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步令
(甘肃煤炭地质勘查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工作区位于甘肃省山丹县老军乡龙首山南侧,总体呈现北高南低之势,海拔最高2600 m,最低1700 m,高差900 m,属中山区。区内最大比高100 m 左右,地形稍复杂,其南部则地形平坦,大多为冲积平原。
工作区属北温带寒冷干旱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大;平均最大气压823.1 mbar,月平均最高气温20.3 ℃(7 月),月平均最低气温-11.7 ℃(11 月),历年平均气温5.90 ℃;空气干燥,历年蒸发量2 251.7 mm,年降水量平均195 mm;风速平均2.6 m/s,最大可达3.2 m/s,风向多为西北及东南风;历年平均封冻日期11 月18 日,解冻日期3 月17 日,年最大冻土深度1.43 m。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 g。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B62/T25-3055-2011),工作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
以LL3、GR、GGL 确定煤层及夹矸,划分全孔地质剖面,以及判断地层含水层和破碎带;利用声速(SAT)及密度(DNL)曲线进行地层岩石力学性质的计算,对所有煤层均用长源距伽玛伽玛、三侧向电阻率、自然伽玛三种以上1:50 放大曲线进行分层定厚[1]。
根据工作区内已取得的钻探资料,认为工作区赋存的地层自上而下为第四系(Q)、新近系临夏组(N2l)、上侏罗统苦水峡群(J3ks)、中侏罗统新河组(J2x)、中侏罗统中间沟组(J2z)、上二叠统窑沟群(P3yg)、中二叠统大黄沟组(P2d)、下二叠统太原组(P1t)和基底下寒武统大黄山群(∈1dh)[1]。其中下二叠统太原组(P1t)为工作区的主要含煤地层。
为工作区内最古老的地层,构成工作区的沉积基底。上部以灰绿色厚层状粉砂质板岩为主,夹变质砂岩,砂岩层的底面具波状冲刷面及印模,其中含铁质结核;下部以灰绿色、淡红色变质砂岩夹泥质板岩,具波痕,构成韵律沉积,底部含同生砾石。
二叠系可分为下二叠统太原组(P1t)、中二叠统大黄沟组(P2d)和上二叠统窑沟群(P3yg)。
1)下二叠统太原组(P1t)
下二叠统太原组为工作区主要含煤地层,属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以灰白色砂岩及深灰、灰黑色粉砂岩、泥岩为主,其中夹石灰岩、铝质泥岩、碳质泥岩和煤层[2],可分为上中下三段。其中,太原组上段(P1t3):岩性及厚度比较稳定。其特点是纯陆相沉积,上部为一套杂色碎屑岩,以含云母砂岩及其上的一层杂色泥岩、粉砂岩为特征,下部为区内主要可采煤层(煤1、煤2上、煤2下),以及灰、灰黑色泥岩、砂岩夹碳质泥岩。厚度具有南薄北厚的特点。整个山丹-永昌盆地的二叠系地层对比性较好[3],特征也很明显。
2)中二叠统大黄沟组(P2d)
颜色以紫红、灰绿、灰、灰白等杂色为主,岩性以含砾粗砂岩、砂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砾岩互层,砂岩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或杂砂岩,砾岩为复成分砾岩。属于干热气候下的河流沉积,其厚度一般为50.62~200.46 m,平均118.32 m。与下伏下二叠统太原组(P1t)呈假整合接触。
3)上二叠统窑沟群(P3yg)
颜色以紫红、灰白、灰绿等杂色为主,岩性以粗砂岩、含砾粗砂岩与粉砂~细砂岩互层,中夹细砾岩及砂质泥岩,砂岩为岩屑长石杂砂岩,砾岩为复成分砾岩,属于干热气候下的河流沉积。由于受上覆地层新近系的剥蚀,厚度变化大,残余厚度55.16~389.88 m。与下伏大黄沟组(P2d)整合接触。
1)中侏罗统中间沟组(J2z)
以灰绿、灰白及浅灰色的粗中粒砂岩、砂砾岩为主,夹泥岩、粉砂岩、细粒砂岩薄层,底部为一厚层状中砾岩,为本区标志层。本组含煤线,厚121.70 m,与下伏上二叠统窑沟群不整合接触。
2)中侏罗统新河组(J2x)
