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岩
當前,生態旅遊無疑是全球旅遊業的一個新興趨勢。生態旅遊強調以自然為導向,同時促進地區的環境、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周圍的廣東省和一橋之隔的香港因為本身自然資源豐富,生態旅遊發展得很好,令人羨慕。其實早些年已有關注環境發展人士指出,澳門政府除了推動文化觀光發展,也應及早部署推動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這是因為,首先,隨著國內及港澳經濟大幅改善,居民開始注重自身健康、生態旅遊和生活品質的關係,而生態旅遊更是其中的焦點。其次,澳門這座海濱城市從來不缺少發展生態旅遊的條件。如路環疊石谷濕地、九澳水庫淡水濕地、龍環葡韻濕地及路氹城生態保護區等,這些都是澳門發展生態旅遊的天然資源。
眾所周知,在疫情持續三年期間,市政署、環保局及環保團體舉辦的環保教育活動大大減少,加上對環保團體的支持都減少了或停止了,令本已為數不多的環保團體面臨著生存的現實問題。在這裡,我要讚揚教育暨青年局親職教育中心,今年開始委託本澳環保團體承辦生態教育課程,包括:環境保護研學班、郊野生態探索班、昆蟲動物奇趣班等。據瞭解這是教青局首次主動向本澳環保團體提出委託服務,希望日後不僅教青局,環保局、市政署也可以邀請本澳優秀環保人士合辦科普活動班,讓更多市民有機會參與,同時對這些民間團體提供資金上的支援。其實對環保團體而言,並不是說要政府提供資金才算得上是資助,比如邀請團體合辦活動,就起到了一個幫扶的作用,也顯現出雪中送炭的可貴之處。題外話,目前本澳六大博企配合政府發展政策,投入大量資源支持體育活動,若六大博企願意投入資源支持推動本地環保發展,也將是對本地環保行業一個非常大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廣科學環境教育方面,一直以來,本澳社會尤其是教育機構大中小學對學生的環境教育投入太少,有的學校更是可用“零的起點”來形容。反而,一些國際學校比較重視引領學生去自然環境如郊野進行科普教育的機會,這與本地教育機構教育觀念有關,不是在此討論的重點。但萬事起步難,希望教青局以資助形式推動本澳各大中小學重視學生的環境教育,鼓勵學校和社會團體合作,提供學生走向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生態教育活動,為本澳培養未來的環保人才接班人打下基礎。
我們樂見,本澳歷屆特區政府都十分重視澳門的十多所高等院校的發展,並投入了相當可觀的資源給予本澳公立及私立大學辦學。然而,與任何一個高等教育發達的地方相比,即使是澳門大學、理工大學、旅遊學院等公立大學也都沒有開設自然生態環保相關學系,這就出現了一個比較迫切的人才培養的深層次問題。大家都可以看到,近些年來為環保發聲、參與環保的團體越來越少了,這種社會氛圍對培養環保人才無疑是造成了障礙,而環保專業人才出現斷層更會令環保團體進一步舉步艱難。試問怎樣談吸引本地青年投身到環境生態保護行業呢?又何談澳門生態環保工作可持續性發展這個發展目標呢?
澳門月刊10月刊“焦點直擊”欄目文章,邀請來自國內、香港及澳門專家分別談大灣區、香港、澳門的生態發展議題,筆者雖對自然生態瞭解不多,但讀貴刊系列訪問專家文稿,大增見識。從閱讀中學到了習主席提出了的兩山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更認識到國家設立首個全國生態日的意義在於,喚醒全國包括港澳地區民眾對生態環境的重視,自發自覺地做好生態文明建設。
筆者認為,澳門政府特別是環保生態部門應該認真學習瞭解國家政策的動向和發展目標,並從內心出發,為澳門的環境保護和自然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提前做好規劃和制定與國家發展一致的政策。正如本澳園林專家梁冠峰會長所指:澳門擁有發展生態旅遊的天然資源,而澳門的發展定位為世界休閒旅遊中心,生態建設對澳門來說具有產業多元化升級的意義。毫無疑問,這也將是澳門融入大灣區發展大局的一個積極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