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毓昇
(广东荣骏建设工程检测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380)
建筑工程检测是指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设计文件,对工程材料、配件、工程实体质量、应用功能实施测定,确定其质量特性的活动。但传统检测数据精确性不高、检测报告真实性偏差。因此,亟须对检测技术进行优化升级,以保证检测工作的质量与效果。
笔者以华南碧桂园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一标段(翠山蓝天苑)作为研究对象,工程地点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华南碧桂园,工程部位为翠山蓝天苑污水管道,共144 个井段,管道设计长度共计2157.90m。为了查明检测管道的修复等级和养护等级,为工程验收提供所需管道资料。建设单位决定委托当地的工程检测机构实施城镇排水管道电视检测(CCTV)工作。
管道电视检测(CCTV)是指用带有摄像功能的管道机器人进入管道内部进行管道摄像检测,对管道内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状况进行探测和摄像,实时观察并对管道内部摄像进行保存录像,将录像发送回地面的技术,由专业的检测工程师根据影像资料对管道内部状况进行分析、研判,科学全面的了解管道内部状况,并对排水管运行质量及功能进行评价,为管道修复,新铺管道的竣工验收、修补过程的施工监测提供有力的支持。
管道电视检测系统一般分为带摄像功能的管道机器人、控制缆线、控制器。
管道电视检测工作程序包括收集资料、编制检测方案、现场检测、资料分析处理、编制检测报告。实际检测过程中,根据管道状况还需进行清淤、抽水等,必要是须封闭交通后再进行检测。管道CCTV 检测工作如图1 所示。
图1 管道CCTV 检测工作
由此可见,虽然管道电视检测(CCTV)可以对管道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状况进行准确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质量问题与安全隐患,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之处:①影像资料传输受线路影响较大,管道机器人在管道内行走,必然会造成缆线的摩擦和损耗,不仅造成影像资料传输受限,也会让检测的成本增加。②控制缆线少则几十米,多则上百米,造成设备过于沉重,对后续检测工作的开展造成不便,但现阶段,各管道CCTV 厂家都还在用有线传输。
除了管道CCTV 检测的各种不便,在室内检测取样时也经常会受到人为干预,例如,在取样送检过程中,客户往往需要自行前往检测机构获取样品。因此,检测样品需要依次经历施工现场、运输、留样等环节,上述任何一个流程都需要人为参与,一旦监管效率较低,产生检测问题,都无法及时溯源,甚至会出现验收报告非原报告的情况。此外,检测报告时效性较差,究其原因在于部分工程项目的检测工作未得到高度重视,甚至有些部门为满足安全标准,出具假报告。并且部分工程单位采用的检测技术相对落后,检测时效性与精确性得不到保障,也会影响工程质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将5G 技术运用在工程检测中。
5G 技术是指具有高速率、低时延等特点的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技术,将其运用在建筑工程检测中,可以充分发挥其穿透性强、速率高、兼容性高、便于安装的优势。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环境较为复杂,需要堆放大量机械设备与材料,若采用传统的3G、4G 技术,往往会因障碍物导致信号、数据的传输受限。而5G 技术即便在复杂施工环境下,也能实现信息的即时传输。并且5G 网络可以进一步融合NFC(近距离无线通信)、Wi-Fi(无线通信)等通信技术,强化数据的传输稳定性,保证误码率低于1/105。同时,5G 设备的容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充,但体积更小、重量较轻,即便在环境复杂的地区,也能实现便携式安装,确保工程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1]。
将5G 技术运用在建筑工程检测中,首先应打造基于5G 技术的管理系统,要求系统中涵盖模块检测设备、信息获取设备、远程接收器等装置,能够实现自动预警报警、智能分析,由总控中心负责各项任务的调度与协调,借助可视化监测完成数据信息的具象化呈现,利用信息存储器与处理器,保证信息价值的充分挖掘。至于模块检测装置则要负责对样品的重量、外观进行检测,之后将相关信息传输至总控系统,能够在屏幕上显示实时图像。至于扫描采集装置,则可支持对送入现场样品的扫描检测,保证投入使用的样品安全、优质。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扫描效果,可适当结合智能检测装置,用以挖掘潜在的数据误差,及时收集相关问题,通过与远程控制设备连接,达到现场核实的目的。而环境监测装置则是用于比对现场温度、湿度与录入标准值之间的差异性,一旦高于预警值,则会第一时间发出预警,通知施工人员作为样品性能的保护工作,避免产生不良影响。
在运用5G 技术时,可适当结合无人驾驶平台,其作用在于实现多种模块的搭载,功能丰富。例如,某汽车公司曾研发出一款电动无人驾驶平台(图2),用以更好地满足服务需求,提高传输质量与效率,通过搭配高性能的传感器设备,自动躲避障碍物、精准转弯,将货物送到指定地点。而建筑工程的样品送样过程基本与物流运输一致,因此,可同样搭载无人驾驶平台,用以实现现场收样模块的运输。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一方面要确认工作人员是否具备高水平的专业能力,能否严格依照操作章程完成规范取样,做好样品的查验处理,切实满足检测要求。当搭载5G 技术的无人驾驶设备抵达施工现场后,可利用设备中设置的人脸识别系统,进行取样员的信息核对,并做好送检样品的分析,保证其具有一定代表性。另一方面要在无人驾驶设备上,安装拍摄装置,用以跟踪记录各类样品的收集状况,实现动态监管,并将设备与远程控制端进行无线连接。这样检测人员便可利用远程控制功能,获取施工现场信息。此外,无人驾驶装置还要具备限制条件,确保其能在指定区域与验样点开启,以免样品在运输时被恶意更换[2]。