上部以湖相沉积的灰白、灰绿色泥质粉砂岩、细粒砂岩为主,夹中粒砂岩及2 层不可采煤层;中部以河湖相沉积的灰白色砂砾岩、粗粒砂岩、中粒砂岩为主,夹一层煤线;下部以河床相砂砾岩沉积为主,夹砂岩薄层,厚187.59 m,与下伏中侏罗统中间沟组整合接触。
3)上侏罗统苦水峡群(J3ks)
由紫褐、紫红色细砾岩和砂岩组成,夹泥质粉砂岩薄层,顶部有一层泥晶灰岩,平均厚531.20 m,与下伏中侏罗统新河组整合接触。
岩性为红褐色、紫红色细砾岩和砂岩组成,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云母碎片,棱角状-次棱角状,分选差。与下伏上侏罗统苦水峡群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岩性为紫红色,中砾岩结构,成分以变质岩砾为主,石英砾次之,充填泥质,棱角状,分选差。顶部为断层接触,成分复杂(有泥岩,砂岩砾变质岩砾等),比较破碎。
区内的覆盖层,主要为砂砾石层。顶部有厚3~10 m 的次生黄土及耕植土,底部偶见厚度不足10 m 的透镜状角砾岩。区内第四系平均厚度85 m。
根据以往及详查阶段施工钻孔18 个,其中14孔见煤,4 孔未及煤层,18 个钻孔均未穿透太原组地层。其中10 个钻孔在穿过3 煤层以后即终孔。
确定工作区含煤地层为下二叠统太原组,其中F1 断层上盘太原组上段为工作区主要含煤段,含主要可采煤层煤1 和煤2 组;太原组中段的上部含零星可采煤层煤3,中部含不可采煤层煤4、煤5,下部仅含煤线(煤9);太原组下段不含煤层。煤层总厚度0.62~6.78 m,平均4.02 m,含煤系数7.97%,煤层可采总厚度0.62~5.41 m,平均3.54 m,可采煤层含煤系数6.17%。工作区下二叠统太原组含可采煤层三层,自上而下编号为煤1、煤2上和煤2下,均为大部分可采煤层。
1)煤1 层
位于下二叠统太原组上段(P1t3),分布范围为勘查区南部,北部煤层尖灭,分布面积约14.96 km2,约占勘查区面积的76.84%。区内18 孔中共有13 孔钻遇,煤层厚度0.19~1.82 m,平均0.85 m。5个钻孔达到可采,可采区分布于勘查区南部,面积7.12 km2,占勘查区面积的36.6%,可采煤厚0.62~1.82 m,平均1.21 m,属较稳定的大部分可采煤层。可采范围内大部分分布薄煤层。煤1 层下距煤2上层平均11.78 m。
煤层结构简单,13 个钻遇钻孔中有4 孔煤1 层含夹矸,均含夹矸1 层,夹矸总厚0.09~0.29 m,平均0.18 m,夹矸岩性多为泥岩。
煤层顶板大多为泥岩、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底板大多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泥岩。
区内煤1 层沉积较稳定,厚度变化不大,局部可采,结构简单-较简单,LL3 曲线上多呈“双峰状”或“单峰状”高异常反映(48~243 Ω·m),其值普遍高于其他煤层;在DNL 曲线上呈“几”字状或“燕尾状”低异常反映(1.46~1.63 g/cm3);在GR 曲线上为低异常的“双峰状”或“单峰状”显示(117~192 CPS);SAT 曲线反映为高幅值“剪刀状”异常(511~552 us/m)。
2)煤2上层
位于下二叠统太原组上段(P1t3),分布范围为勘查区中南部,北部煤层逐渐尖灭,分布面积约17.32 km2,约占勘查区面积的88.96%。区内18 孔中共有11 孔钻遇,煤层厚度0.39~3.44 m,平均1.39 m。9 个钻孔达到可采,可采区分布于勘查区中南部,面积7.95 km2,占勘查区面积的40.83%,可采煤厚0.63~3.44 m,平均1.60 m,属较稳定的大部分可采煤层。煤2上层下距煤2下层平均6.47 m。
煤层结构复杂。11 个钻遇钻孔中有5 孔含夹矸,夹矸1~4 层,夹矸总厚0.37~3.03 m,平均1.08 m,夹矸岩性多为碳质泥岩、泥岩。
煤层顶板大多为粉砂质泥岩、泥岩;底板大多泥质粉砂岩、泥岩。
3)煤2下层
位于下二叠统太原组上段(P1t3),分布范围为勘查区南部,北部煤层逐渐尖灭,面积约17.19 km2,约占勘查区面积的88.29%。区内18 孔中共有11 孔钻遇,煤层厚度0.14~3.22 m,平均1.79 m。8 个钻孔达到可采,可采区分布于勘查区中南部,面积7.07 km2,占勘查区面积的36.31%,可采煤厚1.09~2.09 m,平均1.40 m,属较稳定的大部分可采煤层。煤2下层下距煤3 层平均18.86 m。
煤层结构复杂。11 个钻遇钻孔4 个含夹矸层,含夹矸3~8 层,夹矸总厚1.09~2.90 m,平均2.06 m,夹矸岩性为碳质泥岩。
