌保护更新策略,房屋内部根据功能进行现代化或民族风格装饰,外部进行民族风貌外立面装饰,弥补宜居性差的缺陷。中观上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强化文娱、康养等社会保障服务功能,更新管网和路网,打造慢行绿道。宏观上打造符合民族风貌的村落空间环境,提高村落与国道连接的可达性,建设生态稻田公园,形成园中有村、村中有景(表2)。

表2 孙吴县胜利屯村活态化更新策略Table 2 The living renewal strategy of Shengli Tun village in Sunwu County

3.3.2发挥沿边特色民族村落多元文化融合优势。黑龙江沿边开放带簇居着鄂伦春、达斡尔、赫哲族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北疆知青村等多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民族风貌特色鲜明,人文要素场景丰富,为乡村产业和旅游融合提供了独特的人文资源。基于此,村落人居环境建设应注重文化景观基因的传承、活化和融合更新,立足区域社会需求,打造新旧村落景观和谐相融及文化景观基因有机传承的村落有机更新模式。

为此,以乡村环境整治、多民族文化融合为抓手,发挥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触媒功能,打造一批特色民俗村,国境线边疆旅游村,构建多元文化村落群。同时,发挥黑龙江沿边地理区位优势和乡土特色,以“文化风情”“原始森林生态”“休闲农业”和“极寒冰雪”四大主题为切入点,整合沿边乡村聚落资源,挖掘市场驱动动力,引入社会资本,将沿边多元文化要素场景活化展现出来,打造具有外在视觉观感和内涵发展的文化融合景观村落,形成集文化体验、边境旅游、商贸休闲、田园生活于一体的特色村落。

胜利屯村规划充分挖掘满族和达斡尔族民族元素,将民族艺术、色彩、图腾等元素进行活化利用,空间建设上打造8栋达斡尔族院落、110栋满族院落、44间民宿、1处民俗康养社区大院,功能上进行文化和旅游功能植入,形成产业联动效应,打造自驾旅游营地、农旅融合稻田乡野公园、沿江休闲慢行绿道,增设休闲旅游设施。文化上传承传统文化,开展节庆活动,打造非物质文化乡村博物馆(图7)。

3.3.3利用国道交通线与生态资源开发生态旅游带。黑龙江沿边开放带地缘优势明显,从最北漠河至东宁县,沿线拥有广袤森林、大美界江、湿地、纵横河流等丰富自然资源,自然山水生态景观特征明显,区域旅游带特征资源优势突出。

多年游客统计数据分析表明,近年来黑龙江沿边开放带旅游发展趋势向好,这与生态资源、人文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有直接关系。冬季和夏季外省游客较多,主要是受冬季冰雪文化和夏季避暑胜地吸引,而沿醉美331国道和国家风景道旅游人群在夏季和秋季较多,是受沿边地区夏季独特的生态山水及边境人文环境吸引,秋季欣赏大小兴安岭广袤的五花山色和边境风光,形成四季差异性景观,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为此,以区域交通网络为载体,按照以“线(沿边公路)串点(沿边村落)带面(沿边开放带)”的发展理念,开启“交通+旅游”融合创新发展模式,形成“村落小型经济圈-沿边县镇中型经济圈-开放带区域经济圈”的多层联动发展格局。旅游交通网络载体以醉美边境风景道(G331)为主干线连通南北,同时依托北境一号国家风景道(G1211)、百里山水画廊(S204)、古驿道文化旅游风景道(S211/S215)等形成了“五纵、两横”区域交通网络作为区域交通,融合沿边景观,营造秀美公路、生态公路,沿途村落要展示当地文化,体现地域特色,形成沿边“快进慢行”交通旅游复合系统。

“快进”流通系统激活沿边乡村空间主动脉,辐射整个黑龙江沿边地区,成为串联生态斑块,增进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促进资源和产业要素流动的重要发展轴线。以乡道和村村通道路作为“慢行”通道,渗透到沿边乡村聚落内部,使每个沿边村落都成为一个景观节点,成为多元文化交流和休闲旅旅游的绿道,连接乡村聚落、乡野公园、驿站和沿途重要景点,激活整个黑龙江沿边开放带乡村聚落空间发展。

通过沿边开放带全域空间组织和规划引领下,胜利屯村规划和营建中,在强化建设满族和达斡尔族民族特色民族村寨建设的同时,植入汽车营地、稻田乡野公园、慢行绿道、度假民宿等特色旅游要素,旅游模式形成“民俗大院+汽车营地+边境慢行+中俄界江赏景”等旅游主题项目。按照全域空间组织,逐步在沿边打造以村落为旅游空间载体,打通乡村聚落行政边界,以文旅资源为吸引点,以慢行交通为骨架,形成辐射市、县、村3级的旅游功能单元,激活沿边乡村聚落空间整体联动发展。

4 结语

自2004年以来,全国聚焦“三农”问题,黑龙江省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提出建设立足边境社会发展、富有地域特色、激活产业活力的特色乡村发展模式,主要围绕重塑乡村活力,打造国境线上具有黑龙江边境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结合近5年的建设和探索,沿边试点村在资源整合、产业激活和建设实施方面取得一定建设成效,实现了沿边村落生产空间高效、生活空间宜居、生态空间秀美的发展目标,国家农业农村部官网也对胜利屯示范建设村打造乡村多业态成功模式进行了宣传报道。黑龙江省沿边开放带示范村营建模式总结如下:

(1)发展模式:整体统筹,资源整合。黑龙江省沿边乡村不同于内陆地区乡村,因受黑龙江界江和对俄口岸发展等因素,决定了其资源要素和政策支持都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各级政府建立联动工作机制,统筹沿边乡村、口岸、外贸等多部门,形成沿边振兴行动计划,整合当地和社会资本,避免各自分散,重复建设,提高乡村振兴工作效能和资金效率。另一方面,开展规划设计、产业策划、资本招商等多方面参与机制,推行“农交旅”多业态融合发展,注重山水与人文特色要素挖掘,强化乡村社会治理与人居环境改善,并先期启动少数民族村“一村一品”试点村建设,循序渐进带动沿边开放带乡村整体建设和功能差异化发展,探索适宜沿边乡村发展和振兴的新路径。

(2)激活模式:触媒创新,突出特色。按照沿边开放带乡村聚落功能差异化和区域一体化原则,强调村落空间分布与优质资源要素高度契合的发展理念,以活化和传承民族文化为触媒的开发模式,从文化触媒、空间触媒和功能触媒3个层面营造民族风貌特色村寨,突出地域功能差异化,以产业特而强、功能融合、形态小而美为村落激活导向,推动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村寨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方面实现“三生融合”。

(3)建设模式:四位一体,功能融合。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规划路径,按照产业、文化、旅游、乡村社区功能“四位一体”的建设导向,有序培育,分类建设。强调产业功能要素链式集聚,挖掘少数民族聚落文化内涵,推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活化保护类遗产,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建造乡村社区大院,形成多业态发展格局。

猜你喜欢
村落黑龙江特色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中医的特色
油画《村落》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40
Write a caption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