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为有源头活水来

2023-11-15 08:58:04王光佑
今古传奇·少年文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作文教学学生

名师推介

王光佑,二级教授、第十三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特级正高级教师、四川省专家服务团特聘专家、四川省初中毕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估专家、四川省省级培训专家、四川省作协会员、泸州市高中语文智库专家。

谈起作文,学生头疼,老师也并不轻松。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多差慢费”之诟病为世人皆知,作文教学更是令人不省心!要破解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局,须得基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多管齐下,革故鼎新,将生活的源头活水引进作文课堂,彻底打破各种禁锢,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写作的强烈愿望,努力培育利于学生畅所欲言和个性化表达的现实沃土,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疲于奔命和东施效颦!

活学活用,触类旁通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把阅读和写作截然分开,以为阅读课上只管讲如何指导学生阅读,作文课才指导学生如何作文,似乎只有泾渭分明才有模有样。殊不知,这种“丁是丁卯是卯”“打着鼻子说鼻子”的语文课很难真正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在指导学生阅读鉴赏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学习借鉴教材上经典名篇的写作技巧。不仅要明白作者写了什么,弄清楚怎么寫的,更要弄清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唯有重视教材文本,熟读精思,深悟其中三昧,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课堂教学效益才有可能日渐臻于最大化。

课后,让学生学习借鉴本文描写人物的手法,描写一个感人的场景,或记叙一件难忘的事。评改时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习作与梁实秋先生的经典名著进行比照,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哪些地方徒有其形而失其神韵,哪些地方惟妙惟肖、形神兼备?课堂上选取典型习作进行示范评改,指导学生分组互评互改,反复打磨,并选出有代表性的精品力作在全班分享,以激发学生创作的主动积极性。

比如,在讲《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我引导学生学习借鉴艾青由眼前之雪景写起,触景生情,引出诗人对大堰河的回忆;再以时间为序,用生动的场景和感人的细节,生动再现大堰河悲惨的一生;最后再将思绪拉回现实的精巧构思,写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或让学生将本诗改写成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让他们仔细体悟艾青这种构思的巧妙之处。

除了指导学生学习借鉴艾青时空转换、平地起波澜的写法,我还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借鉴艾青在诗歌末节,由赞美大堰河到赞美像大堰河一样的劳动人民这种由个别到一般升华中心的写法,指导学生深入挖掘习作的主题,使之逐步升华,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2019年高考中(全国III卷漫画作文),倘若学生能熟练借鉴艾青这种时空转换顿生波澜的精巧构思和由个别到一般升华中心的艺术手法,则容易脱颖而出,引起阅卷老师的青睐!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倘若正确处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将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阅读课上熟读精思,体悟名家名著谋篇布局之精巧和写人叙事以及分析议论之精妙,并用阅读所得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长期坚持,厚积薄发,则能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水到渠成地涵养起学生写文章的灵性。

以读促写,拓宽视野

《唐诗三百首》序言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写不好作文,症结在于腹中空空,烧起锅无米下!因此,要想提高高中作文的教学效益,却不注重积宽和拓展视野,这就无异于舍本逐末、缘木求鱼!

新课标要求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低于145万字、初中生课外阅读量不低于260万字、高中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可见广泛阅读对中小学生而言是何等重要!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非常骨感!先别说小学初中那400多万字的课外阅读是否落实,单就现在的高中生而言,他们整天淹没在题海之中,哪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阅读呢?很多高中学校,新闻联播取消了,学生每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攻高考题”!于是乎“名著阅读”演变成了阅读“名著导读”,学生仅仅满足于几个标签式的人物结论和主题或重点情节的概括浓缩,而对原汁原味的名著大餐弃若敝屣。如此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学生怎能发现阅读的美好?又如何去体悟写作之精妙?

宋代大诗人陆游在《示子遹》中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同样的道理,高中作文教学,这“工夫”也应在作文教学的“诗外”!我不仅每天采取阅读打卡的方式,培养学生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而且每天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分享阅读和写作体验;不仅要求学生实实在在地阅读教育部推荐书目上的名家名著,而且每学期给学生推荐荣获茅盾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适合高中生阅读的现当代精品力作。比如,去年下半年,我就给高一新生推荐了谢华良的《陈土豆的红灯笼》、李东华的《焰火》、陈彦的《主角》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建议学生至少选择其中一本,认真品读。每周专门拿一节语文课给学生展示课外阅读的独到体验和收获。学生自主展示读书笔记,分享读书心得,赏鉴精彩片段,一旦掌握了课堂的主动权,他们将回馈你出乎意料的精彩!

