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谦,肖 磊
岭南古典园林“繁复”与“绚丽”的建筑装饰风格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20 世纪50 年代学界前辈先后提出了岭南古典园林具有“畅朗轻盈”、“绚丽多彩”和“纤巧繁缛”等风格特征的观点[1]6,但后续研究主要侧重从园林空间、功能结构等方面解析其“畅朗轻盈”的特征[2],缺乏对“繁复”与“绚丽”风格的审美属性的研究。因此笔者尝试从中国传统哲学中挖掘其审美内核,结合自然、社会和人文等适应性重点分析岭南古典园林中“繁复”和“绚丽”的建筑装饰风格的成因及表现形式,并在泮溪酒家的实践案例中进行验证,为后续岭南古典园林建筑装饰风格的研究提供参考。
20 世纪50 年代夏昌世先生与莫伯治院士对岭南古典园林展开调研并合作发表了诸多著作[3],《漫谈岭南庭园》提出“畅朗轻盈”的风格特点,奠定岭南古典园林的研究基调[4]。《园林述要》提到明清时期造园风格“踵事增华”[5]67。《岭南庭院》写到岭南在园林装修上呈现“玲珑多彩”的风格,色调“轻松明快,活泼雅丽”。陆琦教授进一步总结岭南古典园林建筑装饰“绚丽”的特点,具有“艳丽多彩,纤巧繁缛”的格调[6]78-95。唐孝祥教授基于美学视角研究岭南建筑装饰的文化地域性格[1]。梁明捷系统研究了岭南古典园林的风格[7]。薛颖对近代岭南建筑装饰的动因、技艺进行论述[8]。李晓雪从活态遗产角度研究岭南古典园林装饰技艺的保护传承问题[9]。朱华[10]、马佳怡[11]基于语言学研究岭南园林中的建筑装饰。陈诗琪[12]提出岭南建筑装饰具有“怪而实用”的特征。综上,国内关于岭南古典园林建筑装饰风格的研究虽开始得早,但自夏昌世与莫伯治两位前辈提出岭南园林“畅朗轻盈”的特点后,除陆琦教授补充“艳丽多彩”和“纤巧繁缛”的风格特征外,后续基本没有再对岭南古典园林中“繁复”和“绚丽”的建筑装饰风格特点进行研究。特别是缺乏基于中国传统美学视角对该装饰风格的特征、成因及表现方式的研究,因此笔者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审美体系,对岭南古典园林中建筑装饰的风格做进一步解析。
“繁复”指繁多复杂,出自秦观《史籀李斯书》。“绚丽”指灿烂美丽,出自纳兰容若《渌水亭杂识》:“诗至明远,而绚丽已极”。“繁复”与“绚丽”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常被认为不够“雅致”,比如庄子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屠降的《画笺》写到“意趣在于笔前……不求工巧,而自多妙处。后人刻意工巧,有物趣而乏天趣”[13]598。但中国传统哲学中对于雕琢装饰和自然天成两种审美选择也贯穿整个美学史,《易经》中最早提到“贲”与“离”的卦名,贲者,饰也,离者,丽也,体现的是绚烂华彩和富丽装饰之美,而贲卦中“上九,白贲,无咎”是对应另一种“绚烂又复归于平淡”的美学[14]77。随后儒道两家进一步探讨二者关系,儒家认为外在形式美为“文”,内在道德美为“质”,二者需要平衡“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道家强调“笔简形具,得之自然”,“简之入微,洗净尘滓”[15]50。宗白华基于纹饰之美与简逸之风进一步总结出“错彩镂金”和“出水芙蓉”两种不同的美学倾向,从商周铜器,到楚辞汉赋、颜延之诗、明清瓷器等是一种“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繁复”与“绚丽”美。而汉朝的玉、王右军的书法、陶渊明的诗和宋代的瓷器又是一种“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朴素美[16]396。