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彭芳 杨帆 苑淑雅 武防婷
本文以新疆某工程学院建环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为例,依托建筑环境教学团队,从课程思政、课程内容以及资源库等角度出发,探索了具有实践意义的课程群建设思路,以期为相关高校持续改进课程群建设工作、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课程群是指由三门以上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科课程组成的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的连环式课程群体,可以较好地满足专业教学要求。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课程群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东北林业大学的张文会等人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出发,分析了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指标点与课程群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课程群构建的原则和整合优化方法;海南大学的唐晓兰以环境管理课程群的建设为出发点,提出了建立以基础能力培养课程、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和集成化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为主的多层次立体课程群;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张卫民等人提出了基于OBE-CDIO理念建设装配式建造课程群,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从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建议。
新疆某工程学院建环专业聚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八大产业集群”,结合学院办学特色及专业发展方向,以推动应用型教育和区域性经济协调发展为目的,确定了建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该学院立足新疆,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充分发挥地下空间环境控制等建环专业特色,服务能源、建筑、交通等行业,大力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深刻践行胡杨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爱国爱疆、担当奉献的家国情怀,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不断向社会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经过五年左右的实践,新疆某工程学院建环专业毕业生普遍具备独立完成专业项目的设计、分析及评价等能力,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一定领导力和执行力,能够在中小型项目中担任项目负责人,在大型项目中担任技术骨干。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新疆某工程学院建环专业围绕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采用五大课程平台“三阶段、一贯穿、四融合”总体设计,共同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重要的是,这五大课程平台均以人工环境和热科学知识体系为基础,重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系统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能力,能够推动人工环境及低碳技术工程领域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1)通识教育平台包含思政类、体育类、英语类等通识课程,为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胡杨精神、工匠精神以及爱国爱疆、担当奉献的家国情怀,关注学生德体美劳全面成长。(2)专业大类基础教育平台包含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力学类、制图类、计算机类、电工电子学等多个种类,旨在为学生夯实全面发展的基础。(3)专业教育平台涉及供热工程、通风及空调工程、冷热源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工程管理等领域,有助于学生构建完善的专业知识架构。例如,新疆某工程学院开设“绿色建筑与低碳应用”“给排水工程”“燃气储存与输配”“地下空间环境控制”等专业课程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结合专业发展前景,开设“建筑节能技术”“BIM 技术应用”“建筑设备与能源系统智能化”等课程,旨在多渠道培养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新型人才。(4)实践教育平台包含认识实习、工程技术训练、冷热源课程设计、暖通空调综合课程设计、校外实践教育与毕业设计等内容。该平台以工程实际为背景,紧密结合行业需求,着力提高学生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其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5)素质拓展平台主要包含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两部分,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建环专业践行“能创新”培养理念的重要体现。
新疆某工程学院建环专业围绕如何创造和控制室内热湿环境、空气质量以及气流环境,组建了建筑环境教学团队,并以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为引领,开展教学团队建设活动。
建筑环境学指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学科的目标之一是创造和控制建筑室内环境。该学科还详细论述了何种室内环境更能满足人类的生产生活需求,为后续建环专业搭建理论平台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供热工程”“通风及空调工程”“冷热源工程”专业课授课前,教学团队组织任课教师共同商讨并选取一个难度适中、基础资料齐全的实际项目,再将建筑图纸分发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穿插工程实例讲解、实景展示等内容,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规划、设计等环节。
与此同时,建筑环境教学团队基于“基础服务于专业,专业服务于行业”设计理念,重构了课程群内容,加强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衔接,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课程群知识图谱。
建环专业以学科特点和内涵为出发点,以建筑环境、能源应用和工程为立足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融入点。现阶段,建环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使命担当意识;立足“双碳”目标和能源转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立足工程案例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和职业道德,进而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使课程思政切实服务于建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梳理准备阶段。建环专业应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由任课教师负责梳理课程体系,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不断拓展、延伸、挖掘思政元素。(2)重点实施阶段。建环专业可以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业教师指导课程思政建设过程,帮助任课教师多角度挖掘课程思政案例。(3)总结提升阶段。建环专业应精心设计个性化课程思政内容,打造建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教学资源库。(4)建筑环境教学团队应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通过任课教师互相听课的方式,进一步增强思政元素的融入效果。
根据2022 版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应开设在第4 学期和第5 学期,教学形式为课堂理论教学;第6 学期和第7 学期应陆续开展校外实践教育,建环专业学生至少要在企业中锻炼半年,从而在亲身参与工程项目的过程中积累工程经验;从第8 学期开始,建环专业的学生就要学习暖通空调综合课程,学时共计4 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前期所学理论知识和积累的工程经验,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以进一步提升自身对工程项目的整体把握能力,加深对各科课程的理解,进而建立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课程群资源库的建设与发展是教育数字化、信息化的重要表现,资源库的建设有助于建环专业实现资源共享。课程群资源库的基本建设思路是,以与课程群对应的产业链中的核心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扩展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其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通常,各科教师会分别给学生分发学习资源,容易导致学生资料重复问题,部分优质工程案例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对此,任课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平台,依托建环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的指导,建设包含课程内容、习题试题、行业标准规范及图集、工程项目案例、学科竞赛等版块在内的课程群资源库;定期收集和整理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外实践教育期间采集的各类资料,并将其合理融入新技术、新设备、新规范,使其形成优质教学资源,助力课程群建设。
核心课程群建设是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本文以新疆某工程学院建环专业为例,依托建筑环境教学团队,从课程思政建设、课程内容建设、资源库建设等方面展开研究,总结出核心课程群的建设路径,旨在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进课程群建设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