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月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2046
随着社会对于人才的多元化与个性化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也应顺应时代发展,顺应社会要求转变管理方式,更新管理理念。高校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极易被影响,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切实融入积极心理学有关内容与观念,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生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以助于学生科学合理规划人生道路,还可促进学生积极与人交往,面对学习困难乐观对待,从而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得以衍生发展的一门新学科,然而在出现后深受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在《积极心理学导论》中明确分析研究了幸福理念,且在研究中采用了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与流程,切实提倡心理学积极取向,并对人类既有积极心理品质做了相关研究,着眼于人们的综合性发展。20 世纪30 年代出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实际上就是积极心理学的前身,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下,有关研究被中断,但是战争结束后心理学研究开始倾向于精神类疾病治疗与战争创伤应急等方面,逐渐遗忘了积极性相关研究。进入新世纪,受经济发展速度加剧影响,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水平得以全面提升,以此对于人性积极性产生了更高层次了解,对此心理学家开始深层研究人性积极性。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主张研究个性对于过去、现在、将来的全面积极体验,其中过去侧重于满足与满意体验,现在侧重于幸福与快乐体验,将来侧重于希望与乐观体验[1]。
管理制度是大学生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决定性基础,缺乏管理制度根本无法实现学生有效管理。学生管理问题的衍生多数是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的。部分高校虽然设置了管理制度,但是执行力度相对不足且不够严格,而少数高校管理制度的制定缺乏科学性与可行性,难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有效作用。此外,一些高校管理制度未正视学生个性化需求,单纯由院校管理视角着手,直接忽视了学生发展需求。而这些所谓的管理制度的衍生不仅会制约学生发展,还会在学生管理中造成负面影响。
学生管理始终是我国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以管理为主。在此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便是一系列相关制度制定,其中大学生守则便是学生管理的引导性文件,大部分都是明确要求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既定行为规范,未针对性引导大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由多数高校内部机构设置可以看出对学生的管理更为侧重,而忽视了引导的关键作用。虽然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是其功能大多是针对存在心理疑惑的学生进行开导,并未针对性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
高校对于学生的评价主要以成绩为主,例如奖学金设定也主要以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为主。学习成绩虽然可以作为优秀学生的主要标准,但是不可当作唯一标准。目前高校主要基于自身管理目的,以稳定作为学生管理目标,在此目标引导下,高校培养的学生自然是遵守纪律的学生,然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个性发展[2]。
积极心理学侧重于挖掘学生优势与潜能,强调学生所拥有的积极心理品质,可基于正向影响要素促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并体验到真正的快乐。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言行均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一面,可有效激发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此积极性的根源是内心,不受外界因素影响,所以存在时间较长。而就高校大学生而言,积极的心理体验会刺激其对于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且成功后会进一步产生对于课程知识学习与探究的强烈欲望,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此外学生还会自觉遵守校纪校规,以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从而终身受益。
积极心理学可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与方式方法实现有效创新。高校大学生身处身心高速发展时期,如果学生问题出现后再加以解决,势必会直接影响教育管理工作实效性,甚至会阻碍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而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使得管理人员以发展眼光深层挖掘并关注学生积极品质,基于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推动学生稳定发展,以助于学生规避各种问题,从而实现身心健康发展。与此同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并不是暂时性的,而是长期性的,需要全体师生协力参与,共同创造一个积极饱满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大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下实现长远发展[3]。
高校想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实现积极心理学的普及,必须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加强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视,充分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问题,采取切实可行且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切实解决实际心理健康问题。以往教育模式下教师侧重于专业课程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未针对性采取合适方式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导致学生极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对此,教师应走出误区,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吸收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内容,继续学习以丰富经验,面向学生传输积极乐观的价值理念。
第一,高校应定期安排教师参与心理学专业培训,促使教师学习吸收心理健康知识,形成正确学生管理理念,创建可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科学有效方式实施教育管理,并明确管理目标,从而在学习管理工作中有机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以此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有计划地全面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自主配合教师自我管理。第二,教师应走出误区,持续学习吸收新知识,积累经验,了解积极心理学,将其与心理健康内容相融合,面向学生传输正向价值观念,有效发挥健康教育实效性,以助于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第三,高校还应基于新课程改革要求创新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转变认知,由人本视角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贯彻落实于学生管理工作各个层面。