中国传统山水画也沿此脉络发展出“水墨山水”和“青绿山水”两大体系,既有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也有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虽明代董其昌赋予了文人“水墨山水”画的主导地位,但以客观的艺术史观来看,二者的艺术境界和美学价值不相伯仲。“青绿山水”青绿为质,金碧为文,注重色彩表现,其绚丽多姿的审美价值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9]53。宗白华梳理了两种美学倾向的历史线索,对比加以例证说明不管是错彩镂金的繁复绚丽美,还是出水芙蓉的朴素淡雅美,这两种审美倾向从艺术风格、美学视角来看都不分轩轾,对中国传统审美追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由此产生两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审美选择[17]。
图1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下的不同美学倾向
在装饰中“繁复”与“绚丽”之美可以借用杨萌堂在《二十四书品》中对于“工细”的描述进行总结:“天衣无缝,云锦薰浓。工力悉敌,斯为正宗,得心应手,矩镬从容。绳取其直,剑爱其锋。风前芍药,月下芙蓉。游神众美,若金在熔。”极致的工法如精工巧做的云锦,虽然铺锦列绣,雕缋满眼,但又天衣无缝自然而然。笔法经纬合宜、规矩钩绳,但在创作的过程中又从容自若,得心应手。如风前芍药,月下芙蓉般优雅,这是对于工细精巧的繁复美、错彩镂金的绚丽美最高境界的描述和美学方向[6]599。因此“繁复”与“绚丽”美作为艺术家苦心经营的成果,以装饰的形式呈现,表现为色彩鲜艳、形式繁复、做工精巧、装饰优雅,凝结大量体力和精神劳动的审美结晶,理应受到较高的美学评价,而非“君子不齿”的庸俗审美。人既有追求错彩镂金、繁复绚丽的美学需求,也有归于平淡隐逸,享受出水芙蓉的体验要求。两种审美倾向并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审美选择的不同。正如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写到“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18]208。
受到传统哲学影响的中国古典园林也有错彩镂金的繁复绚丽美和出水芙蓉的清新淡雅美的区别,如北方皇家园林富丽恢弘,江南文人园林朴素隐逸,岭南行商园林则注重世俗功用,审美倾向表现得更为强烈和浓郁[5]165-166。其建筑装饰通常呈现出纤巧繁缛、绚丽多彩等特点,究其原因与当地自然条件、时代特点和社会属性密不可分,其艺术追求、情感取向和审美趣味也反映了人文属性的规律特点[21]64,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的风格特征。
岭南地处五岭之南,气候湿热,太阳辐射强,雨水充沛,为应对湿、热、台风等影响,岭南古典园林演进出独特的地域特征和自然适应性,在建筑装饰上呈现轻快通畅、玲珑剔透、繁复绚丽等鲜明的本土特色。首先为应对潮湿多雨的气候,岭南室外建筑装饰一般采用陶塑、灰塑、砖石、嵌瓷等防潮耐湿防腐蚀的材料,这些材料的可塑性结合当地经济繁荣与手工艺发达的条件为“繁复”的工艺提供了基础。建筑基座部分作为承托结构采用耐久防潮的石材并发展出繁复雕刻的束腰形柱础,兼具装饰性和防虫、隔绝湿气上溯的实用性。其次为了应对炎热气候和强烈日照,岭南建筑室外的色彩以冷色调为主,舒缓人在高温环境中的心理感受,局部点缀亮色,使其在强烈日照下反射“绚丽”色彩,缓解黑灰色建筑立面的沉闷。室内的建筑装饰多采用镂空雕花的花罩、格扇门窗联通室内外空间,从而改善室内微气候解决通风换气等功能[6]167。最后由于岭南多发台风,为了防止建筑屋顶被掀起,建筑屋脊除了装饰作用外,在实用功能上还起到压实屋面的作用。为了缓解屋面的厚重感,多采用通透玲珑的雕塑和繁复细密的线条增加脊饰的立体感和光影感,兼顾实用与美学价值,形成独特的风格特征(图2)。
