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青,郑高杰
(闽南理工学院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据了很大的部分,它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见证,是连接民族感情、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永春纸织画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围绕研究课题,通过多方法查找有关资料,发现永春纸织画在服装设计中的研究较少,纸织画作品大多用于居家装饰。可利用永春纸织画独有的绘画与插画艺术结合加上编织手法,以服装为载体,探索永春纸织画与服装设计的交汇点。作为福建永春地区民间文化之一的纸织画,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将永春纸织画与服装结合,丰富了纸织画的研究内容。它丰富多彩的形式,使服饰更具魅力,有利于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继承和发展。
《永春州志》卷十一记载:“织画此为永春特产。其法以佳纸作字或画。乃剪为长条细缕而以纯白之条缕经纬之。然后加以彩色,与古所谓罨画及香笔记挈画相类。”[1]永春县是福建省泉州市下属的一个县级行政区域,地处丘陵山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年四季都是温暖的,雨水也是充足的,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的美誉[2]。永春是一个多雾的地方,被称为“桃源”。每年三、四月份,桃花盛放的时候,都会下起蒙蒙小雨,氤氲的薄雾将岸边的桃花团团围住,让人看不真切。永春纸织画正是受到了当地著名的“漆篮编法”和“竹编法”的启发,把“竹编法”应用于纸张。
纸织画具有悠久历史,是由一代代艺人不断丰富和完善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手工艺。纸织画的创作题材广泛,内容多样,飞禽走兽、山水年画、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都有涉及。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永春纸织画面临着消费群体狭隘、与当代审美经验疏离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纸织画的发展。
制作纸织画涉及构思、绘画、剪裁、编织、补色、点神、裱褙等多项复杂流程。在绘画环节,纸织画是在国画的基础上进行转化的,采用传统题材,凸显出极强的民间特色[3](如图1 所示)。
图1 纸织画的制作过程(来源于网络)
(1)绘画:纸织画的画法和中国画一样,都遵循着相同的规则。但是,在绘画中使用的笔墨、颜色有所差异。纸织画有它独特的画技,即色彩要层次分明,明暗突出。这是为了在编织后仍然保持作品的色泽。
(2)裁剪:把绘好的图画进行分割,裁成宽仅仅只有2mm,作为纬线,再将一样宽的白色纸作为纬线,裁功要不停练习,如果裁得宽窄不齐,织成后必然经纬粗细不均。
(3)编织:在编织的时候,要根据天气的干湿度,在相对湿度70%~80%的环境下进行,要求匀称划一,不紧不疏。将事先裁好的白色纸条有规则地穿插在裁好的画中,一定不能出现断丝,这样才能达到平整的视觉效果,这也就是纸织画能够产生朦胧效果的关键所在。
(4)填色:在编制好的画面上进行填色、补色,对整体或者局部的颜色进行强调,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只有人物图和鸟兽图才需要填色。
(5)装裱:与其他书画艺术品的裱褙方法是同样的,让纸织画便于保存,且看起来也会更加精美[4]。
制作纸织画最为重要的为绘画和编织。从这2 个方面来展开,通过现代审美意识、设计思维将其融入现代服装时尚设计中。
纸织画作品大多以中国画为主,纸织画的创作题材广泛,内容多样,吉祥纹样、飞禽走兽、山水年画、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都有涉及。可将永春纸织画与插画相结合。插画艺术的发展源远流长,我国关于四季和天象较古老的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长沙出土的绢本,上面有很多图画,大多是动物纹或人纹,表现出人民群众祈求众神保佑的美好愿望。宋代,随着版画印刷术的发展和普及,插画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过去印刷的插图大多是宗教经文或佛像,但到了宋代,出现了很多商业广告[5]。明清两代,我国图书出版日益兴盛,插图制作也越来越多。许多图书出版商为吸引顾客购买图书,在图书中加入了大量精美的插图。中国古代插图的发展过程可以看成是一部版画的发展史,这也是一部民俗年画发展史。只是在此之前,民间年画已经成为了一种商品,这也是一种商业插图。欧洲的插图和我国的类似,第一次均出现在宗教类书籍中。之后,这些图片被广泛地应用在一些刊物上,如科学书、文法书及古典作者的选集上。
