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莉
[摘 要]叙事性作品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占据着很大比重。在叙事性作品的教学中,教师从文本特点出发,引领学生品析语言,梳理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感受叙事性作品在布局谋篇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有助于抓住叙事性作品教学的重点,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阅读教学;叙事性作品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25-0047-03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叙事性作品。叙事性作品包含的范围很广,童话、寓言、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小说等都属于其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叙事性作品的教学要求是:“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任意一篇叙事性作品,我们都会读到人物及其相关事件,这些都是作者精心组织与安排的。在叙事性作品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关注文本的叙事线索,还要关注文本精妙的表达,体会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让学生习得方法。
一、品析语言
选入统编语文教材的叙事性作品一般是借助叙述、描写等手法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叙事性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的独特之处,让学生揣摩语言、感受语言形式,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一)推敲用词精妙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叙事性作品中有许多都是名家名篇,在用词上都非常讲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叙事性作品在语言上的独特之处,引领学生细细揣摩,品味感受,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课文第一句写道:“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乍一看,这句话没有用什么修辞手法,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可是仔细品味,就会发现隐藏在每一字、每一词中的深意。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阅读,想想如果把“冷极了”换成“很冷”,在表达上有什么区别。在品味中学生发现,“冷极了”比“很冷”一词要冷得多。在学生感受到这点以后,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雪’‘黑’”两个词语在句子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想到了天本来就冷极了,再加上下着雪,天快黑了,给人的感觉就更冷了。教师这样引领学生一步步感受语言背后的含义,不仅可以让学生习得细品慢读地品味语言的方法,而且可以使学生真正融入文本中,感受到文本遣词造句方面的精妙。
(二)体会修辞妙用
统编语文教材许多叙事性作品中都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虽然小学阶段不要求学生对修辞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但是必要的赏析、品味、感受还是不可缺的。小学阶段叙事性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反复等。教师引领学生品味文本修辞,可以为学生今后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奠定基础。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这篇叙事性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比如,课文第七自然段中“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七八十个女人”“七八十只灯泡”……,“七八十”这个词语反复出现了四次,与厂房那不足二百平方米的空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对母亲两组特写镜头的描写,也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如“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这个句子中“我的母亲”一连出现了三次。除此之外,作者故意把“我的母亲”这个短语后置,就像慢镜头回放一样,把母亲的每个动作进行分解,推进再推进。虽然只是短短的一瞬,但一个为了家庭与孩子操劳疲惫的母亲形象已经深深地刻在每一位读者的心里,同时也表达出“我”看见母亲时的心酸与惊讶。文中的反复之处还有许多,如“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这段话中一连用了四个“立刻”,把母亲为了生计不浪费一刻时间,争分夺秒,不辞劳苦的工作状态形象地表现了出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就文本修辞处细品慢嚼,感受作者这样表达的用意,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刻。
(三)感受语言整体风格
叙事性作品的语言风格是多样的,由于每位作家的人生阅历、文学素养等都有所差别,他们所创作的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教师引领学生从文本语言风格入手赏析作品,可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真实想法,领会文本的内涵与意蕴。
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小毛虫》一课,语言的整体风格是诙谐的、幽默的,读起来令人忍俊不禁、倍感轻松。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语言的幽默之处并进行赏析品味,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文本语言的魅力。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整体的语言风格是悲伤的,读着读着,读者就会被小女孩的命运所牵动,感到可怜、揪心。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感受文本语言的整体风格与基调,使学生获得对童话语言的深刻理解与感受。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普罗米修斯》这些神话充满了神奇和想象。教学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画出文本中神奇的地方,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使学生对神话神奇的特点有进一步的认识。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作为革命教育类文本,其中有许多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用语,整篇课文的语言风格是沉重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李大钊的敬仰与怀念之情。教学时,教师要从文本语言的整体风格入手引领学生品析,使学生对叙事性作品的语言风格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在叙事性作品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不同文本的语言风格,引领学生进行品味赏析,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梳理情节
人物与事件是叙事性作品的灵魂,情节线索是叙事性作品的主线,发挥着塑造人物形象,凸显表达主旨的作用。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叙事性作品具有情节跌宕起伏、出人意料、扣人心弦的特点。教师从梳理故事情节入手展开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与结构特点,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
