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构建与发展研究

2023-11-15 05:58江艳雯
大众文艺 2023年18期
关键词:宜昌市图书馆空间

江艳雯

(宜昌市图书馆,湖北宜昌 443000)

“全民阅读”连续第九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深化全民阅读活动”。中宣部《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指出,到2025年通过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工作,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全民阅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氛围更加浓厚,成效更加凸显,优质阅读内容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法治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国民综合阅读率显著提升。[1]国家在推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对公共阅读的服务方式及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让公共图书馆有效参与到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中,切实融入城市发展,提高阅读的有效性成为图书馆界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本质及构建意义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是随着城市发展、人口素质提高而诞生出来的规模适当、业态多元、体验感强的公共阅读空间,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体现。

1.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本质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与发展可以根据自身所处区位、环境量身打造,具有鲜明的主题特征和含义。其本质属性有:(1)凸显公共性。面向社会大众开放,为读者提供阅读和活动服务,满足公众文化需求。(2)倡导公益性。作为公共图书馆的有效延伸,一般要求免费开放,或者成本价收费和低收费。(3)强调现代性。在建筑设计、环境打造和运营上运用现代思维和科学技术,强调艺术美感、格调优雅,以满足人们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4)注重体验感。更强调“读者体验感”和“公众参与感”,读者可以得到优质服务,还可获得分享和交流的愉悦感,让阅读空间更好地与“人”产生联结。

2.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构建的意义

构建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意义有:(1)打破“一市一馆”“一区一馆”界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阅读空间创建和营造,不断延伸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半径;随着“书香城市”和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的推进,许多城市建立了24小时运营的具有“特色阅读空间”或“主题阅读空间”特征的城市书房,更好地满足各个区域的阅读需求,实现群众文化均等。(2)满足大众高品质阅读需求,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更强调环境氛围营造和文献资料精品推荐,舒适度强,体验感高。(3)更好地打造城市文化地标建筑,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以文化铸“魂”。城市综合体已成为我国大部分城镇居民的第三生活空间。[2]各个城市着力打造文化小景、文化街区、网红打卡点等,是展示城市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体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窗口。

二、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发展机遇

公共阅读空间在城市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它能够促进文化作为城市持续发展的内核作用发挥。

1.国家政策扶持

《“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将“营造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高品质文化空间”纳入推进公共图书馆功能转型升级的范畴,指出要试点推进建设一批管理先进、特色鲜明、与社区融合共生的主题性阅读场所。[3]目前,区域与建筑美学相融合的城市书房遍地生花,基本融合了图书阅读、文化沙龙、展览、饮品于一体的特色公共阅读空间。例如宜昌的江山书房、三线书屋、苏州市的“慢书房”、深圳“YOU 图书馆”和青岛的“栈桥书店”等,与景点、城市街区、建筑等融合,并引入茶水,居家式的桌椅和沙发,打造休闲体验式的阅读空间。

2.城市规划所需

当前,城市规划更注重顶层设计,强调多部门协作,推进经济与文化深度融合,例如商圈街区文化元素、城市综合体文化空间设计、公园彰显文化内涵设计、机场商务休闲文化空间设计、民宿特色文化态度设计等等。宜昌市正在打造“屈原文化”城市ip,在城市规划中突出屈原文化传承,建设屈原文化主题公园、屈原书院,加强屈原史料和文献整理。宜昌市图书馆以政府打造城市沿江“夜经济”规划为契机,建设24小时“幸福书房”,依靠“西坝不夜城”商圈,建立具有艺术美感的书房,这些都体现出把特色公共阅读空间融入城市规划。

3.群众文化需求

虽然数字技术丰富了阅读方式,降低了阅读门槛,但也要提倡深度沉浸式的纸质阅读。据统计,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本,有43.4%的成年国民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4]2021年底,全国公共图书馆实际持证读者数量超1.03亿人,而2012年这一数据为2484.51万人,10年间公共图书馆实际持证读者数增长超过315%。[5]因此,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迫切需要打造出具有舒适感、氛围感的阅读公共空间。