图2 装饰的自然适应性
建筑装饰类型、风格等的发展变化反映着时代烙印、透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等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漫长的海岸线使岭南自古受到海洋商业文化的影响,形成了重商主义的思想理念。《史记》描述了南越国时期的商贸盛景:“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玳瑁,果布之筹。”南北朝时期“工商竞臻,鬻米盐商,盈衢满肆”[19]92。明清时期的“天下商贾具焉”“过于秦淮数倍”[20]475和“一口通商”反映了岭南的商贸活动达到巅峰。历史悠久的商业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岭南的社会意识,传统小农经济中追求“雅”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范式逐渐被商品经济中追求世俗功用的“俗”文化所取代,这种“雅”“俗”文化的嬗变反映了岭南传统审美向世俗趣味的转变,形成了岭南社会中重感觉、轻体悟、感性直观、追求享受的美学风尚[21]。
这种意识的转变同样反映在园林中,与江南文人园林追求内观的文化不同,明清时期的岭南古典园林作为造园主体——绅商群体彰显财富和社会地位的社交手段,其社会化倾向与交际功能的出现弱化了传统园林中清高隐逸的追求,转向日常生活和世俗享乐,追求趣味性、猎奇性和形象性。建筑装饰作为社会意识的载体,以铺锦列绣的风格来强化权力地位、财富身份的象征。结合当地商品经济的繁荣和民间手工艺精湛发达,形成追求精雕细琢和艳丽多姿的“繁复”与“绚丽”的建筑装饰风格。比如余荫山房深柳堂作为园主会客之所,其通雕花罩,桃木格扇、紫檀屏风与彩色玻璃的搭配将建筑装饰绚烂多彩、雕缋满眼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清代行商园林的巅峰——海山仙馆是园主潘仕成用来宴请海内外达官贵人和政府举行外交活动的社交场所,园主更是追新逐异、炫奇斗巧。如黄恩彤描述:“...花卉竹木之饶,羽毛鳞介之珍,台池楼观之丽,览眺宴集之胜,诡形殊状,骇目悦心。玮矣,侈矣!”。该时期岭南园林中的建筑装饰呈现出纤巧繁缛、色彩绚丽、炫耀显摆的风格,反映了绅商阶层在礼制背景下寻求社会认同与商业外交形象的诉求,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和审美追求[22](图3)。
图3 建筑装饰的社会适应性
建筑装饰渗透着民族、地域的精神特征,反映人文哲理、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岭南文化是中原文化与南越、闽越、荆楚等文化的交融[23],并在海洋文化的催化下形成,是吸收外来文化最强、糅合多元文化最成功的区域文化之一。其人文属性可总结为在多元文化、海洋文化、商业文化等三大体系影响下,形成兼容性(交汇融通,中西合璧)、务实性(讲究实效,崇商重利)、世俗性(炫耀标榜,炫奇斗巧)和创新性(标新立异,不拘一格)等四大文化特征[24]。在这种审美属性的影响下岭南古典园林的建筑装饰呈现出“繁复”与“绚丽”的特征,其成因首先是吸收了儒家的“文”饰和楚文化中“好修”的美学思想,重视情感抒发与外在表达,在形式上追求绚丽的官能感受,表现出极强的纹饰审美倾向[7]36。在南越王宫出土的铺砖拓片可见锦砖饰以繁复的花卉纹饰,给人繁花似锦的美学感受也起到防滑的功能作用[25]。《南汉书》描述了南汉皇家园林“建玉堂珠殿,饰以金碧羽,悉聚珍宝实之”的风格特征(表1)。