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思睿
18岁的吴一书,一个人去了趟南极。
2022年6月,她从美国阿拉斯加州出发,搭便车、睡帐篷、做沙发客,花了184天,抵达3.5万公里之外的阿根廷乌斯怀亚市。
“了解得越多,越容易感到自身的渺小。”吴一书说。她出生在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一个基层公务员家庭。2018年,她考上长沙名校雅礼中学,高中毕业前,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全额奖学金。
眼前的世界显然越来越大,但这个人们眼中的“学霸”觉得还不算大,她想打开世界被折叠的“褶皱”。
吴一书的微信朋友圈,一定程度上就能反映那种“折叠”。比如,其中一条展示着斯坦福校友的游艇派对,往下滑几条,工人朋友泡面配榨菜的晚餐出现了,文案是“祝我生日快乐”。
吴一书可以平静地面对这种差异。在斯坦福大学读书时,她住过朋友家位于比弗利山庄的别墅;在旅途中,她睡过火车站、机场和地下车库的地板。在她看来,自己“斯坦福学生”的身份是一层“漂亮的脂粉”,她不想被当作“分享成功经验的模范”,她想讲述“更有意义的故事”。
一进名校,吴一书就发现,身边有人曾获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有人精通四五国语言,有人是大企业的继承人。“和他们比起来,我显得很渺小。”刚入学的那段时间,她很注意自己的妆容、服饰搭配,在聚会上展现热情,“但交不到知己”。
按照学校规定,吴一书需要在大二结束时选择专业。“6个人里5个都选计算机。”她回忆,和朋友聊文学、艺术梦,对方问她:“那你将来打算靠什么吃饭呢?”站在分岔路口,她迷茫过。
新冠疫情暴发后,学校封闭,吴一书得知,攀岩队的一名成员休学,从加拿大走到墨西哥边境。理由很简单,“不想被关在宿舍上网课”。
吴一书还遇到过辞职后骑行环游中国的“985高校”毕业生、25岁开始旅居如今年过七旬的摄影师……“如果他们能做到,为什么我不行呢?”吴一书决定休学一年去旅行,终点是毗邻南极洲的火地群岛。
动身上路的吴一书不再查阅天气预报,因为“已经生活在路上了”;她也不做什么计划,因为“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比起旅行打卡记录,吴一书更看重当下的体验。抵达一座新的城市,她最喜欢做的事是乘公交车,认为“这是感受一个城市最直观的方式”。
在美国洛杉矶,她没有去星光大道,对环球影城、迪士尼乐园也不感兴趣,只是坐着公交车到处走。吴一书看见,距离“全球最尊贵住宅区”的比弗利山庄几个街区外,就有流浪汉的露营地,那是“摘下面具的洛杉矶”。
吴一书将旅行费用控制在很低的水平,为了节省开支,她尽可能搭便车、在提供免费住所的沙发主家借宿。找不到便宜的住处时,她就随意睡在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出于安全考虑,她偶尔也会乘坐飞机,穿越犯罪率高的国家。在繁华都市,搭上顺风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她就乘车到郊外尝试。
一般情况下,她会站在路边,在车辆经过时举起写有目的地的白板,又或是将手臂伸直,平行于地面,攥紧拳头,拇指向上。被人拒绝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有一次,她告诉车主要搭车从阿拉斯加去乌斯怀亚,对方说:“这太疯狂了!”
她也知道,搭车像赌博,有时甚至要拿命当赌注。
在阿拉斯加到加拿大边境大约500公里的一段路上,吴一书幸运地搭上了车。司机却说自己“无论如何都要停车,这里没人居住,到处是黑熊”。
有一次,吴一书在加拿大某小镇等了18小时,没有一辆车停下。午夜时分,她在小镇咨询中心的椅子上睡下,又不敢睡沉,留意可能是发动机的轰鸣声。
她记得,最难挨的等待发生在阿根廷。那是40号公路,5000多公里长的公路旁全是沙漠,仅途经3座城镇。那天,风速达到每小时53公里,吴一书拿不稳手机,每一步都走得很吃力。头发抽打着眼睛,“什么也看不清”。有车疾驰而过,但看见她的司机都立起手掌表示了拒绝。她开始失温,幸运的是,3小时后,终于有一辆车停下了。
在墨西哥城,吴一书遇到了真正的危险。汽车忽然失火,她想下车,却发现后门被锁住了。火势快速蔓延,在车内的黑烟中,她跳到副驾驶,蹿出汽车,冲出十几米远。回头看时,整辆车已经被火吞噬。车主在车前忙乱着,尝试灭火。
十几分钟后,火势渐弱,车主双手的指甲里有鮮血和黑炭。他和吴一书对彼此一无所知,却一起度过了“生死攸关的时刻”。告别时,他们像战友那样击掌。
