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年文摘》中发现“美”

2023-11-15 01:24
青年文摘 2023年20期
关键词:艺术美美的生活

荇菜参差,鹿鸣呦呦,种豆南山下,鼓声鸣海上,编钟清脆悠扬,西厢缠绵悱恻……世界很美,人间值得。一个懂得审美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只是生存,而是生活了,而且是诗意般地生活。朱光潜先生说:“审美教育可以发展人的情感的本能,使人得以健康与全面的发展。”而中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便是“审美鉴赏与创造”。

拿到本期《青年文摘》,闯入心里的第一个字就是“美”。杂志不仅给我们呈现了多姿多彩的美,而且教给我们审美鉴赏和创造的方法,令人沉醉,启人思索。

一是自然的美。人们生活在自然之中,而大自然也已成为人类心灵的寄托。自然美不难发现,难的是怎么呈现于笔端,怎么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亲爱的漩涡》就是很好的范例,把景和人合二为一,写出了天人融合的美:“程译笑起来。秋日黄昏的阳光,泛着甜酒一般的浅浅金黄,落满了他的周身。我也笑着望向他——稍微地,多望了一小会儿。”那只名叫“响涛”的螃蟹,个儿大饱满,然而“我”并没有用它来满足口腹之欲,万物皆有灵,它在“我”眼里,有一种特别的力量,特别的美。《我见识过一只螃蟹的力量》中深情地写道:“响涛以斜刺姿势入水,触到水面的刹那,爪子全部舒展,畅快地划来划去,不一会儿潜入水底。那一刻,月儿明亮,秋风清爽。”“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与景的交融让文章有灵动的韵味。

二是社会的美。社会美是我们中学生应着力发现的美。应超是《田间地头指挥“空战”》的主人公,他放弃了在大企业找份对口工作的想法,转而用无人机来种田,不但自己成了熟练的飞手,而且带动了不少人学习使用植保无人机,其中还有一位年近70的老人。应超敢于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激励着更多人飞往广阔的天地。《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向死而生》刻画了一个坚韧不屈、绝不言败的硬汉形象。这个硬汉就是程浩,1993年出生,2013年去世。纵使不能抵挡黑夜的来临,我们也要站在星空下仰望光明。这种人类精神品质的美,如夜空中最美的星星,照亮了人们前行的路。当今社会,“社牛”不多,“社恐”却不少。《如果不爱了,那就去爱吧》告诉你解决问题的秘诀:不要批评别人,不要蔑视他人,不要建立防御机制,不要筑墙。这些方法简单而实用,让人茅塞顿开,闪耀着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之光。社会美的挖掘让文章有深度。

三是艺术的美。人类追求艺术美的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已经用兽齿串联起来作为项饰,在磨光的鹿角和鸟骨上刻有疏密的线痕。法国的拉斯科洞穴被誉为“史前的卢浮宫”,其壁画绘于约一万五千年前,风格抽象,线条简练生动,对美的追求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鸭子可不可以是蓝色的?池塘里的水可不可以是红色的?”《意义感,让乏味的生活变有趣》以艺术专业的视角告诉我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关乎艺术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视觉艺术是如此,听觉艺术也同理。《如何聆听古典音乐》阐释说,这一段音乐听起来像月光,那一段像微风,其实都不靠谱,每个人听起来都不同,音乐“只是无意间开启了人类的想象力”。《古人在“朋友圈”里写相思》以“相思”为切入口,呈现和解析了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无论是李煜的“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楓叶丹”,还是万俟咏的“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都有很强的语言张力,参差错落的句式、平仄谐和的旋律造就了情景交融的意境。一旦文字有了艺术美,作品也会成为艺术品。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实用主义哲学根深蒂固,说一个东西无用,简单粗暴:“这个能当饭吃吗?”好像从来没有吃饱饭一样,这是饿死鬼的美学。《兰亭序》能吃吗?《清明上河图》能吃吗?维纳斯雕塑能吃吗……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在他看来,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懂得审美是幸福的源泉,也是我们写作的源泉。

猜你喜欢
艺术美美的生活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
海报设计中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探析
漫生活?阅快乐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美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