其次是吸收了本土文化中经世致用的思想和雅俗共赏的观念,更注重世俗功用,既强调装饰的艺术感染力又兼顾经济节约的实用原则。最后频繁的对外贸易交流也使岭南在接触、吸收海外文化有着得风气之先的优势,比如明清时期的园林“受南北造园风格及外来事物的影响......形式复杂,布局异趣。”出于赶时髦和猎奇心理,多有摹拟西方,建筑装饰风格也与17~19 世纪欧洲的造型艺术、工艺美术等相互影响(表2)[26]192。从顺德碧江金楼的装饰可以看到“洛可可”豪华、奔放、繁复、绚丽的风格特征,木雕花罩图案变化多样,雕工繁缛,错彩镂金,纹样上也吸收了西方元素和几何构图形式。由此可见,岭南古典园林在融汇海内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实现了文化转译与重构,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装饰风格(图4)。
表1 南汉皇家园林宫殿装饰记载
表2 17~19 世纪西方艺术风格
图4 装饰的人文适应性
岭南古典园林中建筑装饰扎根于本土传统技艺,结合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和人文需求,通过“绚丽”的色彩装饰和“繁复”的塑形装饰两个方面表现出来[12]。岭南古典园林室外的建筑装饰色彩以材料原色为基调,局部交错点缀红、橙、青、绿等高明度颜色[6]。如建筑屋面以乌烟碌筒瓦的黑灰色为主,墙面是青砖麻石的青灰色,其目的是反射阳光降低温度和给人以清爽的观感。屋面和山墙上鲜艳的脊饰、山花等呈现绚丽艳雅的色彩特点,在阳光下突出装饰和勾勒建筑轮廓。其次是在建筑重点部位如檐下封檐板等暗部雕镂贴金,通过色彩明暗对比增加光影变化和节奏感,突出错彩镂金的装饰风格。
室内色彩则以生漆原色(荔核色)等深色为基调,结合彩色玻璃、髹漆贴金和繁缛雕镂的工艺形成绚丽繁复的装饰风格。这种色彩搭配源于先秦越人“崇黑”的传统,同时也基于光景(Lightscape)营造的考虑[27]。深色背景可以令人在炎热气候中感到舒适,其次若把现代照明灯具换成古代蜡烛或者油灯,错彩镂金的装饰在摇曳明灭的灯火中会变得沉稳、厚重和典雅[28]15。如佛山梁园刺史家庙中的色彩便是黑与金的搭配,结合绚丽的彩色玻璃,在暖色昏黄的灯光中烘托出雍容华贵的氛围。此外,蚝壳片窗和满洲窗也是岭南独有的装饰艺术,蚝壳片窗可以起到隔绝热气并将阳光漫射入室内的作用。满洲窗的彩色玻璃采用蚀刻工艺雕画出繁复且纤巧精致的图案,在室内利用背光营造缤纷的效果,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也可感受园中景物的色调变化。在清晖园留芬阁中镶嵌蓝、绿玻璃的满洲窗在炎夏暑天使人感到宁静清凉;镶红、黄的玻璃则增添厅堂的华丽典雅[29]152。满堂彩色玻璃与深色背景相互衬托,如同一幅幅“挂屏画”艳雅绚丽,整体色调静中有闹,构成岭南古典园林艳雅的色彩装饰风格(图5)。
图5 色彩装饰
塑形装饰是在建筑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对细部进行刻画,通过造型艺术增强建筑的形象效果。岭南古典园林的建筑装饰在自然、人文和社会影响下形成追求“绚丽”色彩和“繁复”工艺的审美取向,并通过三雕(木雕、石雕、砖雕)、两塑(灰塑、陶塑)等塑形装饰表现出来。建筑的室外装饰通过屋面的塑形装饰丰富建筑轮廓和强化装饰在烈日下的光影效果,脊饰造型繁复夸张,色彩绚丽。屋身部分的墙面、窗花和门窗楣等近人位置多采用繁复细腻的砖雕或灰塑线条装饰。题材上除了融入传统礼教文化中兼具审美情操和道德教化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元素外,也吸收了西方装饰元素和色彩搭配。工艺上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雕刻技法,通过阴影和透视增加装饰的立体感。如余荫山房在黑灰色的屋顶、青砖墙面等采用色彩绚丽,造型繁复的立体灰塑,对园林空间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
