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全域探索

2023-11-15 02:12吴勇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10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摘  要:教师是立校之本、兴教之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可探索实施“一核两维四力驱动”的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强化党的领导主线,聚焦教师思政场域提高思政工作质量标线,“四力协同”勾勒教师思政教育四力驱动的高线,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整体质量,推动学校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四力协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8-0127-06

马克思曾提出“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1]的重要思想。教师是立校之本、兴教之源,其职业属性决定了教师需要坚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贯穿“让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基础,既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又直接关乎教师的全面发展、教师队伍的稳定壮大。

广义而言,所有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人员均为“高校教师”[2]。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热爱教书育人事业,积极担任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但是面对来自多重领域、内外因素的持续叠加影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一些值得警惕、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教育者本身受教育不够”[3]的问题存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不强,部分教师教育信仰退化;教师之间政治理论水平参差不齐,个别教师存在偏差认知;少数教师职业发展动力相对不足,对相关育人举措认同度不高等。

習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必须进一步聚焦影响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问题,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明晰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探索健全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其实施路径。

一、新时代背景下影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问题及其分析

本研究探析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影响因素,主要从社会外部环境对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具体措施的落实程度、高校教师自身素质水平差异以及高校教师发展评价维度等[4]方面展开,通过兼顾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方式,综合运用问卷调查、焦点小组访谈法、拓展个案研究、文献研究等调查研究方法,对样本高校的教师思想动态情况进行了调查与问题探究。

首先,外部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影响了教师价值取向。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对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产生了较大影响。一些“亚文化”“反文化”思想借助网络的渗透力和传播力不断影响着教师的价值判断和思维模式,极易撼动教师的理想信念。如新冠病毒仍在持续变异,给全球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在这一特殊时期,敌对国家和势力对我国进行无端指责和攻击,各类社会谬论、错误观点及论调流毒甚广,对个别教师的思想认知产生了负面影响。与此同时,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为复杂,全球多元社会思潮碰撞,伴随教育国际化趋向日益凸显,部分教师在学术上追求与国际接轨,由于部分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不深刻、信仰不坚定,对西方思潮产生的负面影响抵御力不强,导致其忽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弱化从教要求。极个别教师因为极端错误言论和失范行为引发全国性舆情,极大损害高校教师群体形象,究其根本就是教师理想信念有所松动弱化,个人的义利观与需要追求出现了扭曲,必须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高度警觉。

其次,思想理论学习模式受限,弱化教师思想引领。由于教师片面地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同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往往被局限在对教师师德师风和思想政治素养底线的坚守上。实际工作中,一些高校未能做到以教师为中心,尚未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同时缺乏激励机制,教育载体功能发挥不够充分,教师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力度严重不足,未能将个人价值、职业追求与社会价值、职业声望紧密结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让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日益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重视,针对教师的各类学习教育活动得到了加强。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存在教育内容重复机械、工作方式乏善可陈等现象,造成学习成效大打折扣,不利于教师养成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

再次,自我认知存在误区盲区,削弱教师职业理想。高校教师队伍中,教师的政治意识、品德觉悟、素质修养因人而异且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自身综合素质认知不足,思想政治品格的塑造迟缓,职位期待过高,对物质报酬期望过高,重物质轻精神的情况比较突出。有的教师学习意识弱,存在“躺平摆烂”心态,当工作逐渐稳定下来后逐步安于现状,对自身要求降低,职业规划也抛之脑后,渐渐淡化了主动学习意识,当理论工作脱离实际需求,开展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敷衍现象。还有教师热衷于参加各种非正式组织,对各类非主流观点缺乏政治敏感与判断力,随意转发或散布有严重政治问题和损害高等教育声誉的言论,失德失范行为频发,损害、损伤学校、学生等各方面利益。

最后,职业发展评价单一,影响教师工作导向。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做了强调。教育部等相关部委相继出台了“十不得”等举措,狠抓长期桎梏教师职业发展的瓶颈性问题。但是,现行教师职业发展评价机制下,不少高校针对教师职业发展的保障举措较为空泛,在对教师进行考核时,侧重“五维”涉及内容的现象依然未得到根本性扭转,有的观念认为教师的工作重点就是抓好课堂教学、完成科研任务。相当数量的高校依据科研成果、教学工作量等抓手,来确定教师评奖评优、职称晋升,造成教师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尊严感意识不强,影响教师整体“安心从教、热心服务、舒心工作、静心育人”。

