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璐
【摘 要】创造教育思想指出,实践是创造之路,学生“知行合一”“手脑并用”是创造的开始,是实现创造教育的手段。在英语歌谣教学中,践行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指导学生“在劳力上劳心”,组织学生基于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教学法对歌谣进行动作设计、韵脚归纳和主题重构,能让英语歌谣教学突破教材难易程度参差不齐、教学效率低下、主题晦涩难解的困境,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本文旨在探究创造教育理论在小学英语歌谣教学中的实践价值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创造教育 TPR教学法 韵脚归纳 主题重构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
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概念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就目的来看,创造教育重在运用知识,传统教育重在掌握知识;就教法来看,创造教育重在启发,传统教育重在传授;就学法来看,创造教育重在发现,传统教育重在接受。创造教育强调创造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需要引导者适当地培养,其特点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重发散思维、学有特色,其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意识、创造毅力、创造思维能力和技法等。在课程教材上,编写者要尽量引用最新科学成就,加强跨学科联系,发挥课程综合效益;教材要适合学生自学,传授研究方法,体现创造力培养的要求等。创造教育指导下的教学有独特的课堂活动形式,如戏剧、竞赛、小组活动等;有独特的课堂结构,如创设情境—自学探究—概括总结—练习运用等。
二、在英语歌谣教学中践行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的背景和意义
(一)基于新课标要求的小學英语歌谣教学现状分析
1.课标要求及译林版教材关于英语歌谣教学的板块设计
新课标对学生在小学阶段关于歌谣的核心素养学段分项特征做出了明确描述。文化意识核心素养一级(三至四年级)特征:能通过图片、配图故事、歌曲、韵文等获取简单的中外文化信息。学习能力核心素养一级(三至四年级)特征:能尝试通过模仿、说唱、表演等方式参与语言实践活动。针对这两级核心素养目标,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每个单元均设有Rhyme time或Song time板块。
2.指向英语歌谣两级目标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的匮乏
很遗憾的是,尽管教材编写者对歌谣板块的设计意图直指新课标要求,但是,英语教师对英语歌谣教学的课堂实践探究却大多止步于蜻蜓点水。虽然歌谣在每个单元中均占一板块,在教材设计中占教材总板块数的12.5%~33.33%(以低年级单元板块数为3、高年级单元板块数为8作为参考),但是经统计,歌谣板块的教学时间仅占整个单元总教学时长的6.25%(以单元课时为4,每课时40分钟作为参考)。对于歌谣板块教学的忽视,笔者走访校内外30余名一线英语教师后,梳理了其中原因:从施教者分析,歌谣板块设置在单元末尾,教师为加快教学进度而将歌谣的教学时间和设计进行压缩;从教学效果分析,歌谣中出现的词汇,一部分是在单元Story time、Cartoon time、Fun time等板块中反复强调过的单元重点词汇,另一部分则是考试不会涉及的词汇。因此,教师认为这个板块的教学对学生而言是不会产生教学效果的。
(二)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在英语歌谣教学中的实践价值
1.唱念结合,实现语言的流畅性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了儿童创造力“六大解放”的主张,即解放儿童的头脑,鼓励他们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禁锢,多角度思考;解放儿童的双手,多给他们动手参与课堂的机会;解放儿童的眼睛,引导他们深入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解放儿童的嘴,让他们多提问、多发言;解放儿童的空间,为他们创造课堂、学校以外的学域;解放儿童的时间,为他们争取时间的解放,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探索发现。英语歌谣本身具有朗朗上口的特点,对于英语歌谣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歌唱、朗读等多种形式,配以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现其丰富的韵味。TPR教学法以“听——做动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教师用目标语发出指令,先自己做,学生理解后,让学生完成动作,然后边说边做。歌曲给了我们不断重复词语及句式的机会,而且不会带给人乏味和单调的体验。舒缓性是歌曲和押韵诗的主要特征,舒缓的节奏能对课堂的进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在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辨一辨、唱一唱、编一编的过程中,学生语言的连续性和流畅性就能水到渠成。
2.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自动力
早在1927年,陶行知就提出了“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的主张。他在《手脑相长歌》中说道:“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手脑并用”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精髓,是创造实现的途径,也是实施创造的目的。其本质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实践,真正参与课堂活动。英语歌谣的学习常伴随着肢体动作的模仿和设计,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进行歌谣的对唱演绎。建立在初步学习的经验基础上的自动力,驱使学生完成独立的创造并汇集到集体教学中。
3.疑辨难,激发探索的潜能
