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影,高启臣,冯 凯,赵楚琦,安 冬,邵洪泽
1.公主岭市大岭镇综合服务中心,吉林公主岭 136308;2.吉林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吉林长春 130062
腹泻是肉牛饲养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临床发病症状,主要以大便稀薄和排泄次数增多为主要症状,也出现包括大便的性质、形态、颜色、气味改变,粪便中出现黏液、脓血以及不消化的食物或其他病理性产物等表现。与其他病相比,牛腹泻是最容易发现的疾病。根据病情进展和严重程度可以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根据病原学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
主要是各种致病微生物感染和寄生虫侵袭导致牛发生腹泻,也称感染性腹泻。病毒感染导致的腹泻的病原包括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冠状病毒、轮状病毒等;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病原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梭菌、巴氏杆菌、副结核菌等。寄生虫侵染表现腹泻的病原包括隐孢子虫、球虫、绦虫、蛔虫等。
饲养管理不合理,如饲喂变质、发霉的牧草或饲料。北方冬季寒冷,饲料中含有冰碴。冬季缺乏新鲜牧草,只能人工投喂干草或青黄贮饲料,如果突然改变饲喂时间、饲料原料和加工方法等,可引起牛消化不良,进而导致腹泻病的发生。牛长途运输时,管理和养护不力降低牛的免疫力,导致免疫系统紊乱,也可能造成腹泻。犊牛管理不当更易发生腹泻,因犊牛机体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不完善,受凉、断奶、转栏、调整饲料等不良刺激都能引起腹泻。而且犊牛出生后未及时吃到初乳或摄入不足,不仅导致免疫力不足,也可能影响消化道机能。代乳品或奶粉浓度调配不当,如浓度过高等增加肠道负担也可引起犊牛消化不良。
有些牛患病用药后,也有发生腹泻情况,主要是用药后导致的胃肠道菌群失调,停药后胃肠菌群恢复后可自愈。有些药物有促进胃肠蠕动作用,可能导致腹泻。养殖过程中不当使用药物,如长期使用同种或同类药物,或者不按规定用药可使致病菌产生耐药性,发生腹泻后还继续使用不敏感药物,不仅不能产生治病效果,反而容易延误治疗导致腹泻症状加重。
病毒感染可通过血液快速到达各个组织和器官,在易感组织和细胞中大量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是牛群中最为常见的导致腹泻的病毒,该病毒具有免疫抑制作用,通过垂直传播导致犊牛免疫力低下。牛群表现为持续性出现发病病例。犊牛感染以腹泻为主要症状,同时伴有发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口腔和肠道局部黏膜损伤,严重时粪便带血。成年牛感染多为隐性感染或一过性感染,症状不明显,而早期感染病毒却不产生抗体的持续性感染牛,再感染强毒时可发生致死性的黏膜病。怀孕母牛感染也可发生流产等症状。牛轮状病毒多感染幼龄犊牛,15 ~90 日龄感染较多。发病犊牛体温正常或略高、精神委顿、呕吐、厌食或拒绝采食。腹泻粪便呈黄色或灰白色水样,常混有黏液甚至血液。腹泻越重犊牛脱水越重,表现为眼球下陷、皮肤弹性降低。病毒损伤部位主要在小肠,在空肠及回肠表现为绒毛萎缩、肠管壁薄,肠管内含有液体。牛冠状病毒多感染7 ~10日龄的犊牛,也称新生犊牛腹泻,初期患病犊牛精神沉郁、采食减少或停止,排淡黄色的水样粪便,有时粪便中含凝乳块和血液,出生后及时采食初乳的犊牛比未及时采食的腹泻等症状轻,如养护和治疗及时,犊牛在腹泻持续3 ~6 d 后基本可以康复。牛细小病毒感染可引起新生犊牛发生腹泻,也可引起呼吸道症状,母牛感染可引起流产等。