图2 电动无人驾驶平台
为了进一步响应我国“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筑工程需要不断推动检测工作的规范化发展,要求检测机构进一步完善检测流程,设立专门的验样区,高效完成样品的分类与标识,确保样品在留置时间期满后再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但要注意,上述过程中容易因人为干预,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导致检测报告不真实。为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利用5G 技术打造流水线运维模式,保证打造的物流系统具有以下功能:对验样员进行人脸识别,若匹配通过,才可进入工位;对送检样品要进行信息整合,将相关数据资料录入数据库中,之后在扭转平台的支持下,将验样完成的样品送入检测室;在完成样品检测后,需要设置人脸识别程序,其作用在于避免不法人员对检测结果造成不利影响,保证进入样品以及相关人员都得到详细记录。同时,也可结合物联网设备,防止样品出现更换、调包问题,确保过程可追溯[3]。
建筑工程检测项目主要包括基坑检测、结构检测,此类检测项目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为此,需要保证人员、设备装置、证件、环境一致,具体方式为结合5G 物联网以及人脸识别装置,严格控制人员进出,规范人员的操作行为,制定电子版操作章程,要求人员定时打卡,并全程穿戴摄像装置。且摄像装置要搭载通信软件,用以与后台服务器同步,利用无线传输,完成数据信息的及时传送,并在存档的过程中,完成抽验工作。至于在现场检测时,需要将回弹仪与静载传感器搭配使用,打造5G 物联装置,实现数据的高度共享与传输。
为了确保建筑工程检测工作的顺利进展,还需要在施工现场设置微气象站(图3),该产品能够利用电容式传感器元件测量相对湿度,利用精确电容式测量元件测量气温,借助2.4GHz 多普勒雷达测量雨滴落速度,以此测量降水强度。微气象站的组成结构以各类传感仪为主,通过结合5G 技术,可以将噪声、气压状况、湿度、风速、温度等一系列数据信息传递至智慧平台,以此实现施工现场环境的模型建立。同时,基于5G 技术的环境监测系统,也能第一时间完成报警与控制措施的联动,进一步提高现场的施工管理水平,提高作业的安全性[4]。
图3 微气象站
检测报告是指质量达标的书面证明,对受损货物进行检验后出具的客观检验报告,能够用于衡量建材性能,作为施工工艺的评定指标,因此检测报告的时效性与准确性极为重要。为此,可基于5G 技术理念,同时输出纸质报告与电子报告,利用数字化形式,提高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将其存储在云端与数据库当中。同时还要充分结合神经元网络、专家系统、云计算等手段,提高数据的保密性,进行数据的加密处理,避免恶意程序、病毒软件对信息的完整性造成影响。此外,还要将检测报告的电子数据上传到物联网数据平台,用以保证施工单位、检测机构获取的信息一致,防止出现信息孤岛问题,避免信息不对称。即便出现数据改动,也能利用物联网准确记录改动过程,结合5G 技术,实现数据的全方位汇总,便于后期的数据挖掘,为检测人员的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根据实际调查显示,我国近年来建筑能耗增长趋势明显,占社会总能耗的35%,甚至有超过工业用能的趋势。为了节省能源,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需要在实施建筑工程检测时,将能耗控制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结合5G 技术打造能耗检测系统,以此为用户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智能管理模式,使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端,了解具体能耗状况。同时,在打造能耗检测系统的过程中,还要将水、电、热量等模块涵盖在内,加强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分析,切实满足降耗要求。以某地方工程项目为例,在打造能耗检测系统时,采用计讯TG462 边缘计算实现数据传输,能够做到数据边缘的深度处理,可以进行数据的加密保护。并且,为了保证能耗检测系统的最大化利用,还可设置数据收集、网络通信等程序,不断优化站控管理中心,保证建筑能耗情况的完整呈现,做好资源使用状况的实时监测。而相关工作人员,也要不断丰富知识储备与实践经验,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若条件允许,也可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打造虚拟情境,帮助人员掌握更加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与智能化手段[5]。
综上所述,通过以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以华南碧桂园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一标段(翠山蓝天苑)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传统工程项目检测技术的应用原理与不足之处,提出5G 技术在建筑工程检测中的运用路径,以此充分发挥5G 技术优势,提高施工现场的自动化、智能化操作水平,增强信息数据的共享程度与传输效率,以此确保潜在的安全隐患被及时发现,保障工程建设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