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扶贫” 到 “扶志” “扶智”

2023-11-15 05:58张丹丹胡小峰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10期
关键词:扶贫精准扶贫针对性

张丹丹 胡小峰

摘  要:精准扶贫更强调扶贫的精准性,即扶贫具有针对性特点,实现因人制宜,而不是运用“一刀切”方式。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对学生在展开资助工作过程中,应积极转变传统模式,由原本的单纯扶贫,向扶志、扶智发展,不仅需要改善学生由于经济原因不得不辍学的现状,也需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思想理念,加强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贫困问题。具体实施时,应结合贫困生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运用有效措施推进由扶贫进阶到扶志扶智的发展,进而使其充分体现出价值性。

关键词:精准扶贫;高校资助;针对性;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8-0029-04

高校资助是实现教育公平以及社会公平公正的关键措施,也是扶贫、扶志、扶智的重要手段。但是,当前高校资助工作普遍仅关注扶贫,对于扶志、扶智有所忽视。要想保证资助效果,高校在展开资助工作过程中,需将扶贫、扶志、扶智置于同等重要位置,积极践行精准扶贫思想理念[1]。

一、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资助扶贫、扶志以及扶智基本内涵

对于高校来讲,精准扶贫主要指针对学生展开扶贫工作过程中,需精准做好学生帮扶工作。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首先,资助对象具有精准性。需要结合国家资助政策,设置量化指标,基于合理程序认定资助对象,避免出现骗取助学金情况的出现。其次,资助内容具有精准性,在识别贫困学生基础上,应将学生成长成才所需作为切入点,针对自主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在提供经济资助同时,也需要展开学业支持、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生涯规划等,进而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提升[2]。再次,资助方式具有精准性。在对学生进行资助过程中,高校应充分考虑到被资助学生的需求,结合多元方式展开精准资助,体现资助的针对性。最后,自主管理具有精准性。高校资助工作不仅单纯停留在前期,也需要解决之后怎么管的问题,实现对对象的动态管理。

扶志主要体现在扶认知、思想、自信几方面,给予贫困学生充分关注,了解物质贫困容易导致其出现自卑心理,以及不能树立正确“三观”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

扶智主要指扶技能、知识、思维,通过扶智工作的开展促进脱贫目标的实现,防止学生在缺少生存技能影响下发生再次返贫的情况[3]。促进学生形成一技之长,转变贫困面貌,加强对学生就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进而使学生形成摆脱贫困能力。

二、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资助由扶贫进阶到扶志和扶智的意义

扶贫工作主要是对经济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给予物质帮助,体现在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形式,旨在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扶志工作在于激发学生志气,生活学习中不能单纯依赖于提供的补助维持生活,需要基于资助好好学习,形成摆脱当前贫困处境的志气。扶智工作在开展时,需要增加在软件方面、硬件方面的投入,促进学生形成获得感,加强对知识、技能的掌握[4]。扶贫过程中缺少对扶志和扶智的关注,往往会导致学生出现物质充足但是精神匮乏的问题,高校资助由扶贫进阶到扶志和扶智发展的基础上,方能促进精准扶贫目标实现,促进高校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学生在完成学业同时,也能更好地成长成才。

三、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当前扶贫、扶志以及扶智工作开展现状

首先,扶贫工作在开展过程中,获得了比较显著的工作成效,具有一定改进空间。在国家加大对于高校资助整体重视程度背景下,推动了存在经济困难学生能够有效申请贫困认定,获得相应资助,其中主要是助、奖、免、补、减等。在此情况下,扶贫工作的开展整体推进较为顺利,使贫困学生出现的上学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5]。但是在开展扶贫时,仍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家庭经济存在困难学生的具体认定问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下,地区在贫困界定方面存在不一问题,难以获取证明确材料,并且部分学生由于自身比较自卑,因此并不愿意进行贫困申请。在此情况下,比较容易导致贫困学生难以获得资助,然而并不是真正贫困学生获得了资助,并且高校扶贫工作在开展时,存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以及制度不够健全的多种问题。

其次,扶志工作在开展过程中,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提升空间比较大,党和国家一直十分注重脱贫工作的开展,并且强调需要促进扶贫和扶志二者之间的结合。高校也在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增加了在扶志方面的整体投入力度,比较注重针对贫困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普查,对于心理存在问题学生,能够进行跟踪教育,并及时实施相应措施[6]。但是在多数高校中,往往是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出表象化的情况下展开干预,干预指导存在一定滞后性,在此情况下,对于学校投入、学生健康会产生较大影响。