二、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思政工作质量提升的全域化标准分析

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对教育工作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丰富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方式,构建融“育人成效、教师发展、科学评价”为一体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全域化标准。

(一)育人成效全域

“三全育人”是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要求高校构建“大思政”格局,打破育人主体、时间、空间的限制,整合各方育人资源,挖掘育人要素,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开展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组织动员全体教师在认识上进一步实现从“教书”向“育人”的转变,进一步树牢教书育人是“本职”“本分”的观念,进一步推动教师角色定位从“经师”转为“人师”,进而调动每一位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面向全体学生,在各自的岗位和工作中,自觉践行育人要求,形成所有教职工人人参与学校育人工作的支持系统,实现专兼职思政工作的有机融合,切实保证高校思政育人效果和质量。

(二)教师发展全域

1. 职业标准:“四有好老师”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师是教育发展第一资源,立德树人是每一名教师必须承担起的义务与“天职”。加强教师职业标准建设,是建设一支与新时代新征程新要求相适应的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四有好老师”从教师从业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业务素养和从业态度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努力方向。针对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出现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应立足新时代、深入新实践、秉持大视野,坚持将“四有好老师”作为新时代教师职业标准,为教师严格自我约束、规范职业行为、加强自我修养提供遵循,推动全体教师持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成就感,努力成为教书育人的“大先生”。

2. 师德标准:“四个相统一”

教育信仰是高校教师从“经师”走向“人师”的力量源泉[5],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将信仰付诸实践。“四个相统一”涵盖高校教师岗位要求的方方面面,是新时代加强教师岗位建设,特别是形成过硬师德、师风的根本性要求。高校需要将师德作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重中之重,持续健全师德评价机制,通过考评指标具体化,正向激励提升广大教师对师德师风的重视程度,推动“四个相统一”的落实践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学术道德建设,丰富师德实践活动等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常用途径,促进高校教师群体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3. 育人标准:“四个引路人”

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也是教师价值的最本质体现。思想政治素养过硬的教师,必然给予学生正确政治熏陶,反之将影响学生政治思想的健康发展[6]。“四个引路人”是对新时期教师角色的定位,也是全体教师育人工作的努力方向。教师是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既要研究科学理论、又要传播先进文化、更要弘扬社会正气。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从顶层规划着手,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在导向、举措、评价等方面做好设计,建立能充分发挥教师育人职责的制度,进一步强化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自觉承担育人使命,推动育人工作在空间上从课堂向课外延伸、在内容上从知识教授向全方位引导提升,切实履行教师“四个引路人”职责。

(三)科学评价全域

教师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中扮演关键角色、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发展需要坚持政治素质、专业能力、职业和人格素养的全面协调。对于教师工作的科学评价必须贯穿和体现在教师的学术研究、课堂教学、社会活动、师生交流等各个方面。一方面,应及时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落实从业禁止制度的意见》等文件要求融入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侧重突出中青年教师、新入职教师、人才引进教师等重点群体,以师德教育为载体推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将教师政治素养的提升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应积极推动构建同行、学生和社会等多方参与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风险排查监督体系,落实师德师风等工作指标,全方位融入育人工作量考核、教职工年度考核、教师奖评聘考核等,实现教师思政工作与教师发展的全面对接。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探索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教师为中心,始终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发展,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做好做通教师个人和教师群体的工作,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坚定高尚教育职业理想,形成科学思维方式方法,找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瞄准未来教育的发展坐标,使之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培育时代新人的中坚力量。

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需要综合运用整体论与系统论的理论视角,坚守政治方向、原则和要求,探索“一核两维四力驱动”的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强化党的领导主线,聚焦教师思政场域提升思政工作质量标线,“四力协同”建构教师思政教育四力驱动的高线,基于全域视野,多维度协同使得教师思政工作内容与预期目标同向同行,工作方法与评价同频共振,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一)以立德树人为政治要求,突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主线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前提。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7]。党的二十大着重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8]。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地”,肩负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不管何种办学层次、办学类别、办学形式和办学规模的高校,都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简言之,一是要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落实好主体责任,完善好党政协调协作机制,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和办学治校进程中把握正确方向。二是积极构建“大党建”“大思政”“大宣传”“大文化”格局,统筹推进“育人共同体”与“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将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三是将党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作为最大的政治优势[9],走好高校党的群众路线,着力发挥基层党支部、党员师生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学校通过抓系促院、整校建强,不断夯实高校党群组织的群众基础。

