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人才振兴路径研究
——以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3-11-17 13:14:16肖丽萍邓玉坤尹积栋
新农民 2023年29期
关键词:产教学院人才

张 慧,肖丽萍,邓玉坤,尹积栋

(1.吉安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0;2.吉安师范学校,江西 吉安 343000)

2021年,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采取校企合作、整合资源等方式建设一批实习实训基地。同年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办好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强化校地合作、育训结合,加快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在当前国家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如何发挥高等职业院校优势,汇聚产教资源,探索乡村人才振兴新模式和新路径,是我们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1]。

1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现状

职业教育在乡村人才振兴伟大事业大有可为。在国家相关政策和各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下,作为具有鲜明“地方”特征、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宗旨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必然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乡村振兴需要的正是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有素质的实干型人才。据统计,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都来自农村,职业教育在助力过去脱贫攻坚以及当前乡村振兴工作中有天然的优势。职业教育既重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也培育工匠精神和乡村情怀,能够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理应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担当作为。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是积极开展面向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专业布局不断优化,全面构建面向乡村振兴全产业链的专业群。以吉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22年,学院新增了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民宿管理与运营、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等4个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乡村振兴专业已有14个,全面支撑本地富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二是服务乡村振兴相关专业的在校生和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首先,随着乡村振兴相关专业的增加,相关专业全日制学生的规模不断增加,为乡村振兴产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时,通过国家“百万扩招”计划,面向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采用灵活的教育教学方式,面向产业一线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三是积极开展面向乡村振兴的社会培训。依托职业教育技能优势和平台优势,各高职院校采取各种形式,积极成立乡村振兴学院,搭建乡村人才振兴平台。比如,吉安市乡村振兴学院在吉安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学院依托吉安市独特自然禀赋、农业产业基础和“三农”工作实践环境,探索推出乡村振兴培训新模式,获评首届乡村振兴品牌节暨赋能计划优秀案例。四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支撑。依托团省委、省委宣传部等开展的“三下乡”活动,积极引导和推进广大青年投身服务乡村振兴事业中来。同时,高职院校优秀教师依托工程研究中心、技术推广中心的平台,以省、市科技特派员的身份,积极前往乡村振兴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帮助农民、合作社等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取得了一定成效。

2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

2.1 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从高职院校外部来看,涉及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部门较多,包括人社部、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局、农业科技院所及大专院校等等,现行政策制度下的保障机制和动力牵引力度还不平衡[2]。在当前政策制度下,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的保障机制和统筹协调力度还不平衡,多方参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格局尚未形成,导致高职院校在推进产教融合服务乡村人才振兴过程中存在产教资源难以聚集的情况。

从高职院校内部来看,在服务乡村振兴实践中也存在工作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在科研项目、技术研发等方面激励和保障不够有力;对于教师参与科技下乡、产业帮扶等激励支持措施不到位;从保障机制方面看,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成立专门的乡村振兴工作部门,有的高职院校虽然设置了相关部门却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导致工作缺乏统筹[3]。

2.2 专业群建设与乡村振兴产业链对接不够紧密

一方面,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乡村产业振兴需求不够匹配[4]。根据2021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统计,职业教育本科共247个专业,农业类专业仅13个,占比为5.41%,高职专科744个专业,农业类专业仅有48个,占比为6.45%。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来看,第一产业类专业占比不到10%,与乡村振兴产业需求不匹配[5]。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往往关注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而对面向农村的专业不够重视,部分院校为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而减少“涉农”专业和招生规模,导致在专业内涵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等方面投入力度不够。乡村振兴相关专业建设与乡村振兴产业对接不够紧密,与乡村产业升级发展不同步、不协调,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不高,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不强[6]。

2.3 推进服务乡村振兴的产教融合不够深入

目前,高职院校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时,以服务工业主导产业为重点,而对于面向服务乡村振兴的中小微企业的合作不够重视,相关专业的产教融合不够深入[7]。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振兴相关产业已经在逐步向数字化、精准化等方向转型升级,出现了新业态、新职业,但职业教育未及时调整适应产业变迁的人才需求变化[8]。

