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璇 云南艺术学院
“和”的审美范畴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其萌芽于远古时期,在先秦时期渐趋成熟。它的基本特征是天人合一,追求和人一样的东西,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人的基本追求和人生哲学。 在当今信息化和商业化高度发达的社会,展示设计作为传统工艺的传播和表现方式,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继承与创新”设计特质的具体体现。云南晋宁传统手工艺乌铜走银工艺的展示方式主要是博物馆陈列与橱窗静态展示,展示方式单一,缺乏吸引力,不利于乌铜走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因此,需要探索传统“和”思想融入乌铜走银工艺展示设计的新路径。
“和”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中华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字最早出现在甲骨、青铜器上。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之和谐,指的是一种和谐、温柔、平静的状态,即在多种不同事物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在古人看来,“和”不同于“同”,“同”是简单一致、相同,而“和”指不同事物或不同因素的结合,是差异性的统一。
在原始农耕文化时期,形成了以和为美的朴素思想,它潜藏在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意识中。在生产力不发达、分工不明确的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它促使人们形成追求和谐美的观念,从自己的生存本位出发,主观能动地把握其中的度量,以求达到状态和谐。在《国语·郑语》中史伯提出了“和则生物,同则不继”的美学道理,即美是在多种事物的和谐中产生的,是多元统一的结果。“和而不同”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维度。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和”思想发展至今,形成了“以和为美”的美学观,为传统乌铜走银工艺展示设计提供了新路径。
乌铜走银是云南特有的一种铜制手工艺品,乌铜透出银纹图案,黑白分明,呈现出一种古色古香、典雅别致的艺术风格。它始于康熙、雍正时期,为滇南石屏县的岳姓创制,至今已有约两百年的历史,晋宁区晋城镇天城门村袁氏兄弟是其中的一个支系。然而省外的人对此却是知之甚少,而与其相似的特种金属工艺景泰蓝则比较著名,所以只有使乌铜走银工艺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让更多的人不由自主地探索这门非遗工艺,才能使乌铜走银工艺“走”出晋宁、“走”出云南。笔者根据调研得知,现今的晋宁乌铜走银工艺展示方式还停留在产品陈列和动态视频上,这种展示方式缺乏与“人”的互动,忽视了人的心理需求,与观众存在距离感,致使传播受限,无法打开市场,制约着晋宁乌铜工艺走银工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展示设计是人(观众 )与物(展品陈列、展示环境)之间的关系,而展示设计的宗旨则是力求达到信息的完美沟通。针对这种现状,我们以传统美学思想中的“和”思想为切入点,结合当下的展示设计提出“和”思想在乌铜走银工艺展示设计中应用的新路径。
设计的本质是“人”,从数百万年前原始人用于“生活”的石器算起,设计始终与人类形影不离。设计不仅能帮助人类改造自然,还能增强人类对生产、生活的满足感。展示设计更是如此,通过一定的展示手段对乌铜走银工艺进行诠释和宣传,并让“人”参与进来,达到完美沟通的目的。人本理念强调中国传统“和”文化中的天时、地利、人和。儒家文化提倡“以人为本”,将“和”文化融入传统工艺展示设计中,符合中国现代设计的要求,也有助于“和”思想在乌铜走银工艺展示设计中的运用。人是设计的中心。包豪斯曾经为人而不是产品提出过设计建议。设计的初衷在于服务社会大众,展示设计是为了让观众对乌铜走银工艺产生浓厚的兴趣。人性化的展示设计在关注观众的共性和个性的同时还要为少数人服务。从“和”的审美范畴出发,在对传统工艺进行展示设计时,既要满足观众的普遍要求,又要满足他们的特殊要求,即在满足大多数观众要求的同时,关注少数群体的要求,采用差异性设计和个性化的展示方式,对乌铜走银工艺进行展示,不仅能服务大众,也能服务小众,从而符合“和”思想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例如,设计师根据人们普遍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结合观众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对少数特殊群体也要给予关怀。所以,在传统工艺展示设计中融入“和”思想,不仅可以体现展示设计的人性,而且可以满足观众的身心需求。
