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之论证的思辨性

2023-11-15 15:17:50曹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3年41期
关键词:忧患哲思思辨性

曹津源

美文引路

“忧”与“有”

◎肖凌之

有个“温水煮青蛙”的故事,说是将青蛙投入煮沸的开水中时,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刺激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逃生,而当把青蛙放入冷水再逐渐加热,青蛙反倒因为水温的舒适而在水中悠然自得,从而失去逃生机会。这个实验验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也让人联想到了“忧”与“有”的辩证关系。

“有”,是拥有、具备、占有,是一种天赐或是后天努力而获得的已有状态;而“忧”,则是忧虑、忧患,是一种不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清醒,是一种不测的防备与应对,是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表面看来,“忧”与“有”似乎并没有什么联系,但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规律看,“忧”是“有”的保障,“有”则是“忧”的保持与扩充。不管是个人的稳健发展,还是一个国家或政党的建设,都不能忽视“忧”与“有”。

一个人现在的拥有,都有一个拥有的缘由或成因,并不是完全个人的独有本事。懂得“忧”与“有”关系的人,总是奋发进取,不忘本来,开创未来,现在的拥有会变得不断充实和完善;不明了“忧”与“有”关系的人,要么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妄自尊大,要么消极悲观、灰心丧气,妄自菲薄,其结果不是好景不长,就是每况愈下。

……

一个政党的强盛,更是要“有”中有“忧”、以“忧”保“有”、以“忧”增“有”。习近平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轼“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从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前夕发出的“进京赶考”和保持“两个务必”的警醒,到今天中央向全党警示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我们党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可谓一以贯之。

没有危机是最大的危机,没有忧患是最大的忧患。有忧,方可常拥有;无忧,拥有也会变没有。“有”而不忘“忧”,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实际上是生存和发展的智慧,是推动进步的催化剂和动力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始终常存危机感,始终保持“今天是起点”和“从零开始”的奋发意识,是我们最终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6月21日,有删改)

◆赏析

谈到“忧”,古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有何永康教授的“忧而后乐后有新忧”论。这篇文章另辟蹊径,读来令人心明眼亮。其秘诀是:首先,政治站位高,作者将作为一种意识的“忧”与个人、我党的兴衰存亡联系起来加以论述,所论之警示性强;其次,思辨性强,以“是”“总是”“就是”“更是”等判断词构成的判断句在文中大量出现,思维触及当代,时时闪耀着思想碰撞的火花;再次,语言表述精,四字、五字短语构成警句,或对偶,或排比,成为观点适切的载体。

我仿我秀

“低”与“高”

◎吴 疆

许多人总是执着于往上爬,渴望看到山顶繁花盛开的盛景,如同西方神话中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一次次滚落,又一次次攀登。

但很少有人甘心于山脚下的那一方土。其实,若没有低到尘埃里的一次次仰望,怎知山顶之高?即使居“高”,也只会执着于一角而失去“高处”所得,然后才知:稳居高处者必先低到尘埃里。

“低到尘埃里”是说,凡是生命无一不是从渺小开始,渺小才是生命的开始。因此,刘亮程才会抛弃繁华的城市生活,安心于小小的黄沙梁村,体悟生命的价值;史铁生才会每天摇着轮椅前往翠林之间,回归生命的纯粹;梭罗才会泛舟于瓦尔登湖,追寻他心中的本真。唯有低到尘埃里,才能感受到世事变化,才能看到芸芸众生的天性,才能领会人生的真谛——“低”中有“高”,“高”由“低”来。

尘埃之中尚有心浮气傲者,被轻风卷上天空,在“高处”不胜寒。他们不知,低到尘埃里,绝不仅仅是指存身于乡野自然之间。杨绛先生,声名早已远扬,然而她却从没有以此自矜,而是以一种谦卑的姿态淡然处世。她常年在自己的书房默默整理文稿,連自己的庆生会都不参加,而是徜徉在书海之中,静看四季变换。低到尘埃里,应是杨绛先生这样,放下心中的虚浮,保持谦卑,如一粒沙石,任外界狂风呼啸,我自岿然不动。这就叫做“低”中有奇“高”,心浮气傲者是不可与之相提并论。

真正的“低”,不是心在高处,身在草莽,这样终究是一高一低难以平衡。真正的“低”绝非安心于平庸,止步于平庸,而是在俗世之中,沉下身心,探寻生命的真谛。正如刘亮程一般,他要做的绝不是当一个普通的农民,而是把自己一生的梦想安放于田野之中,同时以谦卑的姿态去仰观田野的星月,找到了生命的真正价值。此可谓怀“高”之“低”,亦“低”亦“高”也。

低到尘埃里,才能体察人间冷暖,而后才能抵达高处,抵御高处之寒。

【江苏如东高级中学】

◆点评

作者从“低”与“高”的对比切入,提出“稳居高处者必先低到尘埃里”这一中心论点,然后从三个视角展开哲理思辨,逐层推进论证。“‘高由‘低来”“亦‘低亦‘高等语句堪称哲思慧语。

◆技法借鉴

此文在论证的思辨性方面可供借鉴。

1.切入选题亮出思辨性。哲理思辨,需要思辨者具有关于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基本哲学观点。“忧”,很多人会将它与“生”“乐”等联系起来;“有”,一般会将它与“无”“失”等联系起来,如此选题容易撞车,难出新意。本文作者别出心裁,选取“忧”与“有”作为辩证分析的一组概念。文章从“温水煮青蛙”故事切入后,先明确“忧”与“有”这两个概念各自的内涵,虽然采用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下定义法,但四个“一种”已经将这两个抽象概念的本质特征描述出来。作者的切入之新还表现在明确概念内涵后,用两句话总说两个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论点:“‘忧是‘有的保障,‘有则是‘忧的保持与扩充。”

2.论述部分强化思辨性。文章的三、四自然段分别从个人、政党这两个层面论述“忧”与“有”的辩证关系,逐层深入,各有新意。从个人说,作者先提出“有”并非全由己出,接着以“有忧”者的发展前景与“无忧”者的可悲结局形成对比,论述中充满着两点论和变化观,凸显了生活哲思在个人成长中的主要作用;从政党说,作者用了“更是”两字表示递进,“‘有中有‘忧”“以‘忧保‘有”“以‘忧增‘有”这三句话,具有丰富的哲思,揭示了政党建设理论的哲学基础,而习近平所引的苏轼名言,又从“有忧”而不察、不为终至“不可救”的角度强化了执政党确立辩证“忧”“有”观的重要性。

3.论述用语注重思辨性。以结尾一段为例,先连用两次“没有A是最大的A”这一特殊句式,接着用“有A则B,无A则失B”的对比句式,由“‘有而不忘‘忧”引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言简意深,堪称哲思智慧催开的语言之花。

猜你喜欢
忧患哲思思辨性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哲思小品
今日农业(2021年20期)2021-11-26 01:23:56
MADE IN CHINA
汉语世界(2021年4期)2021-08-27 05:47:56
哲思小品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
画里有话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哲理漫画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青春1919:心怀忧患、担当奋斗的湖南青年
忧患、悲悯、历史沧桑感——我读杨强诗词
中华诗词(2017年6期)2018-01-22 02: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