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灵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是由肝内胆管细胞或肝细胞恶变而成,病死率高,预后差[1]。目前,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研究认为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黄曲霉毒素等有关[2]。为了改善患者病情,给予原发性肝癌患者积极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腹腔镜肝切除术是现阶段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方法,但由于肝癌发病比较隐蔽,疾病早期无典型症状表现,随着病情发展,各临床症状逐渐显像,而大部分患者此时就诊已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及肝脏储备功能不足,病情已发展至中晚期,此时采用手术治疗存在一定局限[3-4]。因此,寻找一种创伤小、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对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射频技术的不断进步,射频消融作为一种局部热疗方法,在肝癌综合介入治疗中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术式,该术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微创性等优势[5-7]。鉴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 年1 月—2019 年6 月于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78 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究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对肝功能、免疫功能及远期疗效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7 年1 月—2019 年6 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78 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为原发性肝癌;单发肿瘤,且直径≤5 cm;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严重基础疾病;伴有其他恶性肿瘤或转移瘤、邻近器官侵犯或远处转移;自身免疫性肝病或脂肪肝引起的癌变;伴凝血功能障碍;对介入治疗或化疗不耐受。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切除组及消融组,各39 例。本研究获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切除组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保持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于上腹部做长度为1 cm 的手术切口,建立气腹,维持气腹压为12 mmHg。插入腹腔镜和辅助设备仔细探查肝癌病变,并使用电凝钩标记肝脏表面的切除区域,游离肝及肝十二指肠韧带,收紧阻断带。顺着所标记的肝叶将不规则的病肝切除,结扎血管和胆管,缝合切口、止血,冲洗腹腔,放置引流管,关闭腹腔结束手术。消融组行射频消融术:患者保持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超声引导下明确病变位置,穿刺时注意穿刺点、穿刺角度、穿刺方向,将高频针插入病灶,随后开始射频序贯治疗。设置初始功率为50 W,2 min 内功率增加10 W,最大功率不超过95 W,对病灶及病灶周边1 cm 处行重叠消融、多点消融、交叉消融。消融结束行血管造影,在整个成像过程中,观察射频消融区造影剂灌注情况,同时动态记录,如发现残余病变,应及时进行辅助消融,最大程度达到完全消融。
(1)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及免疫功能指标。采集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 个月清晨空腹肘静脉血5 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血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STB)、结合胆红素(CB)。另对静脉血行离心处理(3 500 r/min,离心10 min,半径10 cm)获得上层血清,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清中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3)比较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术后随访1、3 年,观察记录患者生存率。
消融组男22 例,女17 例;年龄49~67 岁,平均(57.08±5.17)岁;肿瘤直径1.38~5.00 cm,平均(2.95±0.68)cm;左叶18 例、右叶21 例;肝功 能Child-Pugh 分 级:A 级25 例,B 级14 例。切除 组 男19 例, 女20 例; 年 龄51~65 岁, 平 均(56.98±5.84)岁;肿 瘤 直 径1.43~4.95 cm,平 均(2.89±0.67)cm;左叶22 例、右叶17 例;肝功能Child-Pugh 分级:A 级23 例,B 级1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消融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切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s)
住院时间(d)切除组(n=39) 115.38±12.37 305.42±23.59 9.89±1.14消融组(n=39) 48.69±5.41 15.82±3.52 5.96±0.85 t 值 30.847 75.827 17.259 P 值 0.000 0.000 0.000组别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
术前,两组肝功能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肝功能指标均有所降低,且消融组ALT、AST、STB、CB 水平均显著低于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s)
*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
组别 ALT(U/L)AST(U/L)STB(μmol/L)CB(μmol/L)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切除组(n=39) 67.28±8.52 50.27±8.15* 76.88±11.72 56.47±8.85* 44.57±8.05 38.05±7.63* 39.57±5.48 34.67±5.18*消融组(n=39) 67.24±8.41 42.65±8.71* 76.99±11.96 45.63±8.73* 44.85±8.11 31.74±7.72* 39.67±5.63 30.17±5.45*t 值 0.021 3.989 0.041 5.446 0.153 3.631 0.080 3.738 P 值 0.983 0.000 0.967 0.000 0.879 0.001 0.937 0.000
术前,两组免疫功能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免疫功能各指标均有所改善,且消融组CD3+、CD4+均明显高于切除组,CD8+明显低于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s)]
*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
组别 CD3+CD4+CD8+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切除组(n=39) 45.78±5.32 55.16±4.35* 30.41±4.92 43.37±5.25* 36.47±2.35 27.57±1.72*消融组(n=39) 44.26±5.91 74.65±5.31* 30.29±5.16 47.83±4.93* 36.85±2.21 25.95±1.39*t 值 1.194 17.732 0.105 3.867 0.736 4.575 P 值 0.236 0.000 0.917 0.000 0.464 0.000
两组术后1、3 年生存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远期疗效比较[例(%)]
在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中,原发性肝癌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手术切除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手段[8]。但原发性肝癌患者常伴有肝硬化、肝腹水等,大大增加了手术切除的难度,而部分患者在确诊时癌细胞已转移,失去了最佳手术时机[9-10]。近年来,随着射频消融技术的迅速发展,射频消融术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前景。射频消融属于微创肿瘤物理治疗技术,于成像技术的引导下,电极针可准确插入患者病变部位,射频能量可引起局部病变组织高温,最终导致肿瘤凝固、坏死、失活,同时在邻近组织中形成保护带,对正常组织损伤小[11-13]。
本研究结果显示,消融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切除组,且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融组ALT、AST、STB、CB 水平均显著低于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融组CD3+、CD4+均明显高于切除组,CD8+低于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说明,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住院时间较短,且其能更快促进患者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恢复。分析原因可知,肝癌发生后患者肝细胞功能受损,肝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ALT、AST 等肝功能指标异常升高[14]。同时,原发性肝癌患者通常伴有免疫功能障碍,故CD3+、CD4+和CD8+等T 淋巴细胞亚群在评价机体免疫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状态[15-16]。射频消融术具有一定的电磁效应,在超声、CT 等成像技术引导下,电极针可精准插入癌变部位,治疗时可在短时间内经高频无线电波快速作用于肿瘤组织,使组织内快速升温,以达杀死癌细胞的目的。射频消融术同时也是一种热疗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改变患者肿瘤抗原活性,激活机体的免疫功能[17-19]。张贻庆等[20]研究表明射频消融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存率,且因其不需要直接切除患者肝组织,对肝脏及周围组织的损伤性较小,对肝脏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但本研究中,两组术后1、3 年生存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纳入病例较少,肝癌尚未发生转移有关。
综上所述,射频消融术在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肝功能损伤,促进患者免疫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