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居遗韵之广西滨海民居(上)

2023-11-16 07:25
广西城镇建设 2023年10期
关键词:围屋钦州市北海市

资料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广西地处西南边陲,是多民族聚居的沿海、沿边地区。汉族、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2个世居民族的和谐相处,造就了百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交织、交融,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图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建筑形态。

为持续保护和传承广西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广西城镇建设》撷取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写的《广西特色民居风格研究》丛书中部分精华内容,缀集成专栏,通过对各民族历史及文化的追溯,向读者展示各民族村寨聚落的选址、布局、风貌特色和民居建筑文化特点,探索广西古今建筑文化之间的共存及融合,从源本中系统地了解聚落及民居的起源、变迁及其价值所在。

滨海民居(上)

广西南临北部湾,属于南海,大陆海岸东起北海市合浦县的洗米河口,西至中越交界的北仑河口。本文所指的泛滨海地带即位于北部湾沿海内陆,滨海城市内陆,紧邻滨海城市,受滨海文化影响较深厚,建筑文化特色明显的地区,主要包括南宁、玉林、梧州、崇左等相关地区。广西滨海民居指广西临海及近海区域,为适应滨海人居环境,采用地方材料与工艺,受海洋文化影响深远,具有鲜明滨海地区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具体指北海市、合浦县,钦州市,防城港市、东兴市等地的民居建筑。

文化的形成与特定的地理有密切的联系,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形成不同的建筑文化与特征。

北海、钦州、防城港、南宁四市均属于北部湾地区,是对接东盟各国的桥头堡,也是广西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建筑风格易受海洋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上多呈现西方建筑文化的独特风格,如带有巴洛克风格的骑楼建筑和哥特式风格的教堂。桂东和粤中及沿海地带平原面积较广,浔江、桂江、西江三江交汇于梧州,流经广东省,流入珠三角。外来的海派文化从珠三角沿西江溯流而上,与岭南文化和中原文化交织融合,形成梧州、玉林、南宁等地独特的泛滨海文化。当地民居建筑呈现券廊式风格的骑楼及岭南风格的建筑。

北海市建筑景观

北海市(骑楼式民居)

北海骑楼老街包括中山路和珠海路。老街形成于1927年前后,但它的起源却要追溯到19世纪中叶。自那时起,一批南洋建筑陆续在北海建成,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今天所见到的骑楼老街。这些骑楼并不是南洋建筑的简单翻版,从深层文化根源来看,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精髓,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晶。

老街建筑大多为二至三层,主要受19世纪末英、法、德等国在北海建造的领事馆等西方卷柱式建筑的影响。临街两边墙面的窗顶多为券拱结构,券拱外沿及窗柱顶端都有雕饰线,线条流畅、工艺精美。临街墙面不同式样的装饰和浮雕形成南北两组空中雕塑长廊。这些建筑临街的骑楼部分,既是道路向两侧的扩展,又是铺面向外部的延伸;人们行走在骑楼下,既可遮风挡雨,又可躲避烈日。骑楼的方形柱子粗重厚大,颇有古罗马建筑的风格。

北海市珠海路骑楼

北海市涠洲岛盛塘村(西式建筑)

在涠洲岛东北部的盛塘村,有一座用珊瑚石建成的天主教堂。清朝时,法国远东传教会派人潜至岛上传教,于1869年开工,历时10年建成此教堂。涠洲天主教堂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哥特式建筑,整个建筑群由教堂、男女修道院、医院、神父楼、育婴室等组成。教堂高13.5米,长56米、宽17米。当时还没有钢筋水泥,建筑材料全取自岛上的珊瑚、岩石、石灰拌海石花及竹木建造。一百多年来,教堂经历风雨冲刷,仍保存完好。

北海市涠洲岛盛塘村天主教堂

北海市合浦县(围屋式民居)

围屋式民居典型的代表有赖氏围屋、刘氏围屋、陈氏围屋、大士阁。

赖氏围屋位于合浦闸口社边坡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几十户的同宗居民聚居在一起,四周用石头砌筑起围墙,围墙上布设有众多枪眼,每隔一段距离就建一个炮楼,围屋的前后门都建有三层高的门楼。

刘氏围屋位于合浦闸口福禄村,同样是几十户的同宗居民聚居在一个围墙内,设有一个公共祠堂,墙内住户基本按照四合院的模式单独成院,院内建筑布局没有严格的规范,住户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灵活性。

陈氏围屋位于曲樟乡曲木村,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宅院,里面的布局类似于滨海民居院落风格:三进深的房子,每进为9开间,两侧为廊房,四周是高大的围墙,四角为炮楼,粮库位于宅院围墙外的右后角,另有围墙、炮楼,独成一体,有门与主院相通。整个宅院包括围墙及十多米高的炮楼,基本上都是由三合土夯成,可见当时夯土建筑的水平之高。