最后,扶智工作在实施时,整体上相对较弱,需给予充分重视,通过扶智工作的开展,可以将贫困恶性循环切断,将贫困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但是,当前高校对于扶智工作的开展整体重视程度不足。学生高考成绩不存在较大差距,但是对于贫困生来讲,在各种因素作用和影响下,其参与到活动中的比例和一般学生相比明显更低,就业时也存在竞争力不足的情况。高校缺少促进贫困生提升综合能力的平台,即使组织相应活动也往往会流于形式。

四、精准扶贫背景下推动高校资助由扶贫进阶到扶志扶智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

在实现脱贫过程中,立志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贫困生在原生家庭影响下,往往会形成内向、自卑等心理特征,在对学生进行扶志扶智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7]。对于入学新生,高校应积极展开心理健康筛查,建立贫困大学生对应心理档案,结合大数据分析、谈话等多种形式,认识到学生出现的心理动态变化,运用定期方式举行志愿活动、讲座等,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引导,提升贫困生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能够勇于承担困境,促进其树立信心。在贫困生出现心理障碍但是难以自救的情况下,心理咨询教师应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同时,需加强对学生的人文關怀,使贫困生感受到学校、教师的关心。

(二)推动学生形成责任意识

高校中多数经济困难学生进参与课堂学习,很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部分家庭困难学生由于受到的资助为无偿性。因此,出现了等靠要心理,责任意识、自立自强精神相对较弱,在推动高校资助由扶贫进阶到扶志扶智过程中,可以将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作为主要切入点,建立受助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相关机制,将其纳入下一年受助考评当中,促进学生自立自强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三)推动思政教育有效开展

思政教育在开展时,应贯穿在整个教学中,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在高校展开资助过程中,应注重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开展,强化对于贫困生实施的三观教育,加强对贫困生思想认识的引导,使其充分认识到基本社会发展规律,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同时,应积极进行感恩、励志、诚信、奋斗精神等教育工作[8]。具体实施时,应结合多元化方式,加强对新媒体的运用,保证思政教育的开展与大学生思想特点之间相适应,将资助具有的育人目的充分体现出来,结合学生喜爱度比较高的动画、Vlog等,进而使思政教育的开展变得更为生动活泼,更具感染力,进而获得比较明显的思政教育效果。也可以结合树立励志先锋、创业先锋等典型方式,并积极实施线上线下宣传,进而发挥对学生的引领作用。

(四)积极构建能力训练平台

首先,学习能力方面的训练平台。高校应通过学习能力方面训练平台的构建,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意识。需结合专业能力平台,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加强学生对于专业发展、专业技能的了解,使学生形成清晰学习目标,通过行业专家、专业教师针对贫困生实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指导与帮扶,增强学生學习自信。并且推动学生科研平台拓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调查研究、课题研究中。其次,就业能力方面的训练平台。加强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基于“互联网+”就业模式,促进就业动态系统构建,形成学生简历信息库,运用定期方式将岗位最新招聘信息推送出,确保就业质量。贫困生在品学兼优的情况下,可以向就业单位进行直接推荐[9]。同时,发挥创业项目驱动作用,构建创新创业平台,对于具有潜质的贫困生,鼓励其开展创新创业探索,可以让其带创业项目免费进入创业园区,由专业导师对其进行指导。并引导其参与到相关比赛中,实现以赛促能。最后,实践能力方面的训练平台。高校应拓展勤工俭学平台,由原本劳务型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变,在实验室中,可以设立助学实体,促进学生自助能力以及自助意识的形成。并加强社会资源整合,加强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在校外设置勤工俭学方面的平台。在此情况下,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存在的经济问题得以解决,也能对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展开锻炼。

(五)促进进阶自主文化形成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资助过程中,应坚持“以生为本”理念,推动扶贫由扶志扶智的发展,在给予经济资助同时,积极进行就业、精神、创业等多方面的资助工作,将促进贫困生获得自我发展以及有效解困的实现。并积极构建由扶贫进阶到扶志扶智文化氛围的形成,针对自主效果进行宣传,将精神激励以及物质资助充分结合在一起。促进高校形成诚信、感恩、励志文化氛围,实现对贫困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以及励志教育[10]。进而使贫困生在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影响下,形成扶志、扶智自觉意识,更好实现能力提升以及自我发展,并且在接受资助的同时,对资金进行合理使用。

(六)注重资助结果评价开展

为保证由扶贫进阶到扶志扶智的顺利进行,应注重对资助效果进行评价,针对资助对象、资助目标、资助满意度等进行细化,推动测评指标量化,对于资助开展效果,通过定量方式进行评价[11]。在此过程中,应构建自主评价制度,将三方评价机制引入其中,有效反馈高校资助开展效果,针对资助项目具体开展情况进行规范,实现扶贫、扶志、扶智相统一。