(一)关注情节变化的过程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叙事性作品一般都包含着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但也有一些文本在编排上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往往会有一些变化,采取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形式。教师从关注文本叙述方式的变化以及文本的叙述顺序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可以让学生的阅读感受更加深刻。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梅花魂》一课,开头作者睹物思人,由眼前的梅花想起漂泊在外的外祖父,中间部分还补续了外祖父的兴趣爱好,倒叙了自己和外祖父相处时的几件小事,重点记叙了离别前一天及归国那一天与外祖父依依惜别的情景。这样的叙事结构独具特色。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独特的结构以及相应的故事情节,可以使学生发现文本谋篇布局的精妙,明白叙事性作品在叙述顺序上的多样性特点,为学生今后的迁移运用奠定了基础。
(二)关注矛盾冲突的情节
叙事性作品中常用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在叙事性作品的教学中,教师从矛盾冲突入手,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与感悟。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一课,课文中矛盾冲突的地方有许多。比如,店家只卖给武松三碗酒,武松偏要喝十八碗酒,酒店前招旗上明明写着“三碗不过冈”,武松喝了那么多碗酒还偏要过冈……正是因为这一系列充满矛盾冲突的故事情节,才使得整个故事跌宕起伏,使读者欲罢不能。教师从矛盾冲突入手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可以使学生发现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促进学生对武松形象的感知,使学生感受到小说独特的魅力。
(三)发现情感变化的情节
叙事性作品中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而且是有着起伏变化的。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的情感变化,可以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中,获得情感表达的秘妙。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鹿角和鹿腿》一课,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体现了鹿明显的情感变化,一开始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抱怨自己的腿太难看,可是随着故事的发展,鹿却不敢再讨厌自己的腿了。教学时,教师从鹿的情感变化,也就是结尾处鹿的话“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让我送了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想一想鹿为什么这么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通过思考,学生明白了:事物都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究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
三、感受形象
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凸显人物的优秀品质是叙事性作品在写人方面的特点,也正是因为如此,叙事性作品读起来才会更加感人。在叙事性作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描写,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中体会感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人物的特点。
(一)关注语言动作神态,感受人物形象
叙事性作品中通常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塑造人物形象,教师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就抓住了引领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的“金钥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一课,主要以人物对话展开。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找出文中关于陶罐和铁罐语言、神态的句子进行品读,并说说陶罐和铁罐分别是怎样的性格。借助提示语以及陶罐和铁罐的對话,学生很快感受到了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有礼。又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边画出描写武松语言、动作的句子,并说说武松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从武松与店家的对话中,从武松不听店家劝告中感受到了武松做事有点鲁莽;从武松打虎的动作中感受到武松非常聪明机智,他不与老虎正面较量,说明他非常聪明,而他最终打死了老虎,说明他的武艺高。这样,学生借助文中关于武松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到了武松是一个做事稍显鲁莽,但又聪明机智、武艺高强的人。在叙事性作品的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感悟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关注文本细节,感受人物形象
叙事性作品离不开细节描写,教师找出文本细节之处,引领学生品析感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人物形象,凸显出叙事性作品的教学价值。
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一课中有许多细节描写:“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教师引导学生就逛庙会时的相关细节进行品味,可以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不管生活多么拮据窘困,父亲都尽量给“我”最大限度的快乐与温暖。还有,父亲背我上学时腰里扎的那条粉绿色汗巾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这些细节描写无一不是在告诉我们,父亲对自己非常节省,但对“我”从不吝啬。细节见真情,在这篇叙事性作品中,作者就是以一件一件小事和微不足道的细节描写把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关注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
统编语文教材不少叙事性作品都运用了心理描写,通过这些心理描写可以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特点。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中,有许多心理描写。比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些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嗯,揍我一顿也好!”教学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反复朗读这段话,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在对这段心理描写细细品读之后认为: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桑娜看似心里忐忑,实则内心已经有了决定,那就是坚持留下孩子,即使被揍上一顿;这段话也表现出了桑娜对丈夫的担心,对未来生活的担心;就算是这样她还是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了,充分体现了桑娜的善良品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就文本的心理描写处进行品读,可以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到人物的美好品质。
综上所述,叙事性作品作为统编语文教材编排得最多的一类课文,教师要对叙事性作品的特点有正确的认识,并从文本语言、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引领学生细细研读、品味。这样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今后进行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黄霞.浅谈叙事性文本的阅读策略[J].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2021(12):18.
[2] 赵友焕,张松.统编教材文体单元的教学指向[J].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2021(10):29.
[3] 韩小琼.小学高段叙事性文言散文群文阅读教学探究: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为例[J].学苑教育,2022(12):47-48,51.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