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会羽
榆树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榆树 130400
在养牛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妊娠母牛流产和早产的现象,给养牛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造成妊娠母牛流产、早产的原因很多,如营养不良、饲料霉败、机械性损伤、使役过久过重、胎儿过多以及罹患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其中罹患某些传染病是引起妊娠母牛流产的主要原因。本文就几种常见的引起母牛流产、早产的传染病做以简单的剖析,希望能给广大养殖户提供帮助。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其临床特征是患畜生殖系统受到侵害,母畜发生流产、不孕,公畜发生睾丸炎、附睾炎。
布病的易感动物主要是羊、牛、猪,人也易感。其传染源是病畜和带菌动物,最危险的传染源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牛。布病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播,也可经皮肤感染,特别是皮肤上有破损时,布鲁氏菌更容易侵入动物机体,还可通过黏膜、配种感染。吸血昆虫在也起到一定的传播作用。
牛布鲁氏菌病,潜伏期长短与病原毒力、感染剂量以及孕母牛妊娠阶段有关,一般为2 周至6 个月,病牛多为隐性感染。患牛体温升高,呈弛张热。孕母牛在整个孕期均可发生流产,但最常发生还是在怀孕的第6 ~8 个月,发生过流产的母牛如果再次流产,流产的时间比第一次要晚些。流产发生前有分娩的征兆,伴有生殖道发炎的症状,阴道黏膜上有红色的结节,呈粟粒大小。阴道分泌液为灰白色或灰色。流产时,多数胎水清亮,偶有浑浊,内含脓性絮片。有的胎衣正常排出,但多数胎衣滞留,特别是怀孕后期的流产牛,发生胎衣滞留的更多。流产的胎儿,通常是死胎,即便产出活胎,体质也较弱,不久就会死亡。
对没有布鲁氏菌病的牛群,应严格执行检疫,以阻止带菌牛进入健康牛群,其最好的办法是自繁自养。如必须引进,需将新进的牛只隔离饲养2 个月,进行2 次布病检测,2 次检测为阴性者,才可以混群饲养。牛群还应定期检疫,一经发现阳性立即淘汰。免疫接种是控制布病最有效的措施,常用的菌苗是流产布鲁氏菌S2 株。
阿卡斑病又名赤羽病,是由阿卡斑病毒所引起的,可使妊娠母牛发生流产、早产、胎儿畸形和新生胎儿的关节弯曲和积水性无脑综合症等病症的传染病。
该病毒可感染各品种的牛,也可感染马、驼、羊、猪、猴、野兔等,主要是通过吸血昆虫传播。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异常分娩发生的时期是从8 月份至翌年3 月份。8 ~9 月份多为早产后流产,10 月份到翌年1 月份多产出体型异常的动物,2 ~3月份则产出大脑缺损的动物最多,同一母牛连续两年产异常胎儿的现象几乎没有,同一地区连续两年发生本病的很少。妊娠母牛感染后常无体温反应和临床表现,异常分娩是该病的特征性表现。异常分娩多发生在妊娠7 个月以上的母牛,并且胎龄越大越容易发生早产。
妊娠母牛感染后没有临床症状,异常分娩是该病的特征性表现,异常分娩多发生于妊娠7 个月以上的母牛,并且胎龄越大越容易发生早产。早期感染的胎牛出生时能够存活,但行走能力差。中期因体型异常如胎儿关节弯曲、脊柱弯曲等而不能正常生产。即便是正常产下的犊牛也不能站立,接近足月产出的犊牛一般也是没有生活能力或失明,站立时共济失调。
防治措施是杀灭吸血昆虫并消除其滋生地,加强动物保护,防止昆虫叮咬。特别强调妊娠母牛的保护措施,在蚊虫活动季节来临之前,用该病的灭活菌苗或减毒苗对易感妊娠动物进行免疫接种。
牛流行热是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由牛流行热病毒所引起,其主要临床特征是突然高热、流泪、流涎、鼻漏、呼吸紧促、后驱活动不灵活。妊娠母牛患病时可发生流产和死胎。
本病易感动物主要是牛,黄牛、水牛、奶牛均可感染,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在蚊虫较多的季节容易发生,北方多在8 ~10 月份发生,而南方发生的时间相对于北方要早些,潮湿多雨有利于吸血昆虫滋生而更易发生本病。本病病牛是重要的传染源,自然条件下吸血昆虫是本病的传播媒介。
