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强
拥有人才、平台、资本、土地、数据、场景等多方面独特优势的国资国企,在推进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中,如何发挥“主力军”作用?
改革开放之初,上海国企的“星期日工程师”应运而生,通过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传播和扩散,解决了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诸多难题,推动了周边地区乡镇经济和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
如今,国有企业集聚了大批的高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在赋予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攻关任务的同时,还应明确其“开放创新中心”定位,建立引导保障与合作交流机制,鼓励科技人员运用自身专长和经验,为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排忧解难,并带动其创新能力提升,推动形成面向特定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
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从商品化到产业化,科技创新的每一阶段都离不开资本的关注和介入。
对于中小微科创企业而言,在其生命周期中的各个环节都渴求得到融资机会。然而,在社会融资环境还不成熟的情况下,资本往往不愿“投早、投小、投硬”,导致出现投资“真空”地带。国资创投应对焦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战略意图,重点解决市场失灵带来的问题。
一方面,要强化立法保障,创新国资创投的监管和考核模式。另一方面,国资创投要突出市场化和专业化导向,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功能性保障作用,以及在新兴技术领域投资中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当前,科学研究范式和科技创新模式日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社会化,以中小微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技术社区为代表的社会创新力量快速崛起,与建制性科技力量交相辉映。
国资国企拥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企业技术中心,应加强开放设计,并着力提升运营效能,为社会创新力量提供专业化的科研服务。
同时,有条件的国资国企应面向特定产业领域,布局和建设一批指向数据归集、算法训练、算力集成、软硬件开发的开源开放创新平台,为领域内中小企业开展数据密集型、人工智能驱动等科学研究创造更多条件。
一部分掌握丰富数据资源的龙头型国企,应该探索建立数据开发利用的共享平台、服务机制及规则体系,建构层次丰富、领域交叉的应用场景,助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只有一手抓条件和能力建设,一手抓体制机制改革,国资国企才能担当起科技创新“主力军”角色,成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赋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