(二)聚焦教师思政场域,拔高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标线

1. 做加法:坚持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并重

思想政治工作是培育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格,增强思想政治素质的活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格的要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实际状况之间的矛盾[10]。要有效破解这一主要矛盾,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着力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以良好的教师形象和务实的行动来彰显信念信仰的力量,以高质量的教师思政工作带动高质量的学生思政工作,直至完全满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的理念,贯彻“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要求,高度重视教师队伍业务能力与思想素质的双线提升,尤其是要坚持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并重,坚决纠正将高校思政工作简单等同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错误观点,将教师的思想引领与管理服务有机结合,把教师思想政治表现确立为教师职业发展和工作评价的首要指标,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标准,更好地加强和优化教师的思想武装。

2. 悟减法:以高标准衡量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作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和示范者,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强烈的示范性。而教师岗位的特殊性和承担使命的重要性,也决定了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实行高标准和严要求。高校应进一步树立底线思维,把事关师德师风,如课堂授课纪律、学术研究、生活作风等“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的底线划明确,在教师入职期就要把道理说透,把红线标尺亮出来。要坚持把“100-1=0”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危机定律:一是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简单以绝大多数人的合格或优秀作为目标,一个人的阵地失守就可能导致整体努力归零。近年来,因为个别高校教师爆出的学术不端、师德不正等丑闻,诱发社会公众对学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产生信任危机。二是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有半点的松懈,“99%的努力可能因为1%的疏忽而化为泡影”。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就必须让教师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率先垂范。因此,高校应始终加强危机意识和问题意识,在工作过程中落细落小落实,既防止教师思政工作的组织者承担者出现思想松懈,又防止教师个体思想产生滑坡,坚决杜绝影响整体的“1”的出现,守好守牢高校育人阵地。

(三)“四力协同”,勾勒教师思政教育四力驱动的高线

作为学校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能与满足教师生活品质需求、给予精神鼓励画等号,应当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师职业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强化对教师思想政治的引领力,提升教师职业技能的推动力,增强教师职业理想的内驱力,加大高校依法治教的监督力,形成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合力,多维度提升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与效度。

1. 强化对教师思想政治的引领力

首先,推动教师加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从教师职业生涯的入职期开始,到稳定期、实验与歧变期、平静与保守期,直至退职期,都应鼓励支持教师重视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为了突出学习的时效性,可以采取读原著、微宣讲、短视频、互动H5、实地参访等多样形式,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双渠道,推动教师与时俱进抓学习,紧跟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时刻保持认知上的清醒;严格落实每人每年集中学习不少于40学时的要求,结合课程思政改革要求,将教师教研活动与政治理论学习在内容上有效融合,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丰富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育人元素。完善政治理论“巡学旁听”制度,党组织应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指导好院系和教研室有效开展教师思政教育和学习活动。其次,要抓牢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教师“时时处处严要求、做表率”意识,明确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培训方向,不断盘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更加注重对教师的心理支持与人文关怀,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深化营造良好环境,努力使广大教师成为“两个确立”的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的忠诚践行者。最后,要构建分众化、多样化、系统化的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给予教师更多深造培训机会,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平台;以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平台建设等促进教师理论学习常态化,构建“自学、导学、精学、研学”环环相扣的学习模式,在确保教师的政治与业务学习齐头并进的同时重点提升学习成效。