通常局限于消化道(主要在肠道),病原菌在肠道繁殖导致肠道内环境的紊乱,继而发生腹泻,严重时可导致动物死亡。如果发现及时,选用敏感药物治疗,会有较好效果。大肠杆菌感染最为常见,是由致病性或条件致病菌引起,主要针对犊牛,3日龄以内犊牛感染,表现为轻微发热、不吃奶、四肢无力、排灰白色蛋汤样稀粪,病原菌经消化道进入血液,发展成败血症后,快速死亡;有些病原菌在小肠快速繁殖,因产生毒素而未表现症状即死亡,病程稍长的可出现神经症状,进而死亡;单纯肠道感染的犊牛,表现为初期粪便呈黄色黏稠状,后期呈水样,严重的粪中含血或气泡。沙门氏菌感染主要病原为鼠伤寒沙门氏菌,舍饲青年犊比成年牛易感。表现为发烧、食欲减退、排出恶臭液状粪便,常混有血丝和黏液,个别出现关节肿胀,怀孕母牛常流产。剖检肠管可见出血性胃肠炎病变,肝、脾可见坏死灶。梭菌感染是由梭菌属中致病性菌引起的,如产气荚膜梭菌BCD 型,病原多存在于土壤、污水等环境中,经口感染,潜伏期很短。表现为排红褐色稀粪,特臭,死亡率极高。巴氏杆菌感染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病,有高热、急死和局部肿胀等症状,临床分为败血型、浮肿型和肺炎型三种类型,有些病牛表现为胃肠道急性卡他性炎,有时为出血性肠炎。副结核病又称副结核性肠炎,以顽固性腹泻、渐进性消瘦、肠黏膜增厚并形成皱襞为特征。
隐孢子虫病是威胁犊牛最严重、最多见的疾病。免疫功能正常的牛感染后多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和腹泻,粪便呈糊状或水样,有恶臭。病牛有恶心、呕吐症状,部分发烧。在2 周左右自愈,无复发。而感染病毒性腹泻病毒等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牛则表现腹泻迁延不愈,水样便,病程长并可反复发作。牛球虫病犊牛一般呈急性经过,球虫在肠道内繁殖而导致大量肠黏膜上皮破坏脱落,继而黏膜损伤出血,甚至形成溃疡;临床表现为出血性肠炎、腹痛,血便中也常带有黏膜碎片。当引起细菌继发感染时,则体温升高,肠的蠕动增强、下痢,多因脱水而死亡。慢性病例,则表现为长期下痢、贫血,最终因极度消瘦而死亡。牛绦虫病主要发生于中间宿主活跃的春夏季节,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减退和腹泻。中后期表现消瘦、贫血等寄生虫病的共有症状。牛蛔虫病主要感染6 月龄以内的犊牛,以腹泻、消瘦为主要症状。
发生感染性腹泻,特别是发生混合感染时,仅凭临床症状很难确诊。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测进行确诊。病原的实验室检测包括病原分离鉴定、虫卵检查、抗体检测等方法。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发展,通过核酸检测来确定病原的各种分子生物学方法,正广泛应用于腹泻病原的检测。以病毒性腹泻病毒为例,叶京飞等[1]建立了微滴数字PCR 检测方法;侯佩莉等[2]建立3 种腹泻病毒、孙吉等[3]建立5种腹泻病毒的检测方法。同时导致腹泻的细菌和寄生虫等病原的分子生物学检测也在同步发展,已经成为快速检测腹泻病原的主要手段。如果确为细菌感染的,还应尽快开展药敏试验,确定敏感药物。
牛的腹泻病与日常管理的松懈有关,饲料的污染和霉变等是引起腹泻病的主要原因,必须保障饲料的品质。突然改变饲料配方或偷食高蛋白精料也会引起消化不良,从而导致动物腹泻。要定期对圈舍、运动场地进行清理和环境消毒,要保障圈舍通风采光。在平时要减少各种应激刺激,特别是气候突变、免疫操作后,要注意动物管护,提高动物抵抗力。在舍饲的条件下要定期驱虫,驱虫期间和发病后的排泄物要清理干净,堆积发酵处理,防止感染性的幼虫、虫卵等病原污染环境。
病毒性腹泻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根据疫病流行规律开展免疫是有效的预防措施。针对新生犊牛和基础母牛分别制定科学的免疫方案。要保证犊牛及时采食足量的初乳,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保护。
发生腹泻症状后,要及时隔离病牛,防止交叉感染。采集病料送检确诊,采取有针对性开展治疗。感染性腹泻要确诊病原种类,细菌感染的要选择敏感药物治疗,寄生虫侵袭的要选择有效药物进行驱杀,病毒感染的要注意防止继发感染。非感染性因素的腹泻,要消除致病因素,加强病牛的护理。
腹泻的治疗要采取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方针。要防止脱水、休克,及时补充水分、电解质(包括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调整机体酸碱平衡,增加营养。寒冷季节注意保温工作。可口服蒙脱石散,降低肠道损伤。未确诊前可选择广谱抗菌药进行治疗,也可选择易导致腹泻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敏感药物,如氟喹诺酮类药物。腹泻症状减轻时,可补饲益生菌剂,用以调整肠道菌群,加快恢复消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