2.4 社会服务能力与乡村振兴产业需求不匹配

一是技能培训服务难以满足乡村振兴产业需求。首先是面向乡村振兴的培训人次和培训到账金额普遍偏低,与乡村振兴队伍的培训需求有较大差距,同时,在乡村振兴培训课程体系、培训模式、实践教学等培训内涵建设中存在不足,培训质量难以保证[9]。二是技术应用推广平台运转效果不佳。主要存在平台层次不高,人员配备不足,应用推广能力不足,而且缺乏保障机制,科技服务质量不高,收效不够明显。

3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推进策略

3.1 聚焦人才培养,探索“产教融合共同体”育人模式

高职院校要充分依托政府在产教资源整合方面的统筹优势,构建服务本地乡村振兴产业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探索“产教融合共同体”育人新模式。

在政府的推动下,吉安职业技术学院整合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吉安市农业农村局、吉安市乡村振兴局等产教资源,打造服务本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产教融合共同体。一是统筹谋划专业群布局。产教融合共同体各参与方在专业布局、招生规模、专业发展规划等重大问题上,应围绕本地各农业园区主导产业,紧扣园区企业需求,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听取意见建议,企业技术专家参加相关专业群产学研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修订等相关工作[10]。二是打造结构化师资队伍。各方选派和推荐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到学校兼职教师师资库,协助学校开展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研学旅游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三是共同推进“三教改革”,构建“双主体”育人模式。学校积极与共同体各参与方全面推进“三教改革”,依托结构化师资队伍,形成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教学教师的双教师模式。根据核心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对教学内容按项目化逻辑进行重构,编写符合生产性实践教学需求的活页式教材。推进“教室搬家”“专业搬家”,将现代农业技术、民宿管理等专业的实践教学以及整周实训等教学内容整体搬到园区大棚、生产车间、实体化运营的酒店等场地,开展实战化的实践、实训教学。四是搭建技能竞赛平台。各方联合举办技能大赛,搭建技能交流平台,共同打造第三课堂,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3.2 坚持开门办学理念,共建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2022年12月,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对标产业发展前沿,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农村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采取校企合作、政府划拨、整合资源等方式建设一批实习实训基地。

吉安职业技术学院积极策应吉安市绿色食品和“六大富民”产业战略布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与井冈山农高区深度融合,共生共长,汇聚产教资源,打造服务本地乡村振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双方聚焦绿色食品、红色旅游、电子商务、研学等产业共建九大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人才培养、技能培训、应用技术推广等合作,为相关产业提供人才支撑和科技服务,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通过产业驱动、校园联动、企业带动、实战项目推动,逐渐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新形态,提升了学校资源整合和服务区域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能力。

3.3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学院实体化办学,打造乡村振兴培训基地

乡村振兴学院实体化办学,对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与培训的阵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全国各地都依托当地高等院校,推进乡村振兴学院实体化办学。比如,临沂大学乡村振兴学院依托临沂大学,联合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及涉农企业等,建设集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技术指导、创业服务、项目孵化、信息交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教育平台。

2022年2月,吉安市乡村振兴学院在吉安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吉安职院以此为契机,整合学校及井冈山农高区平台优势,充分利用园区院士创新基地中心打造乡村振兴学院培训基地,将基地建成集会务、住宿、餐饮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培训服务平台,为乡村振兴培训提供了坚实的条件保障。同时,依托井冈山农业科技园研学营地建设项目,规划建设用地约6.67 hm2,周边配套产业用地约20~33.33 hm2,总建筑面积约4.2万m2,建设最大住宿量约2 000人的乡村振兴培训楼,着力打造高水平现代化乡村振兴学院样板。

3.4 创新产教融合联动保障机制

由于产教资源整合涉及多家单位,需要顺畅的协调保障机制。在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过程中,需要制定有效的联动保障机制。参与各方需要成立深化产教融合领导小组和设立负责日常实体化运作的办公室,负责制定产业学院的发展方针、发展规划等重大事项。由办公室牵头,制定了产教融合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理顺了各参与方的责权利,规范工作流程和监督制度,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保驾护航,总结产教融合模式,为政、校、行、企、园区合作方式和路径提供指导。

4 结语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人才。高职院校是推动乡村振兴实施的重要力量,有责任有能力为乡村振兴事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作为地处井冈山革命老区的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勇于担当,依托产教融合共同体、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和乡村振兴学院等平台,积极探索乡村人才振兴之路,为井冈山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产教学院人才
初等教育学院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38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56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 06:05:30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学院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