(七)建立健全资助制度

高校扶贫工作应结合具体情况和要求,对相关制度进行完善及细化,部分高校在开展资助活动中存在缺少后劲、组织浅层化的问题。这就需要高校管理决策层、各部门思想层面对由扶贫进阶到扶志扶智内涵形成全面认识,基于顶层设计针对这项工作展开统筹,保证工作合理规划。在具体实施时,可以设置相关工作小组,通过校领导负责工作落实,进一步明确工作开展任务,通过流程设定、组织机构、保障机制多个方面推动工作落实。同时在高校中,工作分工、工作职责应体现明确性,保证各项工作在开展时可以实现协同一致,进而结合科学工作制度的制定,使由扶贫进阶到扶志扶智推进过程获得比较充分的保证。从措施建设方面来讲,应推动工作流程进行细化,针对工作监督机制进行完善,使部门之间在工作中可以形成合力[12]。

此外,应强化校内外合作,尤其是团体资源、校外企业,进而使贫困生在接受资助的过程中也会学会自食其力,不断提升自身社会适应能力。

五、精准扶贫背景下推动高校资助由扶贫进阶到扶志扶智的保证

就当前高校资助的现状来讲,由扶贫进阶到扶志扶智与贫困生存在的多样化需求之间相适应,能够将以人为本思想教育思想理念充分体现出来,也符合立德树人根本要求,由扶贫进阶到扶志扶智的资助模式发展,能够在展开物质帮扶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基本需求、身心发展特点的把握,有效开展心理扶持、道德浸润工作,促进学生能力不断提升,为贫困生实现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资助工作具有系统性、长期性特点,应认识到教育主体、教育客体之间的关系,推动教育、服务、管理之间的结合,保证由扶贫进阶到扶志、扶智的整体效果。

(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高校资助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需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原则,促进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齐头并进,彼此之间进行交叉渗透,将学生实际需求作为基本导向,使贫困生成为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在此过程中,应践行立德树人理念,充分关注贫困生精神世界,培养贫困生的优秀品格,全面了解贫困生家庭情况,做好资料搜集工作,并对资料进行不断完善,进而精准把握贫困生面对的问题,关注贫困生健康成长,通过制定合理的资助方案,使贫困生的需要获得满足。并将贫困生品格形成、智力发展作为工作重点,结合正能量促进贫困生斗志的激活,进而成为国家、社会所需的人才。

(二)把握关键以及重点

在扶贫进阶到扶志扶智过程中,应做到齐心协力,学校各个部门之间应做好配合工作,管理部门、行政部门、任课教师做好协调,共同参与到此过程中,使物质资助和精神帮扶之间充分结合在一起。同时,应基于大学生身心基本发展特点,为学生量身订制资助方案,使扶贫工作同步推动学生心理、知识、品德、身体、能力等多方面发展,加强对线上线下资源、校内校外资源之间的整合,充分发挥贫困生主体地位,保持精神帮扶、物质帮扶二者之间的同步。

六、结语

总之,由扶贫进阶到扶志扶智属于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资助工作开展的必然发展趋势,是脱贫攻坚得以实现的关键举措。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使贫困生获得物质上的帮助,也能加强对贫困生思想的引导,促进其形成正确“三观”,注重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的提升。同时,能够促进学校资源的充分调动与整合,为学生构建利于身心发展良好环境,进而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培育。

参考文献:

[1] 刘久凌. 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若干思考[J]. 科教导刊,2020(12):17-18.

[2] 杨雪,刘慧颖. 精准扶贫背景下民办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研究[J]. 消费导刊,2020(09):80.

[3] 段蕴芳. 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模式探究[J]. 劳动保障世界,2020(11):22-23.

[4] 李志华. “精准扶贫”背景下推进高校学生资助精准化的研究[J]. 公关世界,2020(16):8-10.

[5] 吴怡倩. 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模式探究[J]. 林区教学,2020(12):4-6.

[6] 单芳. 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建设[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4):112-115.

[7] 唐升. 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如何实现资助育人目标——以衡阳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为例[J]. 文教资料,2020(31):140-141.

[8] 贺新宇,谭新宇. 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创新性探索[J]. 环球首映,2020(12):162-163.

[9] 姚丹丹. 分析建構精准扶贫背景下的高校“资助育人”路径[J]. 商情,2020(38):200-201.

[10] 杨雪. 精准扶贫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 青年时代,2020(09):184-185.

[11] 孔月红,史建梅. “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36):45-48.

[12] 张卫燕. 浅谈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在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创新路径[J]. 文渊(小学版),2020(11):307.

(责任编辑:陈华康)

作者简介:张丹丹(1987—),女,硕士,江苏护理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资助育人;胡小峰(1986—),男,硕士,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招生就业。

猜你喜欢
扶贫精准扶贫针对性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证监会“扶贫”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管仲“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