厚积薄发,左右逢源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提高学生作文的核心竞争力,就不能不重视作文素材的有效积累。比如谈“家国情怀”,我们通过梳理《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言行事迹,可以形成如下语段:

言之有文,触动人心;不卑不亢,绚烂绽放。《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面对具有虎狼之威的强秦之君,烛之武没有两股颤颤、膝盖松软,而是淡定自若,承认弱小的郑国在强大秦晋的合围之下危如累卵。接着站在秦伯的角度分析利弊,晓之以理,动之以“利”,挑拨离间,深中肯綮。在说服秦伯的过程中,烛之武时而淡定自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痛心疾首,时而委婉曲折,可谓字字千钧,拨动心弦,秦伯岂能不甘心入彀,罢兵结盟,置戍而还?由此观之,如果没有高超的语言艺术,烛之武又如何能成就这不世之功名?

当然,单就《烛之武退秦师》而言,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透析烛之武这个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还可以挖掘知错能改的郑伯、举贤任能的佚之狐、睿智大度的晋侯等人物形象,并形成相应的作文片段。一旦碰到相关的核心立意,就可以轻松上阵,游刃有余地完成使命。如果我们平时注重类似的素材挖掘工作,并长期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你说,整个初高中语文教材(含各种读本),我们能挖掘出多少金光闪闪的经典作文素材来?又何愁写作文时抓耳挠腮、无米下锅?

首先,大家要学会向教材要素材。通过认真梳理,从教材这个素材宝库中挖掘出以一当十的素材珍宝,把它整理成“观点+人物事迹概括+分析阐释+假设论证+总结”的精彩语段,并从不同视角透视中学语文教材(包括《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等文学读本)里的人物事件。

其次,要学会向经典要素材。通过整理经典名言和警句,每天晨读时拿出自己的特色积累本,记上三两句,日积月累,脑海里储备的东西多了,写作文时,它们就会赶集似的跑到笔端,为你的作文增光添彩。除了平时的随机摘抄,我们要特别重视《论语》里有关经典名句的分类整理。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其中切合时势的名言警句极其丰富。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个宝贵的素材库,写作(尤其是议论文)时就有可能翻来覆去扯一些啰唆的口水话,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文化底蕴,作文就会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怎么能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呢?因此,我们可以按照“礼”“仁”“德”“忠”“孝”“教育”“君子”“為政治世”等分门别类进行摘录,先在班上择机分享,再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诵读和记忆,不断丰富自己的素材宝库。如果遇到相关主题的材料作文,若灵活引用几句相关名言,则能增添习作的文化含量,迅速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第三,要重视从《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中寻找素材真金。《平“语”近人》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经典,通过摘录和诵读,可以迅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倘若在高考作文中能恰当引用其中用典范例,则能巧妙借用伟人的思想来提升自己文章的含金量。比如,若引用《平“语”近人》中的“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来论述拒绝诱惑和“除恶务尽”,引用“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来论述志向,引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来论述“和谐共生,共建共赢”,则足以以一当十,给人以含蓄蕴藉的厚重之感,这就比我们翻来覆去地写一些口水话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四,要注意积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名言警句和鲜活事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12个词语,每个词语代表一个维度,每个维度积累15至20句名言、10个含金量高的时鲜典型素材,并将其烂熟于心,高考时才不至于被动受窘。因为“立德树人”将是中国高考长期不变的价值导向,无论命题专家怎么推陈出新,但万变不离其宗,作文试题都不可能超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所涵盖的价值取向。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积累的经典名句和鲜活素材太少,临考时东拼西凑就会捉襟见肘。

当然,我们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去积累深刻的思想,以提升学生的见识和精神品位。其实,从平素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最大的问题不只是作文素材的匮乏,更是思想的贫瘠和精神的荒芜。为此,我常常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层面,一分为二地看问题,避免他们陷入“二元对立”的泥潭,避免主观臆断或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我还要求学生广泛涉猎各种报刊的精美短文,碰到鲜活的典型素材,就把它摘录下来,并简单写几句评语;碰到深刻的思想或新颖的见解,就随时摘录,及时分享;每天早上抽几分钟朗读“新闻锐评”,或者诵读关于时事热点的精彩评论,以深刻学生思想,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就像修房子一样,只要平时备好了合适的材料,开工时要什么有什么,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关键时刻就不至于手忙脚乱,四处告急了。

链接生活,独抒性灵

中小学生作文“假大空”之所以屡禁不绝,除了教风和学风的导向偏差之外,问题的关键还在于目前的中小学作文教学与鲜活的学生生活之间常常隔着一堵“墙”。因为教师想听一些所谓的“高、大、上”的东西,学生不得不投其所好,或东拼西凑,或依葫芦画瓢,或胡编滥造,草草应付了事。写到最后,连学生自己也无法说服自己,连学生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写出来的那些看起来冠冕堂皇的东西,这是多么的尴尬和滑稽啊!此可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每次改作文,责任心和使命感强的老师仿佛又遭了一次难。