“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疑”代表着学生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创造力显现的第一步。教师因势利导,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之疑,指引他们通过实践解决自己的疑问和困惑,是创造的开端。英国语言学家Annie Hughes在她的文章《歌曲与韵文的运用》中,较为清晰地阐述了使用音乐与韵文能让学生较好地学习音乐,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对比呈现出较为容易和直观的感觉,从而解决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如韵脚相同的单词的发音。英语歌谣通常有一定的韵脚,在低年级教材收录的歌谣中尤为明显,这是为了方便学生观察并发现问题:为什么这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母都是一样的?它们的发音是否相同?这个发音迁移到另一个新的单词中是否还适用呢?尤其在学生刚接触英语歌谣时,如低年级歌谣I have a cat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I have a cat. Its big and fat. Look at my cat, on the red mat.”三句句尾,发现相同和不同,再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激发学生设疑提问的动机。这个过程是教师给学生提供的设疑之机,学生通过比较归纳,推理出生词发音的可能性。这是学生对学习难点的辨认和突破,是探索发现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
三、TPR教学法在英语歌谣教学中实践创造教育理论的有效途径
(一)同步设计肢体动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英语也是如此。“有时可以运用强势领域作为弱势领域的‘入口。这是多元智能对教育的另一个启发。”教师利用学生的自我表现欲,用歌谣这一媒介营造学生能够自由用英语歌唱、诵读的气氛,能有效帮助学生克服说英语过程中的畏难心理,发掘学生的潜能。
在歌谣Come and see my family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单词family出现时举起双臂做出搭建房屋的动作,通过这样直观简明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family的意义。“family”在这首歌谣中反复出现,因此,“掌握family一词的发音和意义”这一教学目标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达成。伴以优美的旋律,学生迅速进入以“family”为主题的温馨家庭氛围中。这在TPR教学法的“整体教学法”中也能寻找到理论支撑,即让儿童在自然环境中把语言当作一个整体来学习,儿童学习语言不是从零零碎碎的片段开始的,而是从听懂完整句子传递过来的完整意思开始的。学生在互相合作完成肢体形态设计的过程中,大脑、眼睛、手、嘴等都得到了解放,时间和空间的禁锢也在情境的設置中被打破,学生的创造力被激发。
(二)适时归纳歌谣韵脚
押韵使文字作品的音调和谐优美、便于记忆。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中的英语歌谣大多使用了这一手法。“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认识源于实践,只有“在劳力上劳心”,才能实现从行到知的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才能使学生在诗歌韵脚收集、归纳、汇编的过程中体会到诗歌作品、语言文字的韵律之美,把握英语朗读和交谈时的语音语调,发展音乐韵律智能。
在歌谣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和设计相应的歌谣并带领学生适时归纳,发现歌谣的韵脚,能够使学生迅速关注到歌谣中有重复或者特别具有代表性的单词、句子,从而发现歌谣韵脚中蕴藏的发音规律和写作技巧。例如,译林版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 Rhyme time 板块的歌谣A ruler,其中四个句子的末尾分别是“Fuller”“ruler”“floor”“door”,每两行有一个韵脚。这四个单词中,作为韵脚出现的“ruler”和“door”是学生已经学过的词汇,而“Fuller”和“floor”是作为歌谣中设置的目标词汇出现的。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对词形观察,找出其中的相同部分,跟读感受单词发音规律并进行观点阐述,可以发展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和语言言语智能。
(三)巧妙设计主题重构
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中,陶行知尤其推崇“做”这一环节,他认为“做”是第一位的,是基础性的,教不单纯是教,而是“在做上教”;同样,学不单纯是学,而是“在做上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在英语歌谣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实现知行合一。主题重构式的歌谣创编是教师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有效路径。
从建构类型形象以实现主题重构的角度来看,塑造与歌谣中出现的形象具有相同或类似特征的形象,能有效帮助学生抓住歌谣的主题,并赋予歌谣一定的德育价值。比如,在歌谣Molly the cat中,“Molly the cat is in the living room”中有方位介词,关于方位介词的使用就是本单元的语法重点。但是,枯燥地填入方位介词练习又会让学生产生单调的重复感。如果教师巧妙地将歌谣主角“Molly the cat”进行替换,塑造“Dolly the dog”“Polly the parrot”等形象,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就会被牢牢抓住,原本单一的语法教学主题将转化为在方位介词的学习中学会“陪伴自己的宠物”。与此同时,在进行同类型形象的歌谣排比类推后,对于方位介词的意义和适用情境,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很好地掌握。
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现行的英语歌谣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将倡导“六个解放”的创造教育思想落实到歌谣教学实践中,能有效实现学生语言的流畅性,培养学生的自动力,并帮助学生提高设疑辨难的探索能力,突破现行的英语歌谣教学于踟蹰不前的困境。通过实践发现,结合教学实际需求引导学生对歌谣的内容进行肢体动作设计,通过观察归纳韵脚并进行类比推理,在一定的情境设置中进行主题重构式歌谣创编,这些都是将“在劳力上劳心”的创造教育理论落实到歌谣教学的有效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2]鲁印服.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初探[J].邢台学院学报, 2005(2).
[3]王祥.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5(7).
[4]卓胜彬.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前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J].中国农村教育, 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