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巴士有限公司 黄诗俊 卜康杰
城市地面公交客流量锐减,公交企业经营困难,寻求破解之法是城市地面公交企业当前的工作重心。面对地面公交客流不断下降,国外库里蒂巴、巴塞罗那、都柏林等城市先后实施公交改革并取得了成功,其核心思路是将传统“直达重复型”公交运营线网变革为“换乘鱼骨型”线网,通过整合有限公交资源,形成类轨道交通网络结构,提供线路顺直、服务高频、换乘便捷、简洁易辨识等特点的公交服务。东莞公交通过借鉴该“骨干+接驳”理念,重梳公交网络,构建“骨干+接驳”出行模式,加强对该出行模式的宣导,辅以提供换乘优惠,引导市民从“按线出行”向“按网出行”转变。
依托多源大数据,分析公交客流出行特征,围绕“骨干+接驳”理念,重构线网体系,旨在打造“结构清晰、服务高频、按网出行”的公交服务网络。
基于公交非现金支付数据、GPS 数据、手机数据、莞E 申报数据等多元数据资源,识别公交走廊,构建公交运营模型,对区域公交线网进行高频干线筛选和出行特征分析。
(1)城区片区公交走廊。通过将“4横7纵1环”的城区片区公交走廊划分为61 个路段进行排列组合,从路由(路段连续性)、线型(顺直性)、客流(直达服务规模)三个要素梳理高频干线走廊,共梳理出15 个客流走廊组合,依托4 个路段1 个节点组织高频干线网络架构。
(2)松山湖功能区公交走廊。将“5 横4 纵”公交走廊划分为42 路段进行排列组合,从路由(路段连续性)、线型(顺直性)、客流(机动车流量或公交直达服务规模)三个要素梳理高频干线走廊,共梳理出9 个客流走廊组合,依托3 个路段3 个节点组织高频干线网络架构。
依据重大枢纽节点、客流走廊、道路条件,打造高频—高频换乘型骨干网络,提供更频密更优质的走廊骨干线服务,即“1+N”服务模式(一条高频骨干线+N 条接驳线路)。可以简单理解成一张鱼骨状的公交线网,如图1 所示,一条主要的公交线路在主要客流通道提供“准BRT”的高品质公交服务,辅以多条支线、干线共同服务,引导市民公交出行思维由“按线出行”向“按网出行”转变,为市民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出行体验。
图1 鱼骨状公交线网
将G12 路打造为中心城区标杆性走廊品质高频公交线路,将328 路打造为松山湖与中心城区之间快速联系的标杆性品质公交线路。主要通过进一步缩短两线路高平峰发车间隔和灵活调度组织,设置大客流区段区间大站快车,进一步压缩发车间隔,提升线路运速和服务吸引力,同时对沿线共线重复线路进行整合,优化接驳线路高峰班次到站时间,加强到站时间管理。
(1)分析其他线路与走廊高频骨干线的共线共站情况,将其他线路分为通道线、准通道线、集散线。
(2)构建运营模型,分析其他通道线路(8 站及以上)和准通道线路(5-8 站)客流指标、线型条件等。
(3)提出线路调整方案,弱化与高频骨干线竞争关系,精简走廊线网结构。
通过南方都市、巴士公众号、现场发布会等渠道宣传G12 路方案,引导市民从“按线出行”向“按网出行”转变。
打造高频换乘型骨干网络,打破市民的“换乘恐惧症”,为了进一步吸引市民,推出了骨干线网配套换乘优惠,为与G12 路和328 路接驳的常规公交线路提供换乘优惠。
通过把G12 路调整为高频换乘型骨干网络,其日均客流量约为0.5 万人次/日,较调整前2022 年6 月的日均客流量0.3 万人次/日增长66%。调整后3 周的客流较为平稳,第一周日均客流对比6 月份增加61%,第二周增加69%,第三周增加68%(图2)。
图2 G12 路客流调整前后对比
从周客流特征层面来看,周日客流涨幅最为明显,对比6 月份增长79%;周二涨幅最小,增长26%。此外,G12 路调整后,与其有换乘关系的106 条线路三周内日均客流量约为15.8 万人次/日,较调整前增长0.5%。调整后三周内工作日日均客流量约为16.20 万人次,较调整前增长0.1%;调整后三周内非工作日日均客流量约为14.76 万人次,较调整前增长2.5%。
高频干线G12 路同步调整的多条接驳线路于2022 年7 月底同步实施,实施后效果较好,在运力缩减18 台车的情况下,客流较调整前提升了4.84%,同时换乘比例较调整前提升了8.33%,见表1。
表1 G12 路运力调整前后变化
以公交出行需求为基础,借助大数据分析手段,整合精简走廊公交线路网络,布设覆盖片区级、镇街级走廊的通道干线,提供精简便于认知、高频易于换乘的骨干公交网络,最终形成“点”“面”结合、层次分明、精简高效的“骨干+接驳”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为每一位乘客提供更有效、更有吸引力的网络化公交服务。以公交换乘优惠政策为支撑,利用多媒体渠道宣传,引导市民从“按线出行”向“按网出行”转变,助力“骨干+接驳”出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