就积极心理学而言,可促使学生自我评价,主张学生由客观视角认识自我,客观看待自我发展,所以自我评价可使得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目标,基于明确人生目标以深层挖掘自身优势。第一,教师可基于积极激励方式让学生自我激发,掌握内在动机。所谓内在动机发展即个体执行任务或者工作时,对于其一些特征可产生积极行为的影响。特别是高校大学生在学习上通常会出现被动学习状态。所以学生学习管理过程中,教师需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使得学生可实现自我良好发展。在学生管理中,教师可通过团委与学生会等组织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以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与自主性,以此实现自我优化管理。此外教师还可基于多元化宣传方式方法,推广榜样事迹,促使学生健全自身,激发内在动机。第二,学生可基于自我调节促使学生树立实现自我成长的健康意识。自我调节即学生可通过防御等多样化策略实现学生自我效能感增长,促使学生充分获得自主幸福感。据此可知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教师需在深入了解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核心素养,使得学生可以实现自我完善管理,进而有序完成自我发展目标[4]。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教师需基于学生作为核心,全面优化管理学生,合理处理管理实务。学生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心管理,所以教师需在其中融合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构建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选择多元化方式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倾听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突破师生隔阂,由心理沟通视角着手进入学生内心,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教师可在课后与学生平等交流,倾听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实想法,在交流过程中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以助于掌握学生心理动态,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惑难题。教师还可以问卷调查或者心理测试等方法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变化,就实际问题选择不同方式辅导学生,帮助学生寻找正确应对方式。教师可将自身放置于学生朋友的位置上,走进学生内心,主动接触学生、鼓励学生,以助于学生形成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所存在的个体差异,在管理工作中尽量照顾每位学生,还可成立学习小组,督促成绩优秀的学生带动学习吃力的学生,让学生彼此互助,并就学生实际水平差异针对性制定分层次教学与管理方案,以避免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与抵触情绪,从而实现所有学生共同进步与发展。
与此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实时给予反馈,在学生倾诉时,教师应认真倾听,给予鼓励,以使得学生主动亲近信任教师。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应发现问题根源,从根本上消除问题。例如学生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教师应深入了解矛盾生成原因,由问题双方与其他学生深入了解事情真相,以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倾听多方诉求,综合评估问题,以正确处理,并以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学生心理状态。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视角思考问题,为学生提供自我表达与倾诉的机会,以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并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强化学生心理素质[5]。
校园文化是基于校园特殊环境下生成的文化精神与氛围。校园文化融合了校园景观环境,深受建筑风格、园林规划、标志景观等一系列环境因素多重影响。此外,校园文化也沉浸于全校师生关系之中,深受教师、学生行为关系直接影响。良好的自然环境与健康的人文关系均可为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
首先,建设积极向上的学风班风。作为高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的有序完成主要以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前提,浓郁的学术风气对于学生学习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学风建设是高校实现高质高效发展、学生健康成才的关键要素,是高校持续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与质量、转变作风风气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应合理规划学风建设实施方案。基于思政教育为引导,积极向上精神为引领,以规范管理为要求,以正确学习观念为标准,以调动学生内在动力为侧重点,全面实现学风优化建设。另一方面,应配备相应激励政策与惩罚机制。科学规范学生管理必须贯彻落实管理制度,就学生手册管理规章制度对违纪学生给予处分,并就处分等级取消评先评优资格,而表现良好的学生可推荐入党、评优评先,以此作为激励,据此赏罚分明,以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生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
其次,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所谓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性凸显于校园活动积极向上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二者彼此相辅相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所呈现的是大学生的精神风范,突出的是大学生努力拼搏的精神状态,高校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是多年沉淀,经过莘莘学子传承发展得以散发活力。此外,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开展必须有学生主动参与,喜闻乐见。高校可基于第二课堂活动学分统一管理学生文化活动,以此为学生能力提高的主要载体[6]。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延伸应用于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既能够完善大学生心理发展体系,又能够提升大学生管理工作实效性。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而基于合理利用积极心理学,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主观体验,还可以有机融合大学生个人奋斗与社会发展,从而调动学习主观能动性,进而健全大学生个性特质,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