煤层顶板大多为碳质泥岩、泥岩;底板大多泥岩、碳质泥岩。
煤2 组结构复杂,含煤分层6~8 层。视电阻率、密度、自然伽玛幅值与煤1无明显差异,但因分层多,曲线形态复杂。
视电阻率曲线由6~7 个剑形单峰组合而成,其中煤2上层多为3 个剑形单峰组合,呈下收正台阶状为主,次为倒台阶状;煤2下层由上部的两个不对称齿形剑峰和下部的1 个剑形单峰组成,呈下收倒阶梯状。自然伽玛曲线形态均呈低峰值双塔型,形态对称。
密度与围岩和煤层夹矸的峰值2.2 g/cm3相比,异常明显,曲线形态呈宽缓振荡型或齿状箱型,形态稳定,一般不会因密度值增大而改变。
本区各时代地层物性特征明显,层次分明,界面清楚,规律性强,测井曲线反映及地质效果良好。岩、煤层物性特征简述如下:
工作区内煤层与围岩物性差异较大,各煤层(组)物性组合特征明显,在测井曲线上皆表现为低密度、低自然伽玛、高电阻率,即“两低一高”的特征[4]。该区域内煤层物性特征十分明显,在测井曲线图上极易辨认,界面反映清晰。
1)煤1 层物性测井曲线特征
区内煤1 层沉积较稳定,厚度变化不大,局部可采,结构简单-较简单,LL3 曲线上多呈“双峰状”或“单峰状”高异常反映(48~243 Ω·m),其值普遍高于其他煤层;在DNL 曲线上呈“几”字状或“燕尾状”低异常反映(1.46~1.63 g/cm3);在GR 曲线上为低异常的“双峰状”或“单峰状”显示(117~192 CPS);SAT 曲线反映为高幅值“剪刀状”异常(511~552 us/m)。 在煤层对比中,以岩相对比是寻找本煤层的主要方向。煤1 层测井曲线特征图如图1。
图1 煤1 层测井曲线特征图
2)煤2 层物性测井曲线特征
煤层物性特征明显表现为:LL3 曲线上呈不规则的“群笋状”高异常(26~96 Ω·m);在DNL曲线上表现为“锯齿状”低异常(1.33~2.33 g/cm3);GR 曲线上表现为“群峰状”低异常(52~263 CPS)。此段测井曲线密度和视电阻率均变化平缓,而自然伽玛变化较大。煤2层测井曲线特征图如图2。
图2 煤2 层测井曲线特征图
煤系地层岩层各参数曲线物性特征明显,较好划分井田内各种岩层的岩性。岩层物性特征如下:
1)泥岩
煤系地层泥岩密度相对较大[5],在DNL 曲线上显示较高异常反映(1.61~1.96 g/cm3),在本工作区内泥岩层段钻孔孔径一般都容易不规则扩大,在测井曲线上反映为随着井径扩大而密度减小,在GR 曲线上呈高异常反映(186~307 CPS),且GR曲线幅值越高,一般对应层段的泥质含量越高,在LL3 曲线呈中低幅值反映(20~50 Ω·m),随着井径扩大有可能呈现为极低阻值近似直线形态。
2)粉砂岩和砂质泥岩
粉砂岩和砂质泥岩密度较大,在DNL 曲线呈较高异常反映(1.43~2.32 g/cm3),泥质含量较其他砂岩高,GR 曲线幅值较泥岩略低(98~263 CPS),GR 曲线幅值越高一般对应层段泥质含量越高,在LL3 曲线呈中高幅值反映(21~221 Ω·m)。
3)砂岩
砂岩的组成成分比较复杂,当砂岩的岩性由粗、中、细砂岩顺序排列时,其孔隙度逐渐减小,泥质含量逐渐增加。因此在DNL 曲线上,随着砂岩的岩性由粗变细,砂岩的密度逐渐增大,在部分层段由于砂岩极其松散可能造成井径扩大现象,DNL 曲线的幅值范围为(1.65~2.62 g/cm3)。在GR 曲线上,随着岩性颗粒的变细和泥质含量的增大,曲线的幅值随之增大,GR 曲线的幅值范围为(35~222 CPS)。而在LL3 曲线上随着岩性孔隙度的减小,岩层导电性能逐渐减弱,电阻率幅值逐渐增大,LL3 曲线的幅值范围为(37~506 Ω·m)。
4)碳质泥岩
碳质泥岩的泥质含量变化范围较大,随着泥质含量的变化,碳质泥岩物性特征主要表现为:碳质泥岩的密度大于煤而小于泥岩,在长源距伽玛伽玛(GGL)曲线上有似煤异常反映,因此在DNL 曲线上碳质泥岩幅值呈现中低值(1.75~2.20 g/cm3),在GR 曲线上反映较高,且随着泥质含量的增大,GR 曲线幅值不断增大,GR 曲线的幅值范围为(93~250 CPS),电阻率值一般呈现中高阻值,且与顶底板岩性界面清晰,各条曲线物性反映较煤层反应要弱,LL3 曲线的幅值范围为(50~113 Ω·m)。
所测各参数曲线反映良好,无畸变和其他非正常显示。所采集数据多达10 种以上参数,资料采集准确齐全。测井参数选择合理,煤岩层定性、定厚较为可靠。根据测井结论能确定煤层深度、厚度及结构,掌握煤系地层煤、岩层物性特征及组合规律,可划分钻孔岩性,推断解释各时代地层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