2. 提升教师职业技能的推动力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思政工作需要打破“孤岛效应”,在教师职业生命周期的各个时期和教师个人生活的重点事件节点,充分调动各方面要素与之互相融合、相互促进,实现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的最终目标。教师职业技能掌握情况是影响其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树立远大职业理想和坚定理想信念的外在保障。高校应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着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文化生态,从教师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关注关心关爱教师,构建体现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薪酬待遇相匹配的收入分配激励体系[11],以此推动教师在思想上实现“要我提升”向“我要提升”的转变。科学制订教师成长的扶持激励政策,学校通过设立教师发展中心等专门机构,帮助教师合理规划职业纵向发展路径,积极为有需要的教师举办教学能力提升等分类培训,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站稳育人岗位。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和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的辅导员队伍,在高标准严要求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要配套落实好职称评审单列计划、单设计划和单独评审等政策,更好引领两支队伍向专家化、专业化发展。

3. 增强教师职业理想的内驱力

现实的压力使部分教师价值观趋于功利性,思想上消极情绪严重[12]。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紧扣教师教育信仰与事业信心教育实践,切实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并以此激发教师主动成长、创先争优的积极性:持续深入开展“破五维”专项工作,建立更加科学多元的教师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在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等不同的育人场域中发挥自身优势;拓宽民主渠道,进一步在全校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凸显专任教师群体在学校办学治校中的优先地位,确保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学校事务;要关爱引导青年教师,在教师入职初期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打牢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13],及时创设条件和平台,将教师中的优秀分子纳入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岗位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为普通教师提供各类晋升平台,坚持各项评奖评优向教师倾斜、向一线倾斜的原则,设立相关表彰及荣誉称号制度,表彰在师德师风和立德树人方面有成效的教师,对立场坚定、学养深厚、联系实际、成果突出的优秀教师加大选树宣传力度,激励广大教师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重任。

4. 加大高校依法治教的监督力

办学治校应树立“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的工作理念。切实将“依法治教”“从严治教”的要求贯彻落实到位:积极培养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将政治素养作为教师第一素养,将师德师风考核摆在教师考核的首位,对师德失范行为一查到底并实行“一票否决”,切实守牢教师思政工作的底线、红线,提高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敬畏心和责任感。重构“重师德、重育人”的教师评价标准,健全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及评价办法,并在其中强化师德评价导向,如在教师教学评价中突出育人成效与育才成果,科研评价中突出创新质量与育人贡献。要探索建立不同岗位教师“育人工作量”制度,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外必须参与和完成的相关育人工作,明确教师育人工作与考核、评优、岗聘等各项工作的相互作用,推动师生之间的融合及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要避免给教师加重负担,引发教师厌恶反感。强化清廉文化建设,将廉洁教育作为教师政治学习的必修内容,及时通报教师失德失范案例,形成教师廉洁从教压倒性态势。依照相关法律制度,健全完善高校教师职业准入与退出机制,确保高校教师队伍的长期稳定。

综上所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铸就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应然之举,更是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大学的内在要求。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来看,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引领教师提高政治站位,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信仰,培树高尚师德师风,积淀扎实学识,提高育人能力与水平,用实际行动回答好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和新时代“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等重大课题,以实际行动回应时代之问,切实推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4.

[2] 张艳.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3.

[3] 曹智,李宣良. 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古田召开 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发挥政治工作对强军兴军的生命线作用 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而奋斗[EB/OL]. (2014-11-02). https://www.gov.cn/xinwen/2014-11/01/content_27739 91.htm.

[4] 戴毅斌,刘雪姣,岳馨钰. 我国高校教师思政工作有效性研究述评[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4):139-144.

[5] 陈华,李勇.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信仰[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3):60-62.

[6] 马英华. 论高校教师的政治责任[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06):40-43.

[7] 新华社.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2019-11-06). https://www.gov.cn/zhengce/2019-11/05/content_5449023.htm?ivk_sa=1024320u&wd=&eqid=c2c9a ec10000211f0000000364813f62.

[8]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中国人大,2022(21):6-21.

[9] 李辉,光焕竹. 关于构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18(07):16-19.

[10] 彭正德,邵似玉.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20(07):45-50.

[11] 寇創.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探析[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0(04):148-153.

[12] 余永龙. 立德树人: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考[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0,30(04):14-16.

[13] 苏博,李博飞,王志刚.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0):84-85.

(责任编辑:莫唯然)

基金项目: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的重要论述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YJA710036)。

作者简介:吴勇(1979—),男,硕士,宁波财经学院校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需做到“六结合”
关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的探析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兼职行为规范化的路径和保障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