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中医诊断学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方法初探 *

2023-11-17 16:52钱国强徐小英姜心禅邓向亮郭添枫赵昌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诊断学中医药实训

钱国强 徐小英 许 英 姜心禅 邓向亮 龙 宇 郭添枫 赵昌林

(广东药科大学中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 年6 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至今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学历千年而不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生职业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其职业特殊性就决定了在对医学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时不仅需要传授专业知识,也必须培养其正确的职业观、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医德医风教育。《纲要》中指出,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药学各专业的主干和基础专业课,是中医基础课和临床各科的桥梁学科。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一般在大学一年级时开设。学生刚步入大学不久,对于中医的接触还不够深入,并且部分学生存在盲目报考学校、选择专业的现象,对专业的认同感较低、专业思想不够稳定,甚至有些还对中医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虽然目前各高校和学院都对新生十分重视,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新生入学教育,但是具体到报考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环节、课程设置体系、各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课程之间的联系及实验、实践、实训和实习等环节更深入细致的教育却很少[2]。中医诊断学课程内容多、知识量大、涉及面广、实践性强,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医学基础才能学好,加之中医药院校诊断学理论课课时较少、实践少、考核方式单一,导致学生普遍对诊断学掌握得不理想,很难做到融会贯通。中医类专业学生在临床上缺乏诊断技能,表现为用西医的思维、诊断技术进行中医的辨证论治,所以临床治疗效果差,学生缺乏学好中医的信心和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在中医专业相关的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本课程创新教学教育方式,通过以下措施在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

1 理论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育

在理论教学中采用多元混合教学,丰富思政融入的方式。将案例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运用于课程思政过程中,巧妙自然地融入思政元素,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

1.1 灵活运用误诊案例教学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学生处于大一第二学期,接触医学不久,知识储备十分有限、能力不足,对于一些医案表现出的迷惑性、相似性信息,难以辨别,很难认识到疾病的本质。并且中医学教学中经常引入名家医案,有效率高、疗效神奇,学生难免会觉得临床都如名家医案一般。应在教学中引入误诊案例,告诫学生临床上误诊也是常见现象,让学生了解临床实际。在选择误诊案例时,要选择比较典型的、相对容易理解的。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脉表现并给出相应的中医诊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认知,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之后,教师展示医生的诊断,让学生判断其诊断是否正确,再将其错误之处指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辨析并找到误诊的真正原因,提高学生的诊断辨证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质疑性思维。同时,也可使学生掌握案例中错误之处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并且,在分析案例时,让学生体会到医生肩上的责任重大,误诊可能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病程加长,甚至有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1.2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渗透在开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宣誓诵读《大医精诚》,在学生高举的右拳中,紧握的是对患者的承诺、对时代的担当。《大医精诚》不仅展现了医者对医德的深刻理解,更是对当代医生职业操守、行医准则、人文教育、医学伦理等方面的指导。《大医精诚》要求医者对患者有同理心、恻隐之心,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救死扶伤;行医时不得自满,需谦虚好学、保护患者隐私,诊治患者要谨慎。在开课前让学生学习《大医精诚》,使学生深入感悟“大医之德”,体会其中蕴含的医德医风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医学人文精神。在授课过程中,加入一些中医药发展史中的名医故事,引导学生向历代医家学习,学习他们“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使命感,学习他们严谨、刻苦、认真的学医态度,以及他们的医德医风。向学生推荐一些合适的中医入门古籍,让学生感受到中医学的博大精深,树立专业自信、文化自信。

同时,教师在授课时充分引导学生学习课程中涉及的哲学思想。例如在讲述八纲辨证辨阴阳时,加强哲学思想对立统一规律的渗透。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既是中医学构建理论体系所必需的核心观念与基本指导思想,又是中医学进行医疗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重要理论工具[3]。《黄帝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是天地之间所有变化的本源,中医学将阴阳学说用于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指导诊断防治,强调治病时必须关注疾病的根本即阴阳。阴阳平和则人体健康无病,阴阳不和则疾病发生。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使用对立统一规律来分析阴阳,辨别阴证、阳证,揭示阴阳学说所蕴含的哲学原理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4],说明中医学的科学性,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1.3 传播医学前沿知识 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文化自信几千年来,中医药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生命健康的最重要保障,在人民的生命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今医学发展迅速,各种高精尖的技术和手段层出不穷,如何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医药,让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是我们中医人新时代的课题与使命。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仍在继续,但全球疫苗接种持续增加、人群免疫屏障建立,乐观估计,疫情发展趋势将逐步回落[5]。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国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辨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的独特优势。中医药在临床上起到了重要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现代中医抗疫经验,实现了5个“首次”,并且根据古典医籍的经方化裁出了抗疫的有效方剂“三药三方”,展现出良好的临床疗效,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国医大师李佃贵指出,数千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瘟疫方面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无论是汉代的伤寒病,还是明清时期的温病,以及当代的非典等,中医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6]。中医药在几千年发展中不断累积、不断生发出来的历史自信、理论自信、方法自信共同铸造了强有力的文化自信。此次中医药展现出的强大实力无疑是为中医药院校学子们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信、文化自信,渗透并塑造着中医人的思维和观念。因此,在授课中,教师可以多向学生传播医学前沿知识,让学生了解目前医学发展的进程,引导学生主动去了解更多的医学前沿发明,引导学生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医药事业。