北海市合浦县曲樟乡曲木村陈氏围屋

北海市合浦县大士阁

大士阁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合浦县,始建于明初,为中国距海最近的古建筑之一。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三间,总进深六间,由前、后两座相连的重檐歇山顶楼阁组成。全阁均为榫卯连接,无一钉一铁。屋脊、飞檐和封檐板均雕塑或绘有神话人物、飞禽走兽和花草等形象,极为壮观。

钦州市(骑楼式民居、院落式民居)

一马路至五马路是钦州市现存的最古老的街道,有典型的滨海建筑风格。老街大部分建于19世纪,由于当时南洋文化的传播和西方列强的入侵,老街道的房子多为各具风格的骑楼建筑,层高多为二至三层,贯通成排。

钦州市一马路

钦州市三马路

冯子材故居“冯公堡”位于钦州市区内,建于1882年。虽称“堡”,却没有想象中的高大森严,而是平常民居的幽雅清新。故居主屋三座三进,采用汉族传统的“三排九”形制,左右及后面为厢房,前为一大广场,四周砖墙围绕。“冯公堡”青砖黛瓦,相当简洁、素雅。

钦州市冯子材故居

陈氏古建筑群位于钦州市那蒙镇竹山村,建于清代。有建筑15座,竹山建筑群依山而建,各座建筑的布局和朝向随地形而变,不拘一格。主体建筑材料为水磨青砖,青灰勾缝。次要建筑则用三合土夯土墙、生土坯砖墙,或二者混合砌墙。建筑构件装饰相当精美,共有22种类型图案,花样层出不穷。挑手和檀之间的构造方式多样,有双檀双挑、双檀三挑、三檀三挑等。有的在穿枋下加插拱来承檀,有的加托挑来承檀,有的以曲柔的猿臂挑手上托荷花墩、莲蓬头等承檀,挑手灵巧及富于变化的造型在国内极为少见。

刘永福故居是民族英雄刘永福于清朝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钦州营建的公馆,因其在越南获得官衔“三宣提督”而取名“三宣堂”。有大小房间119间,中间是主座,为三进式结构,最高处达14米。刘永福旧居规模雄伟、布局严谨,在广西现存同类古建筑中实属罕见。屋内有壁画和木雕100多幅,全是金描彩绘,富丽堂皇。

钦州市刘永福故居

钦州市浦北县(院落式汉民居)

浦北县余氏镬耳古宅位于浦北县马长田村,建造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这是一处三座三进的宅院,每进均三开间,两层高。水磨青砖、木结构,每进的山墙头为“镬耳”造型。正中一座房靠后;左右两座靠前,各进横对中座的天井。左侧看宅顶之“镬耳”,错开重叠,丰富且有动感,正中座在前加倒座兼作大门。室内的木雕、壁画大部分已被毁于特殊年代,屋顶的灰塑造型还比较完整,色彩鲜艳,画面清晰,是广西滨海地区最完整的屋顶灰塑。

钦州市灵山县大芦村

钦州市灵山县(院落式汉民居)

劳氏古建筑群位于钦州市灵山县大芦村,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占地总面积达 22万平方米,布局规整,尊重自然,格局优美。大芦村劳氏古宅中的楹联,仅在镬耳楼祖屋、三达堂、东园别墅、双庆堂和劳克中公祠,自明清以来沿用数百年,固定不变的楹联就有300多副,这不包含现代劳氏后人所创。楹联有居室联、器皿联、亦有包括春联、婚联、寿联、交际联等各种喜庆联,内容丰富,以修身、持家、创业、报国为要素,格律工稳,辞藻隽永,享有“广西楹联第一村”的美誉。

钦州市灵山县大芦村古宅中的楹联

防城港东兴市(法式民居)

法式民居建筑代表性建筑有东兴市中山路、解放路法式老建筑群落,是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产生的智慧结晶。法式建筑群大量吸取了西方建筑精髓,既有以清新、亮丽、现代为基调而形成轻盈、活泼的建筑形态,也有追求建筑整体方面着重塑造浪漫典雅的建筑形象。布局上突出轴线对称,气势恢宏,华贵典雅;屋顶多采用坡屋顶,屋顶上多有精致的老虎窗,多用石材或仿古石材装饰,颜色稳重大气;细部处理上运用了法式廊柱、拱券、涡卷饰花柱式、宝瓶或通花栏杆、雕花、石膏线脚等,制作工艺精细考究;具有古典主义三段式的表象特征,线条鲜明,凹凸有致,尤其是外观造型独特,往往不求简单的协调,而是崇尚别致之美。

防城港东兴市法式民居建筑

猜你喜欢
围屋钦州市北海市
黔中访古·榕江客家围屋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例谈超几何分布与二项分布的区别
北海市西村港跨海大桥主桥总体设计
北海市冯家江水质监测与评价
围屋的月光
北海市社保网上经办系统正式上线
钦州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钦州市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比较研究
客家围屋的文化寻绎及其保护策略——以贺州莲塘江氏围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