4.社群交流需要

现代社会中,人们忙于工作,生活及社交越来越少,“孤独症”“社恐”“宅男”“宅女”日益普遍,但人是群居动物,相互协作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构建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可以帮助志趣相投的人群分享交流,或者通过建立公共阅读空间,打造精品读书分享沙龙、展览等提升生活品质,让兴趣相同的群众组成“圈子”,让阅读空间更有温度。宜昌市图书馆着力打造成人品牌讲座、“名家讲坛”“三峡文化讲坛”“文史宜昌”,开展少儿品牌活动,组织“悦读领跑公益行”“快乐小屋”绘本讲演分享,与学校、景区联合开展“蒲公英漂流书屋”,让阅读推广更多面立体。

三、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构建现状

拓展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是增加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体现,虽然有遍地开花、燎原之势,但也面临现实难点。

1.数字技术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

互联网时代,数字阅读给人们提供了便捷文化服务,线上阅读、线上活动丰富多彩,导致实体阅读空间难以持续高质量发展。2021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已达5.06亿,19-25岁用户成为数字阅读主力军,不受时空限制的阅读形式对阅读空间的需求度低,对传统纸质阅读方式带来冲击。一方面,“让大众拥抱图书、回归图书馆”很难实现,另一方面,碎片化低质量的娱乐性阅读彰显不出“书香社会”的文化根基。

2.公共阅读空间创建点位多而杂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应是选址精准、布局科学、规模适当、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空间,但很多地方为顺应政策评估而建,在总分馆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要求下大量建设阅读空间,着急赶工、完成任务,短时间建成一批模式相同的公共阅读空间,战线长、点位多而杂,一条街区可能有两至三个公共阅读空间,但缺乏完善持久的保障制度,人员管理也跟不上,导致公共阅读空间流于形式。宜昌市城区面积四千多平方公里,共五个区一百多万人,为完成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了58个总分馆,涵盖90%以上社区,但后续管理维护机制脱节,很多社区分馆资源有限,难于达到“深化阅读”的目的。

3.空间长期运营经费不足

除了图书馆定期配送少量图书外,公共阅读空间在图书更新频次、日常维护、活动开展上需要资金持续注入,但往往除了建设初期经费保障外,各类后续专项经费难以到位,导致在发展运营上难有突破。目前,宜昌市图书馆通过购买资源服务的形式,积极组织社区分馆开展“悦读领跑公益行”“小小宜昌人”等活动,拓展社区分馆阅读资源,但要全面推进公共阅读空间良好性发展还有不小差距。

4.持久运营保障机制欠缺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基本上是由政府、图书馆、社区、社会机构等合作共建,归属权、运营权不清,常态运营和开放机制不健全。一般由政府出资建设,图书馆负责协调配书,社区和社会力量提供场所,但由于人员、经费不足,很难实现专人管理,运营、财务、人员保障制度也不完善,很多公共阅读空间都形同虚设。

5.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

目前,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多是政府、图书馆及社区参与,社会力量民营机构参与的少,即使参与,也是在盈利的某个业态,例如饮品、轻食、文创等方面。因营利组织追求经济收益,如果公共阅读空间客座率低,经营就很难维持,还有低成本运营也很难支撑其他业态的发展而导致空间利用率低,管理松散,还有可能导致合作机构流失。

四、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构建方法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构建方法关键是“以人为本”,以空间体验感为主导,强调人与环境、空间与城市的融合,以此提升公共阅读空间吸引力,实现互动共享,最终深度融合到群众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城市文化潮流,增强城市文化底蕴。

1.深度融合城市规划

随着时代发展,政府会结合地方特色,并考虑建筑美学需要,建立主题书房或者创建公共阅读角,将单一的阅读空间逐步转化为融阅读、休闲、娱乐、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例如宜昌市瀚源书院,依托城市湿地公园--运河公园,并与求索文化广场融合,打造具有国学特色的书院,彰显城市文化内涵。无锡市图书馆以“图书馆+”的姿态与商业综合体、寺庙、旅游景点和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建立了一批“主题+书香”特色分馆。[6]

2.发挥政府主导功能

公共阅读空间的创意构建是彰显一个城市的温度和态度的集合,更是体现整体文化底蕴的缩影。国家层面必须有政策支撑,各级政府需加强领导,相关部门需通力合作,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将公共阅读空间融到经济文化发展中。宜昌市具有红色文化“三线精神”的三线书屋,由宜昌市夷陵区政府、区规划局、区三线文化广场管理处、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图书馆和第三方运营机构多方合作打造,将红砖红瓦、红色书籍、红色标语等元素融入书房,为群众提供丰富的阅读活书籍及活动。