2 实践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育

中医诊断需要基本理论与知识、动手能力、辨证思维三者有机地结合,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诊断辨证能力,全面培养其中医思维。在此基础上,建立诊断学教学平台就十分重要,教学平台训练的内容与目标都要跟课程紧密联系且与时俱进。通过诊断学教学平台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中医诊断能力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在用的过程中动手操作、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深入研究、通过问题研究锻炼提高创新能力。学生综合能力不断提升是课堂思政落到实处的有效体现。

2.1 建立中医诊断学教学基地实验平台 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广东药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教学基地实验平台拥有舌象数字化辅助系统、脉象训练仪、望诊信息采集教学管理系统,还有中医临床思维综合训练系统、中医数字化辅助诊断系统、中医望诊信息采集教学管理系统等仪器设备。教师尝试通过整合、创新,较为系统地建立综合演示类、上机看图类、脉象动手类、查阅资料类等四大实验体系,并将临床看病与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辨证方法密切结合起来,建立中医四诊基本技能实训课程、中医四诊综合应用实训课程、虚拟门诊辨证实训课程,收集临床真实患者舌诊图片、配置脉诊仪与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使学生较为完整地掌握中医辨治规律,指导学生在实验中反复多次练习,提高学生的诊断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2 规范中医诊断实训课程 提高学生四诊和辨证分析的能力临床模拟训练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中医诊断学实训课程包括望诊、问诊、舌诊、脉诊等四诊基本功的训练,辨证模拟训练,病历书写培训等。在临床诊察过程中,患者会根据接诊医生的工作态度来初步判断其专业水平,这种主观感受往往决定了患者的依从性,甚至影响疗效。因此,在诊察过程中,医生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实训课程锻炼四诊能力时,必须引导学生注意人文主义关怀,让学生树立“仁德”“仁术”的医德医风。

开展角色情景扮演的实训教学,借助角色扮演方式,提升学生思政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前1周准备好几个典型临床病例,并将学生进行分组,选出组长,每组各选1个病例。小组成员课前查阅深入了解病例,根据所学知识,设计相关情境。小组内自行分配角色,由1名学生扮演患者、1名学生扮演医生,其余学生扮演患者家属,进行角色情景扮演。扮演医生的学生应充分展现心理干预及人文关怀,在诊察过程中全面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完成表演后,其余小组学生进行病历书写,之后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讨论完善病历。各小组轮流表演,确保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开展这一实训教学,使得学生们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医生与患者及家属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们“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同理心和责任感,使其在日后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时能够多一分包容,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医风。同时,也在实训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了学生临床诊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病历书写能力。

2.3 充分利用临床见习 增强学生内心的责任感指导学生在临床见习期间,将中医诊断学中的要点内容和核心内容,进行复习和再次理论学习,临床联系理论,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和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辨证论治水平。在临床上,学生可以见识到许多病例,也可以跟着带教老师熟悉医院收诊患者流程、病历书写的规范,更能够见识到医生接诊患者的真实流程、医生对患者的工作态度。见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启发学生的学习方法、职业规划等。通过让学生接触患者,见到患者身受疾病所苦而又对医生满怀期待的神情,增强学生内心的使命感、责任感。

2.4 两条腿走路 坚持中西医两手都要硬在临床上,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等手段应用非常广泛,对于疾病诊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上述检查能够获得全面的病变信息,对病变进行定位、定量、定性的了解。检查结果是临床诊断疾病的证据,能够指导下一步疾病的治疗,并且还可反映出患者的疗效,能有效地协助临床诊疗。因此,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医诊断学课程的同时,学习西医相关基础知识,锻炼中医类专业学生识别临床危急重症的能力、提高学生临床诊断能力、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

3 小结

在新形势下,开展课程思政是各高校各学科教育的必然要求。本课程在教学应用过程中,分别在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中开展了一系列崭新课程思政教育的尝试。在理论教学中采用多元混合教学,丰富思政融入的方式。注重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采用讨论与辩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误诊病例等进行深入思考,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开课前组织学生宣誓诵读《大医精诚》,授课过程中强调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传播医学前沿知识,介绍疫情中中医药发挥的重要作用,开拓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对中医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实训教学平台及学校附属医院资源。建立中医诊断学教学基地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使学生较为完整地掌握中医辨治规律;开展角色情景扮演的实训教学,引导学生注意人文主义关怀,强调重视生命,使学生树立“仁德”“仁术”的医德医风;充分利用临床见习,增强学生内心的责任感,加强对学生良好职业素养和优良品格的培养;两条腿走路,鼓励学生们在学习中医诊断学课程的同时,加强西医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临床诊断能力。应用这一系列创新教学方式之后,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实践能力与中医诊断思维也显著增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使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进入了动荡变革期,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在此环境下,疫情常会导致高校封闭管理、线上教学增多。学生长时间处于封校管理中,难免情绪不佳,甚至感到迷茫。面对这种情况,更要积极做好课程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教师们要时刻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思想坚定、头脑清楚、政治立场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做新时代的好青年。

猜你喜欢
诊断学中医药实训
《全身 CT 血管成像诊断学》出版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基于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诊断学教学中融入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