此外,这个年轻的背包客还被人尾随过,她丢过包、意外进过监狱,遭遇了6次性骚扰。
她变得更加警觉,学习了更多防身技巧,习惯把背包挂在胸前,夜晚也不搭车。选择目的地时,她会特意避开治安情况不佳的地方。
更多时候,她的敌人是大自然,“在社会的纷扰之外,自然界每天都上演着生死交锋”。
她曾用8天时间,在高海拔地区翻山越岭,每天徒步8小时。没料到,徒步的第一天就遇上冰雪天气,脚被磨出水泡,脸开始蜕皮,指甲充血、脱落。吴一书强撑着走完14公里,终于在雪峰下看见一顶顶彩色的帐篷。那晚,她头疼、吞咽困难、失眠。
“为什么要跑来花钱受罪?”她想。后来,偶遇的徒步者给她手套、登山杖、罐头和鼓励,云雾散去后,她人生中第一次看到银河,还有雪峰、高原湖。“自然让我心安,也许我永远不会一无所有,我有雪山、森林、海洋、新月,还有日复一日照常升起的太阳。”
从阿拉斯加到乌斯怀亚,吴一书总共搭了85趟顺风车。起初,她习惯一上车就滔滔不绝地聊起自己的经历,后来,她学会了听别人讲。流浪汉、货车司机、退伍军人、新闻记者、跨越大洋的航海家、19岁带着吉他穷游世界的背包客……她听到了人生百态。当被问及“旅行的意义”时,这个还不到20岁的女孩说,她不想“丢失对世界的好奇”。
2021年,斯坦福大学在中国大陆录取的本科生中,有3人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吴一书是其中之一。在当时的新闻报道里,她被称为“天才少女”“别人家的孩子”。人们关注她来自县城的出身。在湖南岳阳湘阴县,她念完了小学、初中,“没有赢在起跑线上”。
吴一书中考时考上了雅礼中学,那是长沙四大名校之一。那一年,她所在的湘阴县只有两人被雅礼中学录取。
有网友总结她的经历,是“一个县城女孩的逆袭之路”。在吴一书看来,自己在人群中“很不起眼”,能做的是最大化地利用好已有的资源。
在这所中学,吴一书的口语课外教毕业于耶鲁大学。和外教聊天是她每天最期待的事。起初,她只是想了解异国文化,顺便练练口语。聊得多了,她开始袒露自己,谈起梦想、童年的经历、对社会议题的看法,对话时间从几分钟延长到几小时。高二时,吴一书做了一个决定——申请出国留学。
同级的学生中,准备出国的只有7人,她是唯一一个交不起学费的。起初,父母考虑到经济压力,并不支持她的选择。吴一书咬咬牙,把目标定为“哈普耶斯麻”(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争取奖学金”。
一年内,她读完了30本英文原著,每天和外教交流,直到能用英语自由对话。父母负担不起留学辅导班,她就自学网上的免费资料,在AP(美国大学预修课程)考试中取得满分。
吴一书知道,成绩好是不够的,那些学校想看到“有血有肉的人”。
新冠疫情暴发后,吴一书参与组织了雅礼中学和中雅培粹中学的联合募捐活动,共募集94万元,购买防护服、口罩、体温计,寄给湖北的3所医院。
老师很担心这个会翘课、成绩一般的女孩。吴一书的父母因此被约谈过,她和母亲曾爆发冲突,对着彼此大吼。
最终,父亲先妥协了,对于女儿去国外念书的决定,表示“不支持也不反对”,但可以支付考试、申请的费用。17岁那年的春天,吴一书收到斯坦福的录取通知书,“我赌赢了”。
从县中到斯坦福大学,从北极到南极,吴一书一直想走向更宽广的世界。但同时,身份的转化也让她感觉到“撕裂”。她会留意社会上不够公平正义、贫富差距显著的现象,重新审视自己的命运:“如果我也像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一样,世界还会像这般友善吗?”
2022年1月,她踏上了非洲的土地。这一次,目标是从东向西横跨非洲。
在苏丹的村落,她遇见卖水果的老人穆罕默德。语言不通,两人只能打字交流。在这个日均收入只相当于人民币23元的村子里,人们很少吃肉,水果也是奢侈品,但老人用橙子、苹果、西瓜款待她。为了报答这份“厚礼”,吴一书决定和他聊聊苏丹以外的世界。
她點开手机里的视频,展示给老人看:
“这是南极,南乔治亚的企鹅。”
“这是阿拉斯加的雪山。”
“这是加勒比海。”
老人睁大了眼睛,发出感叹。他不知道南极在哪儿,对地球的大陆板块也没有概念。他去过最远的地方是苏丹首都,离家470公里,路费是他半个月的收入。在这个地方,“斯坦福学生”的身份无效,他只知道眼前的女孩来自中国,正在穿越非洲,很了不起。
吴一书记得,那天道别时,老人笑着说:“我无法去到世界的尽头,但谢谢你把世界带向我来!”
吴一书鼻子一酸,那一瞬间,许多不同肤色的面孔闪过她的脑海。
“应该说,是他们把世界带给了我。”
(紫陌红尘摘自2023年5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本刊有删节,德德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