室内塑形装饰指屋檐以内如门窗、檐廊、室内装修等园林建筑的重点装饰部位,因而无论在题材、工艺、用料、色彩上都采用最繁复绚丽的做法[24]55。室内装饰基于视觉规律,根据部位高低考虑装饰题材、比例、精致程度及工艺技法,比如屋架高远处为通雕,简朴粗犷适合远观。门窗、格扇等雕饰则采用透雕、镂雕、玲珑雕等多层次雕刻手法,纤巧繁复、工艺精湛,搭配髹漆贴金呈现错彩镂金的特点。如余荫山房玲珑水榭和临池别馆采用曲子斗心的镂空花窗结合隔扇、花罩等装修,具有繁复绚丽、玲珑剔透等特点,也保证良好的通风效果(图6)。综上基于对岭南古典园林、广府宅院等实际案例解析,佐以文献史料,为泮溪酒家建筑装饰风格的个案研究奠定基础,也为后续研究提供线索支撑。
图6 塑形装饰
笔者于2019 年参与泮溪酒家的保护更新工作,对泮溪酒家中经典的岭南古典园林建筑装饰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指导保护更新。1959 年莫伯治院士在泮溪酒家的设计中采用岭南传统园林的手法,并从民间回收大量传统建筑材料以降低造价,其中不乏岭南古典园林和西关大宅中极具艺术价值的建筑装饰构件[30],此时刚集中调研完岭南古典园林的莫院士得心应手地将收集到的建筑材料、装饰构件原汁原味地在园林酒家中重现。因此泮溪酒家的建筑装饰是集岭南古典园林和广府建筑装饰精华的代表,也是研究岭南古典园林中建筑装饰“繁复”与“绚丽”风格特点的经典案例。莫院士认为泮溪酒家的装饰材料“构图和艺术价值都很高……刻工精美、光彩、雅丽”[30]。但由于年久失修、保护不当使很多装饰构件已经缺失移位,所幸迎宾厅是文物保护单位,基本保留当年完工时的格局和装饰风格。因此设计团队在深入研究泮溪酒家迎宾厅的建筑装饰风格后,基于莫院士“朴素淡雅中求精美”的设计原则,提出“错彩镂金艳雅风,异域风情烟火气”的理念指导泮溪酒家的保护更新(图7)。
图7 泮溪酒家保护更新前后对比
迎宾厅建成以来一直作为国宾接待场所,建筑装饰错彩镂金、绚丽繁复。室内装饰的色彩以深色为基调,结合繁复精细的木雕和髹漆贴金的工艺,在彩色玻璃的搭配下凸显岭南古典园林的建筑装饰风格(图8)。花罩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技法和几何构图形式并镶嵌彩色蚀刻玻璃,走廊与中厅的过渡采用精雅华丽的金边祥云万字纹飞罩划分空间,南边侧厅采用金边斜方回纹格心镶玻璃飞罩作为分隔,北侧厅则采用金边斜方回纹格心镶蕉叶玻璃落地罩,与南侧飞罩遥相呼应,绚丽多彩,纤巧繁缛(图9)。厅内大量采用刻有岭南传统名家画作的满洲窗,松风水月、亭榭溪泉尽入其中,体现了人文意趣。1962 年郭沫若在此欣赏满洲窗画时,透过蓝色刻花玻璃的间隙看到窗外满眼银辉宛若北地雪景,遂写下“隔窗堆然南天雪”。其事迹将建筑装饰中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等审美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反映了泮溪酒家建筑装饰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记忆,进一步验证了岭南古典园林“繁复”与“绚丽”的建筑装饰风格。
图8 保养维护后迎宾厅的建筑装饰风格
图9 泮溪酒家迎宾厅花罩测绘图
设计团队基于对迎宾厅建筑装饰风格的研究,梳理泮溪酒家的建筑装饰系统,在保护更新中对原有花罩、格扇窗等装饰构件进行保养,优化通风、采光等功能。对岭南历史文化中宴饮游乐的紫洞艇和海山仙馆中接待外宾的贮韵楼的建筑造型、装饰风格进行摹写,延续其社会属性。建筑细节中增加西式穹顶、铁艺栏杆等装饰元素强化岭南多元文化交融的人文特点。色彩上延续岭南古典园林中的黑灰色基调,搭配绚丽的屋脊、山墙装饰,檐下点缀黑金细木装修、满洲窗等色彩装饰,体现绚丽多姿、雍容华贵的风格。在塑形装饰上采用夸张立体的陶瓷屋脊、灰塑,塑石假山等传统装饰工艺,在实践中传承岭南民间传统技艺。希望在保护更新中构建一个传承岭南古典园林建筑装饰风格、民间工艺体系及非遗文化展示的活态博物馆,进一步验证岭南古典园林中“繁复”与“绚丽”的建筑装饰风格(图10、11)。
