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小醉
景泰八年(1457)正月十六,刚过完元宵节的紫禁城没有半点节日的喜庆。登基以来一直想要个儿子的明代宗朱祁钰,在接连遭遇了独子夭折、杭皇后崩逝的打击后,勉强过完新年便病倒了。反观他哥哥朱祁镇,虽在土木堡之变中失利,被蒙古人掳走长达一年时间,日子却过得风生水起。朱祁钰不知道,就连他一向无比看重的皇位,也即将在今夜易主。
此时,在宫外,大臣徐有贞按照事先商定好的计划,找来了自己的老熟人——掌管宫中宿卫的石亨、拥有兵权的张辄以及掌管皇帝仪仗的太监曹吉祥,让他们赶紧率兵赶往南宫。石亨打开宫门,支开守卫。张辄带兵护卫,迎立朱祁镇复辟。一切准备就绪后,朱祁镇从容地走出南宫,登上步辇,朝着阔别多年的“家”——乾清宫方向奔去。
次日,百官们遵从朱祁钰此前的圣旨,进宫参加开年以来第一次大朝会。这时,胜券在握的徐有贞站出来吼了一句:“太上皇复辟!大家赶紧过来参拜啊!”于是,一大批不明就里的大臣赶紧伏地,整个大殿上鸦雀无声。紧接着,一直端坐在龙椅上的朱祁镇终于开了金口:“景泰帝身染重疾,所以命徐有贞等卿迎朕复位。众卿无须担心,你们仍保留原职,任事如故。”见状,众大臣只好高呼万岁。至此,这场被称作“夺门之变”的兄弟阋墙事件,成就了朱祁镇梅开二度的帝王传奇。
与所有新登基的皇帝一样,复辟后的明英宗朱祁镇玩起了皇权在握的套路——除了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他还好好封赏了身边的“功臣”。在他的安排下,所有参与夺门之变的人均有拥戴之功。
正所谓“新朝新气象”,要是只奖不罚,如何破旧立新?于是,明英宗天顺朝的政治大清洗开始了。被捕下狱的人中,还有曾指挥过北京保卫战的名臣、兵部尚书于谦和内阁大学士王文。然而,此二人皆非等闲之辈。特别是于谦,为官清廉不说,单就那场北京保卫战中,他带领全城军民拼死抵抗蒙古军队,建立不世的保国之功,就足以令他名垂青史。
朝堂之上,想要于谦死的人,还有徐有贞。他向明英宗亮出了一个他自认为必杀于谦的好理由:“诬谦等与黄竑构邪议,更立东宫;又与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谋迎立襄王子。”在明朝,“谋立外藩”等同于谋朝篡位。这种罪名一旦坐实,不管于谦曾经有多大的功劳,都是一个死字。可是,徐有贞犯傻,一心想破旧立新的明英宗却不傻。
复辟后的明英宗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政治白痴”,他想要的,不过是名正言顺地继承皇位。在后世流传的史书描述之中,明英宗颇感犹豫,声称“于谦实有功”。但其实,明英宗只是在提醒他身边的“爪牙”,他要的是一个“名”,其他的都不重要。
经明英宗这么一提醒,徐有贞终于说出了决定于谦生死的那句話:“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很显然,这个答案正合明英宗的胃口。正所谓“师出有名”,夺门之变算什么?恐怕明英宗自己也说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树立一个反派典型,明英宗将无法向天下臣民交代。所以,于谦必须死。
天顺元年(1457)正月二十三,夺门之变后的一个星期,于谦人头落地。
在第二次成为皇帝以前,那近十年的大起大落,是明英宗刻在骨子里的自我感知。复辟后,他更是深感皇位来之不易。
想守住家业,那就好好干。据统计,从天顺元年到天顺七年之间,百姓至少遭遇了22次旱涝灾害。天灾之后,明英宗无一例外都施行了赈灾免税的政策。在“生民之大本”思想的指导下,他以李贤等文官为首,实行开仓放粮、借支官粮、低价粜卖等手段,积极保障民生,解决民众受灾之苦。
更令人惊奇的是,复辟后,明英宗虽曾为王振修祠立庙,但宦官们再难恢复王振在世时的辉煌和地位。在夺门之变中出力颇大的宦官曹吉祥,尽管在某一段时间内权势如日中天,但正统年间王振拥有的宦官行政批红权,他到死也没拿到。
就在明英宗大刀阔斧地更正过往的施政弊端时,那几个在夺门之变中立了大功的野心家闹掰了,原因是明英宗授予他们的权力分配不均。于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三个盟友出现了分化:徐有贞入阁参与机要,决策国家大事,每天忙得很;石亨无仗可打,只能纠集一帮亲戚向皇帝要官;而曹吉祥更为不堪,向皇帝讨官只能把养子、侄子的名字列上。
因三人出身不同,地位的变化最终激变成不可调和的矛盾。曹吉祥、石亨两大闲人最先结盟。曹吉祥利用自己司礼监太监的身份,得到明英宗与徐有贞的密谈内容,之后再将这些内容反馈给明英宗,让明英宗认为是徐有贞泄露的。
有了上次的泄密事件,徐有贞的好形象在明英宗面前已荡然无存。于是,徐有贞顺理成章地遭到贬官外放,离开了朝廷。或许没有人意识到,徐有贞的被贬,恰恰是明英宗最想看到的。
徐有贞固然有才,可这样一个靠诬陷忠臣、谋划政变上位的内阁首辅,并不利于导向性宣传。但随意处置一个有功之臣,恐怕满朝文武皆会寒心,如此“借刀杀人”便成了最好的手段。曹、石二人赶走徐有贞后,自身处境却越发不好了。随着徐有贞的离开,夺门之变的利益小集团彻底失衡。明英宗见缝插针,提拔了彭时、年富、王翱等人,依靠新兴的文官集团势力逐步分化曹、石二人,夺回属于自己的至尊皇权。
或许明英宗也能意识到,无论自己多么勤政,多么改过自新,还是会受到后人的诟病。所以,在天顺朝有限的时间里,他就像一个走上考场的学生,专挑分数高的大题先做,尽量为自己争取一个好的执政成绩。
在执政答卷上,明英宗选中了三道与自己情感有关的大题:释放建庶人,恢复宣宗朝胡皇后的名位,以及废除自明朝建立以来一直存在的宫妃殉葬制度。有趣的是,在这三道政治题目上,他至少有两道是蒙对的。
天顺八年,38岁的明英宗驾崩。从王朝的基础民生到后宫私生活的无微不至,明英宗都像是一个认真改错的孩子。“英宗”这个谥号的意思大概为“英年早逝,大业未成”,这多少有点考卷只做到一半,却不得不到点交卷的惋惜意味。自始至终,他仿佛是个孩子,来不及长大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