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洋
在小说中,开放式结尾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写作方法,这种结尾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将故事的结局写出来,而是让读者去想象,补充空白。开放式的结局,通常要比一个看上去完美的结局更加引人入胜,更能激发读者对剧情发展、角色命运的兴趣。而且,在读者的共同参与下,这种“二次创作”,往往要比作者“包办”出来的结局,更有感染力,也更有意义。
一、巧用抒情议论,给读者设疑
在一个开放的结局中,要尽量留给读者一个疑问,给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东西让我想要放弃,但只要我往前踏出一步,我就知道我能走得更远;从荆棘中走出来,朝着太阳的方向走去。我会漂泊到哪里。飘浮到那朵曾在我耳边软语的云朵上,或是飘荡到那缕袅袅青烟里的香气中……你会为我立一座小墓碑吗?鲜血和怒火在胸膛里翻滚,我骄傲的一生,就这么结束了吗?
——《我当如雄鹰》
这个开放的结局,令读者遐想,坚信勇敢的人终会获得新的生命,不仅是身体的恢复,还有灵魂的延续。结尾的“问号”,给了读者足够的时间思索文章的中心思想,去猜测作者要传达的意思,这是一种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
二、巧引名言警句,让读者体悟
在开放式结尾中,作者都应该把主观思想融入其中,让读者对全文的思想有清晰的认识,也应该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扩展,让读者联想到题外之旨。有些名言警句能起到发人深思的效果,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可以不直接表达观点,而是借用名言警句,引发读者的思考。请看下面的例子:
过去的事情就像一首歌,在生命的道路上,虽然有过坎坷,也有过遗憾,但不失年轻的美貌。相信吧:如果失去了太阳,请不要哭泣,否则你还会失去月亮和星辰。
——《不起眼的一件小事》
借用泰戈尔《飞鸟集》中的一句话,让读者感悟和思考,十分精妙。这样能让读者联想到文章之内的主旨与文章之外的内涵。
三、巧妙升华主题,给读者启发
许多开放式结尾的内容,尽管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或结果,但对读者的暗示却是一种丰富的、新的东西。言简意赅,意味深长,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爱是冬天里的一缕阳光,能使饥饿和寒冷的人感到世界的温暖。爱是荒漠里的一股清泉,能让绝望的人重获生机。爱是一场细雨,洒落在干旱的土地上,让孤独和痛苦的人们瞬间得到安慰。只要人人有愛,世界将会是美好的。
——《爱》
一九九六年春天,遵照焦裕禄生前遗愿,将其遗体运往兰考,葬于黄河上的一处沙漠之中。兰考上万人为他举行葬礼。一片哀嚎,响彻天地。
——《焦裕禄》
第一个选段,作者在文章末尾对主旨进行了精辟提炼,并提出了两个假定的可能性:人有了爱,世界就有了希望。没有爱怎么办?最后一句的意思是:也许会被毁掉。这种希望与毁灭,使每一个负责任的中国人都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而且走得更远。
第二个选段,焦裕禄的形象,让人永生难忘,中国人更喜欢用视觉来表达,而不是用听觉来表达,用视觉来表达感受,让人有足够的想象力,有足够联想,让人在脑海中将主观场景拼凑成一个完整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