图10 泮溪酒家保护更新后的建筑装饰风格
图11 泮溪酒家中的岭南传统装饰工艺
岭南独特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影响因素塑造了岭南古典园林“繁复”与“绚丽”的建筑装饰风格,呈现出错彩镂金、绚丽多彩,形式繁复,华丽典雅和做工精美等特点。其成因首先由于岭南的自然条件塑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审美属性。其次由于岭南特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和长期的对外经贸活动促进了市民意识的觉醒,以绅商群体为主的造园主体更强调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偏好。最后本土文化不断与中原文化、海外文化交融凝练,创造性地实现文化的转译和重构,形成岭南古典园林独特的建筑装饰风格。通过对岭南古典园林、广府宅院等实际案例的解析,结合泮溪酒家的保护更新对岭南古典园林的建筑装饰风格进行研究。希望抛砖引玉为后续岭南古典园林的研究与保护更新提供参考线索。本研究是基于文献梳理与实例结合的研究,受限于样本类型单一,缺乏对建筑装饰风格开展量化研究,下一步将针对存在问题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及量化分析,增加科学性和准确性。
致谢:感谢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荔湾区分局、广州市荔湾区住房建设和园林局、广州市泮溪酒家有限公司的支持。感谢建筑设计团队:华南理工大学历史环境保护与更新研究所(郭谦、肖磊、孙琦、沈聪杰、王绍杰、刘婧娟、朱崇新、沈芳羽),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陈伟军、唐珉、区慧美、赖奕堆、刘瑞文)。感谢室内设计团队:广州士邦设计有限公司(李明娟、陈晓鹏、付阿红)。
图、表来源
图1:基于美秀博物馆、南越王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资料进行整理绘制。
图2:基于广东民间工艺美术馆,华南理工大学.广州陈氏书院实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244-268.和王次澄,吴芳思,宋家钰等.大英图书馆特藏中国清代外销画精萃第三卷[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286-299 图片整理绘制。
图3:引自高伟,卢颍梅.还君明珠——探索历史图像中的广州行商园林[J].中国园林,2015,31(8):110-114 和作者摄影。
图4:引自南越王墓博物馆和招志雄提供照片整理。
图5:引自广州建筑摄影。
图6:基于华南理工大学历史环境保护与更新研究所提供照片整理绘制。
图7:基于参考文献[30]、泮溪酒家提供资料和自摄图片整理绘制。
图8、11:作者摄影。
图9: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左欣绘制。
图10:基于王次澄,吴芳思,宋家钰等.大英图书馆特藏中国清代外销画精萃第三卷[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588 图片和作者自摄整理绘制。
表1:引自参考文献[7]。
表2:作者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