3.打造高辨识度空间品牌

在个性化商业的驱使下,所有空间项目的运营越来越注重品牌辨识度的建立,在个性化、美学设计上不断完善,但建设定位还比较模糊,重复多建,作用发挥不明显,更谈不上品牌运营。公共阅读空间的品牌打造,可多方挖掘、反复研究、提炼城市个性化特色符号、地方文化、城市未来方向等,树立品牌意识,最终形成具有高辨识度的品牌空间。后续将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作为品牌项目运营,统一品牌LOGO、设计特色、配色方案、书籍选择、活动筹划等,保持品牌VI设计系统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持续的导视能力一定会吸引群众,达到阅读推广的效果,并成为空间品牌的传播者。

4.吸纳多元化社会力量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尤其是近几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从阅读中获得信心越来越备受认可,正如毛姆所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疫情防控期间,公共图书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阅读引导,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2012年以来,国家在推行公共文化建设中,高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其中。[7]无论是公益组织、民间爱心人士还是商业机构都可加入其中,挖掘各方所长,形成一整套运营机制,在学习与摸索中适时调整策略,不断校正磨合,探索出一条让公共阅读项目既能满足公益性质需求,又能体现商业价值之路,建成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夷陵区图书馆在建设初心书屋时寻求多方社会力量合作,通过社会购买的形式参与阅读空间的建设和运营。

5.丰富空间科技应用

新时代互联网衍生品更迭很快,公共图书馆如果不顺应时势开拓创新,必将受到各种资本的挤兑。例如书店运营商、IT供应商、出版社媒体、休闲食品机构,甚至商业集团等都会打造自身特色的公共阅读空间。作为由政府主导的公共阅读空间,集合政府、社会力量,更能在互联网时代中,利用科技赋能,快速与传统阅读模式融合。例如实行24小时免费开放、自助借阅、订单式快递借书、数字阅读、线上互动分享、直播书评、VR等等。宜昌市在社区投放智慧书屋、24小时自助借还城市书房的举措就是初步利用科技来实现借阅之便,但还只是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丰富发展。

6.强化文化志愿者价值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公益免费特征,会导致空间运营人力成本很难满足,无论是政府、图书馆还是街办、社区,都很难抽出专职人员从事日常管理和维护。即使是商业机构工作人员,为节省成本也只注重有收益的项目,真正管理空间的人手也会缺乏。因此,建立文化志愿项目是大势所趋。鉴于此,推行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基金或者城市文化志愿者积分入户,将办理借书证优惠等项目纳入其中,招募阅读空间项目公益负责人、创新项目推广人,以强化城市文化志愿者价值,拓展服务方式并缓解合作建设所带来的冲击。宜昌市图书馆目前已吸纳一千多名志愿者参与到图书馆管理中来,无论是运营机构工作人员,还是社区有爱心的老年人,都愿意到总馆、城市书房及社区分馆中去,为读者提供咨询、书籍分享和阅读活动,有的社区还以积分兑换日用品的方式促使志愿者们积极参与;也有公益机构积极参与,例如溪田书屋与花厨餐饮有效结合,将美食与阅读结合,以此丰富活动形式。

结语

总之,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是“以人为本”的空间,是不断适应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空间,是政府在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特色之举,是公共图书馆不断探索社会服务功能、延伸服务的创新之路。在整体创意构建发展中,要将其纳入城市街区、商业区、景区、公园等规划,融进城市发展,使它不仅仅是阅读的公共空间,还是彰显城市文化内涵、体现特色文化的地标品牌。图书馆界需要借助多方力量,通过不断地培育、孵化和试验,建成一批适应当地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创意公共阅读空间。

猜你喜欢
宜昌市图书馆空间
宜昌市举办中小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培训班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图书馆
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第21题
务实创新 开拓奉献——湖北宜昌市第三批援藏干部援助西藏加查两周年扫描
我国青少年五人制足球推广研究——以宜昌市为例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