一般潜伏期为3 ~7 d,发病前病牛畏寒颤栗。病牛突然高热,体温可达40 ℃,高热持续2 ~3 d,病牛精神不振,鼻镜干燥,反刍停止,泌乳量下降。病牛喜卧或站立不动,强行运动时步态不稳。四肢关节有轻度肿胀和疼痛。病牛发热时呼吸次数增高,眼结膜潮红,流泪怕光,流涎。有便秘或腹泻,发热时尿量减少。妊娠母牛发生流产、死胎现象。
定期对牛群进行疫苗的计划免疫是控制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常用的疫苗是亚单位疫苗。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杀灭场内蚊蝇等吸血昆虫也能起到预防的作用。一旦发生本病,应立即隔离病牛,并采取严格的封锁、彻底消毒等措施。
本病是由病毒所引起的一种牛高度传染性疾病,多数的牛感染呈亚临床症状经过,常常由于继发感染出现严重的呼吸道症状。
病畜及带毒病畜为主要传染源,传播方式为接触传染,交配亦可感染,流行季节主要为气候比较寒冷的秋冬季节。病牛可以不定期的向外界排出病毒,这一特点对本病的传播和流行起着一定的作用。
本病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中能够引起妊娠母牛流产、早产的主要是流产型。一般初产母牛常发生,整个孕期都可发生流产,但妊娠的第5 ~8 个月发生较多,毫无征兆的发生流产,无胎衣滞留现象。流产是由于病毒经血液循环进入了胎膜,使胎儿感染所致。因此,胎儿感染常为急性经过。经7 ~10 d 胎儿死亡,再经1 ~2 d 排出体外。
预防本病主要是防止本病入侵健康牛群,在日常饲养的过程中,定期对牛群进行血清学监测,检出的阳性牛应立即淘汰。在人工授精时,要加强冷冻精液的检疫工作,制定检疫制度,不从疫区引进牛和精液。如必须引进时,对引进的牛要进行隔离观察,并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确保牛未被感染或精液是健康安全的方准引入或使用。在疫区或受威胁区的健康牛,可进行免疫接种,常用的疫苗是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弱毒疫苗,适用于6 月龄以上的牛进行免疫。但免疫接种时应注意免疫母牛后代血清中的母原抗体有时可持续4 个月,对主动免疫力的产生可能有干扰作用。通常犊牛在半岁时进行疫苗接种,其免疫期可达半年以上。
沙门氏菌属对多种动物都有致病性,临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导致妊娠母畜发生流产。牛沙门氏菌病可由多种沙门氏菌引起,主要是由鼠伤寒沙门氏菌或都柏林沙门氏菌所致。
沙门氏菌属中的许多类型可使人、各种畜禽以及其它动物发生疾病。不同年龄段的畜禽均可感染,幼年畜禽较成年者更易感染。
病畜和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畜的粪便、尿、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和羊水内均含有沙门氏菌,通过这些排泄物和分泌物污染水和饲料,传播途径为消化道感染。也可以通过交配或用含有病菌的精液进行人工授精时传染。此外,还有子宫内感染。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成年牛多在夏季放牧时发生。成年牛发病呈散发性,犊牛发病后传播速度很快,呈流行性发生。
成年牛患有沙门氏菌病时,常常高热,体温可达40 ~41 ℃,精神委顿、厌食,脉搏细数、呼吸困难,产奶量下降,很快发生下痢,粪便味恶臭呈水样,其中含有血块儿和纤维素碎片,间杂有黏膜。病牛出现下痢后,体温可以恢复到正常或较正常,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病牛可于发病24 h 内死亡,多数病牛在1 ~5 d 内死亡。病程较长的牛,快速脱水和消瘦,眼窝下陷明显,黏膜充血和发黄,尤其是眼结膜特别明显。病牛腹痛剧烈,常用后肢蹬踢腹部。妊娠母牛常发生流产,从流产的胎儿中可检出病原菌。
牛群一旦发病,首要问题是消除传染源。首先对病牛隔离治疗,病初应用抗血清有效,也可用抗生素,如新霉素等。然后应立即检出带菌牛并予以淘汰,检查方法一般是在1 ~2 周内做三次直肠拭子的沙门氏菌检查,三次均为阳性者是带菌牛。
总之,能够引起孕母牛流产的传染病很多,只要在饲养的过程中,做好防疫卫生、疫苗接种、检疫隔离等综合防治措施,一旦发生疫病,也能得到很好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