在世界范围内,插画常出现在书籍、报纸等纸质媒体。网络时代,伴随着美术越来越商品化,新的画材与画具不断涌现,插图艺术也步入了商品化的时期。插画艺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从书籍插画、广告到电脑图形插画、服装设计,都可以看到插画的身影。插画被广泛应用于影视、游戏、广告和商业活动、文化和社会社区活动等各个领域,也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插画在这些方面的运用,增加了设计的趣味性。可将纸织画与插画结合,比如选取其中的神话传说元素为例,对其故事进行插画设计,对元素进行调整、重组后,将纸织画的色彩结构与现代流行趋势相结合融入到插画设计中,设计出与服装的整体形象一致的图案。纸织画是由经纬的纸条编织而成的,在面料上印上图案后,再进行分割,再将一样宽度的白色布条进行穿插,增加图案的朦胧感,采用直接运用原则进行连身裙、外套等款式的设计来展现插画的完整性。在服装的核心部分,如胸部、腹部、背部,在口袋、袖口、领子等较小的地方,可用装饰性的插画来装饰服装。这些位置都很显眼,可以集中和鲜明地体现出服装的文化内涵,也能体现出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和追求。图案和服装相匹配,还能增强服装设计自身的吸引力。这样也可以增加服装的文化内涵,延伸服装产品的内在价值(如图2 所示)。
图2 插画编织(作者自绘)
纸织画是用特制的刀具将宣纸上画好的图案裁成2mm 宽、两端连续的细纸条;再将白宣纸剪成与纬纸一样等细的纸条,然后用特制的织机,经纬相交,织出有纵横纸痕的纸织纹;最后根据画作的需要,填上颜色,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这种织法还可以应用到服装的设计中,将织物的部分织造成面,在口袋、肩部、袖子、领子、腰部、下摆等进行装饰,搭配流苏设计,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使服装艺术感十足。在局部确定大小、疏密后进行不规则剪裁,在视觉上有疏密的视觉效果。在边缘处进行流苏设计,使服装富有动感。或者用这种编织工艺将不同的面料组合起来,也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各有千秋。这些相结合的手艺为服装设计增光添彩,使图案产生一种超越时空的朦胧感,与纸织画本身特点朦胧感连接在一起。永春纸织画编织结合服装设计,两者相得益彰。
本次设计,是对毕业论文研究成果的实践检验,也是整个研究的重要环节。将永春纸织画应用在服装设计中,从而将理论结果更好地展示(如图3 所示)。
图3 实践思路图
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精卫填海》,故事中描述到:“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6]对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进行插画绘制,再利用电脑打印将插画图案印在布料上,将该面料进行纸织画编织,完成系列服装设计创作。
本系列作品以《荡起微澜》命题(如图4 所示)。对应主题,精卫用石块、树枝填塞东海,对于东海来说只是荡起一点点的波澜,同时也对应着题目,即使个人对于纸织画的传承只有微薄之力,但是文化是我们的血脉,要让它发扬起来,就需要我们以创新之火,点燃文化传承之路。
图4 主题系列服装设计(作者自绘)
4.3.1 色彩选择
选取与主题相符的蓝色作为主色。由蓝色通常能联想到海洋,海洋有着博大胸怀和永不言弃的精神,这点与主题对应。部分运用白色,使蓝色更加生动。以黑色对应精卫“其状如乌”,再以灰色、深灰来点缀,给人一种沉稳的感觉。色彩之间的有机搭配,可以使服装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舒适感。
4.3.2 图案提取
在外套和裤子上运用到了水波纹,这使蓝色可以更加生动。插画图案设计也对应了故事中发鸠山、柘树、精卫白色的嘴、树枝填塞到海里等画图,在其中运用上想象力将元素组装在一起,使画面变得和谐,并巧妙运用在服装设计中(如图5 所示)。
图5 精卫填海插画(作者自绘)
4.3.3 面料处理
在布料确定后进行图片打印,将印花布料均匀分割成宽为1cm 的纬线,再将相同的白色布料分割成宽为1cm 的布条作为经线,进行穿插编织,将编织完的布料运用在服装上(如图6 示)。
图6 面料处理过程(作者拍摄)
本系列服装设计中,纸织画部分运用点缀法。点缀的部分在本系列的设计中多见于领口、袖子、下摆等部位。服装加以明线来点缀,线装饰沿结构线缝制,突出服装结构特征,增强服装细节,丰富服装面料肌理,提升服装的视觉效果(如图7 所示)。
图7 成衣效果图(作者拍摄)
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创新趋势,同时它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有力的宣传。在服装设计领域,传统文化是一个热点。永春纸织画所具有的审美特征使服饰产品更具有独特的魅力。综上所述,永春纸织画的文化内涵、创作题材、编织手法都能给予现代服装设计新的灵感来源和创意思路。服装不但是一种满足人们遮盖身体和避寒需要的工具,还是一种文化交流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将纸织画与服装相结合,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增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推动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可以推动纸织画产业向前发展,给纸织带来多元化的发展空间,开拓新的发展领域。然而纸织画与服装的结合仍存在着不足之处,一方面是研究方法的不完备性,另一方面是缺少能够让面料与编织工艺结合从而使服装具有永春纸织画独特艺术魅力的方法,图案、编织纹理能否合理地呈现,与面料的选择及编织工艺有着重要关系。希望该研究能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