虽说写作并非易事,但正如《毛诗序》所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只要学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写自身内心之真情实感,则写文章就如同平素说话一般,并非“难于上青天”!叶圣陶先生在与青年谈写作时曾经说过:“既然要写出自己的东西,就会连带地要求所写的必须是美好的: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迹,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写出自己诚实的话》)叶老这段文字表明,写作的第一要义是写人世间“合于事理”“切乎生活”的美好的东西;其次是以“有所感兴”为前提,必须是在“内心郁积”“不倾吐不舒快”的基础之上的“心音流淌”,这是真情实感的自然倾泻,自与无病呻吟和胡编滥造无关。

在写任务驱动型作文时,学生往往陷入二元对立的泥潭,或不知如何进行思辨。我常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思考,从多个角度审视材料,多想想“如果不这样,结果会怎样?”如此“由果推因”“推己及人”、多维审视,或身临其境、换位思考,常常令学生云开雾霁、豁然开朗。比如,不少人在审读2018年全国III卷作文材料时,总是浮光掠影,停留于表面,误认为这道作文题就是三个不同时间的三句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1981年深圳特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5年浙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2017年雄安新区),政治性太强,缺乏语文味儿。殊不知,这三句口号里蕴藏着厚重的语文味儿!

我给学生讲这道作文题的时候,特别强调要“链接生活,有感而发”。我让学生查阅1981年的深圳特区、2005年的浙江和2017年雄安新区的相关背景材料,设身处地地思考这三条标語提出的时代背景。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之后,终于恍然大悟。他们充分结合了当时的时代背景,高屋建瓴地概括出“怎么发展”“如何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材料内核,阐述出各个时代选择的发展道路的合理性和每个时代作出相应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此作文,怎么可能游离于材料核心立意之外呢?用这种思维来面对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II卷的作文题,怎么可能不如鱼得水呢?

勤练片段,强基固本

在作文教学中,除了要正确处理阅读与作文、课内与课外、写作与生活的关系,还要正确处理片段练笔与整篇作文的关系。不少老师总认为写大作文比片段训练好,除了安排学生写日记和周记,每周末还要给学生加餐——写大作文。学生疲于应付,只能东拼西凑,嚼别人嚼过的“馍馍”。结果是学生一提起作文就头疼,老师一提起作文就伤心,两败俱伤,两家不愿!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篇·第二章》)既然老师自己都不喜欢每天写长篇大论,我们有什么必要给学生增添这么多烦恼呢?

为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主动积极性,我从不逼学生勉强为之。除了平时的阅读笔记和有感而发的阅读分享,我常常指导学生坚持做一些片段练习。比如,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特写镜头的直接描写;或通过现场其他人的表现、通过景物的烘托等侧面衬托的训练;或按照“观点+材料(概述事件整体情况或重点突出某个细节)+分析(从正面看+从反面看、当事人视角+旁观者视角……)+总结”的模式,针对某个新闻热点进行多维透析,每次就写一个一二百字的小片段,哪怕一周就写一个新闻热点,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切入口,深入挖掘之后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当下的社会大背景,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实在打不开思路时,我还指导他们先在网上搜索相关评论,综述别人的观点,用别人的想法来深刻自己的思想,之后再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对接,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个性化的见解……长期坚持下来,无论是平时的大作文,还是大小考试,学生都不用抓耳挠腮,遭受“无米之炊”的折磨。他们只需根据试题的核心立意,将平时备好的各种材料从“储备库”里提溜出来,按照课本上学到的谋篇布局的方法进行组接和装配,即可轻轻松松赢得一个理想的分数。

此外,我常引导学生对习作精雕细琢,通过反复修改,提升自己的作文品位。长期以来,我坚持写下水作文,亲身体验写作的酸甜苦辣,才能顺利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还鼓励学生大胆向各级报刊投稿,积极参加各种作文大赛,利用自身丰富的外部资源,帮助学生昂首阔步,走上领奖台!综上所述,作文教学无它,唯“得法于课内,博采于课外”“厚积薄发,左右逢源”“链接生活,独抒性灵”“勤练片段,强基固本”而已,只要我们不甘平庸,谁也无法让我们碌碌无为、黯淡无光;只要我们志在蓝天,谁也无法阻挡我们神采飞扬地诗意绽放!

(责任编辑/孙恩惠)

猜你喜欢
作文教学学生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作文
红批作文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9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