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英昭
初秋北京,一場國家級、國際性論壇隆重啟幕。以“傳承·創新·互鑒”為永久主題,以“傳承優秀文化 促進交流合作”為年度主題,2023北京文化論壇14日至15日舉行,中外參會人員多達約600人。
事實上,千百年來,北京的文化一直令無數中外名士著迷。
13世紀末,馬可·波羅將彼時的元大都北京稱為無與倫比、美輪美奐的“汗八裡”(意為“帝王之城”),乃至“塵世可以想見的最繁華地方”。
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利瑪竇在其《中國劄記》中讚美北京中軸線,“其建築的雅致和優美由於它細長的線條而顯得突出”。
20世紀早期,羅素訪華期間被北京的古典建築所吸引,直言“天壇是我能夠看到的最美的建築。我們往往靜靜地坐在那裡,沐浴著冬天的陽光,心境一片平和”。泰戈爾、蕭伯納到訪北京後甚至都表示“如歸故鄉”“我屬於那裡”。
當然,還有郁達夫的《故都的秋》,老舍的《駱駝祥子》,茅盾的《四世同堂》,沈從文的《到北海去》,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在眾多中國文學、文化名家筆下,北京的文化氣息更是獨樹一幟。
北京的文化,為何如此迷人?
北京的文化,高雅而博大精深。“不到長城非好漢”,登上居庸關,俯瞰北京城,可知古都氣勢之宏,亦可感宇宙之大、品類之盛。走進故宮博物院,這一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宮殿建築群,超過180萬件藏品濃縮著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從各國政要到中外遊客,置身其中,無不為其厚重的歷史底蘊所震撼。正如紀錄片《紫禁城》的主題歌所唱,“暢音閣裡終一敘,六百年一粟,滄海一夢”。
北京的文化,通俗而平易近人。若是在“有名三千六,沒名數不清”的胡同中溜達,感受感受汪曾祺筆下北京的胡同文化,或到前門大柵欄來一碗大碗茶,去天橋底下聽一段相聲,再往北京友人家吃碗炸醬麵,那真是“蓋了帽兒了”。
北京的文化,古樸而傳承千年。北京擁有50多萬年以上的人類史、1萬多年的文化史、3000多年的建城史、870年的建都史。從周口店到琉璃河,從潭柘寺到雍和宮,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在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得以集中呈現。沿著中軸線,南至先農壇,素有“天下第一倉”之譽的圓廩神倉近期將向公眾開放,這一逾二百年未開放的古建群屆時也將恢復歷史風貌。
北京的文化,新銳而與時俱進。北京古樸,但絕非陳舊。先鋒藝術讓798、751等老工業廠房煥發出時尚氣息,文創產業令郎園、隆福寺舊貌換新顏。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3年6月,北京全市已備案博物館217座,平均每10萬人就擁有一座博物館,成為名副其實的“博物館之城”。加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取得實效,長城文化帶建設穩步推進,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亮點紛呈,文博文創產業使這座古城更加歷久彌新。
北京的文化,開放而融會東西。中華民族自古就有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文化胸懷,作為首善之都,北京堪稱典範。建國門古觀象臺上,至今仍陳列著鑄造於清代的八件大型青銅天文儀器,其中六件為康熙年間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督製造。故宮鐘錶館裡,一座座西洋自鳴鐘用各式響聲,把人們帶回那段中西方交流互鑒的時光。作為全球首座“雙奧之城”,北京讓外國友人流連的不只是鳥巢、水立方和首鋼園,更是那一句深入人心的“北京歡迎你”。
北京的文化味,怕是永遠也說不盡、道不完、賞不夠。濃縮至兩日的北京文化論壇,正是其悠久歷史、綿長文脈的集中展示,“京彩”值得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