在审美范畴中,“和”思想的最高审美目标是“天人相和、物我一体”,达到主、客体的和谐,在传统美学中以情景、情物来表示。一般来说,道家主张去除自我,使物与人、情与景达到内在和谐,实现“无我之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喜怒哀乐也是心中的一个境界,所以能将景物、真实感情拍成照片的人,是有一定境界的。情景和谐是整体的、均衡的,因此研究空间中的形体、色彩、光、音、材质等因素对人产生的影响,研究设计元素与群众的个性特征、文化修养、情感、行为等是否协调,有利于为观众创造舒适、安全、休闲的环境。将中国传统的“和”思想融入乌铜走银工艺展示设计中,可以充分体现展示设计的整体与均衡之美。如何保护传统手工艺,解决传统手工艺展示形式的创新问题,使乌铜走银工艺通过新的展示方式增强自身的影响,是传承乌铜走银工艺的基本策略之一。展示是传统手工艺中广泛应用的宣传手段,如今还可以采用互动体验式展示设计。2022 年,在纽约新现代艺术博物馆(New York City’s New Museum for Contemporay Art)的虚拟现实展上,艺术家丹尼尔·斯蒂格曼·曼格兰与ScanLAB 项目合作,运用利雅得旗下虚拟动点的OptiTrack 动作捕捉技术,让观众沉浸在充满临场感的“快速消失的巴西热带雨林”虚拟场景中,参观者可以探索这片虚拟的热带雨林,可以在树枝间移动,蹲下身体,感受雨林的地面,仿佛置身于这个奇妙的世界,并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从而获得个性化、即时性、全方位的观察体验。这种“和谐”互动体验式展示设计在满足观众沉浸式体验的同时,也能使乌铜走银工艺得到更好的传承,互动体验式展示设计是“和之美”的最高审美境界。
乌铜走银茶壶
第一,乌铜走银工艺的展示设计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种方式。静态是指商品陈列、图片展示、文字说明等,观众可以欣赏和观看。动态是指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不同的感觉器官,以不同的方式全方位地传递信息,强调观众与作品的互动。而交互式虚拟展示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结合其交互的特点,使传统的单向、静态、实体空间展示向双向、动态、虚拟的空间展示发展,充分调动观众的感官体验。所以,可以在乌铜走银传习馆或者博物馆展示中融入移动端的增强现实应用和虚拟现实体验,创造一条完整的乌铜走银工艺故事线,让游客沉浸其中,让静止的乌铜走银真正“走”起来。游客可以参与乌铜走银工艺制作,体验其制作步骤,加深游客对乌铜走银工艺的印象。例如,乌铜走银工艺的最后一步是捂黑处理。手上的汗液长时间与乌铜接触产生反应,使器物表面产生氧化,形成一层自然的氧化保护膜,这样乌铜就呈现出乌黑发亮的状态,这一步耗时耗力,虽然现在有了更简洁的方法,但是这种原始的方法却能表达人和物的情感。在笔者看来,这是乌铜走银工艺关键性且有“温度”的一步,所以可以设计一种互动装置,通过游客的手部触摸传递温度,并通过传感器传递到电子屏幕上,游客手捂的时间越长,漆黑一片的电子屏幕上显示的纹路越多,这里的黑色屏幕对应乌铜,电子屏幕纹路对应走银,通过温度让游客感受到乌铜走银工艺的魅力,也能激起其购买欲望。
第二,乌铜走银工艺要特别注重线上展示,可借助新媒体技术、动画技术、数字游戏等创新晋宁乌铜走银工艺的展示方式。通过调研得知,目前网络上并没有乌铜走银工艺产品线上销售平台,只有在线下实体店或者传承人手里才能购买到,这无疑使想要购买的人群望而却步,所以运用新媒体技术宣传乌铜走银工艺,通过抖音、微博、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展示乌铜走银工艺的内容与形式,突破地域限制,将乌铜走银工艺产品放在淘宝、小红书等平台售卖,还能塑造品牌,提高传播速度和效率,大大增加其销量。可以通过动画形式讲解乌铜走银工艺的故事,以文化带动产品,以线上带动线下,重现制作场景,吸引人们到云南晋宁游览参观。还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增加传统手工艺展示方式的科技含量,将其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传统与科技的结合符合“和”思想的理念。“和谐化展示设计新模式”是建立在“和”思想基础上的各种展示设计要素以及环节和谐统一的新设计,注重设计要素的和谐,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展品设计、空间设计、工具设计、照明设计等的关系,从而消除展览重点混乱、要素不协调等现象,还包括展厅设计、装置设计、灯光设计等。展示的空间大小、氛围、外部形式应与展示内容相契合,展示的整体和谐也会影响乌铜走银工艺的展示效果,展示的外部形态和谐直接决定展示的成败。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和审美需求,但无论审美风格和审美形式如何变化,都不能忽视文化内涵的重要性。传统“和”思想丰富的寓意与深厚的内涵可以通过现代展示设计语言焕发活力。当然,并不是简单地模仿传统或者单一呈现某个部分的元素,而是有目的地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刻的理解与诠释,在传统手工艺的展示设计中体现“和”思想的精髓。要想把中国传统的“和”思想融入传统工艺展示设计中,必须营造一个和谐环境,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理与思维方式。还要注重相关材料的可循环运用,在展示活动结束之后还可以将其运用到其他方面。设计师不可能脱离环境而随心所欲地开展设计活动,要想推进和谐化展示设计,必须将中国传统“和”文化渗透到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以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和”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蕴含着深刻的美学内涵和价值观,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以和为美的艺术观。“和”思想蕴含的美学内涵和价值观对晋宁乌铜走银工艺展示设计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设计师还应遵循人文设计理念,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观念,努力为传统手工艺的展示和传播提供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