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村干部的角色塑造与路径优化研究
——基于湖北赤壁的调查

2023-11-14 17:33贺海波崔孝珑林焕钦杨韵铱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村官村干部基层

贺海波,崔孝珑,陈 佳,毛 颖,林焕钦,杨韵铱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205)

一、问题意识与研究路径

大学生村干部的角色塑造是指大学生离开高校进入农村基层工作到成长为成熟型村干部的角色实践过程或者村干部进入高校的角色提升过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印发的《关于加快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下,于2025年基本形成乡村人才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促进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各类人才支持服务乡村格局基本形成,乡村人才初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需要”,并且提出了要加强乡镇级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等方式。[1]这些政策中也充分体现出大学生村干部对于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在中国知网总库中以“大学生村干部”为主干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出学术期刊、学位论文共1693篇。下文表1为相关论文发表时间分布图,从总体趋向来看,1998年至2005年间,相关领域研究成果较少;自2005年起至2009年间逐步走向峰值,达到468篇。其增值原因可能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2009年至今,相关领域研究趋于减少。学科分布以中国共产党、政党及群众组织和高等教育三门学科为主。

表1 “大学生村干部”相关文献发表年度数据分析

从国内政策纵向发展方面来看,学者吕书良将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演变划分为萌芽、发展与普及三个阶段:“1995-2001年为萌芽阶段,追溯到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开创先河;2002-2005年为发展阶段,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日益关注,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在全国得到普遍认可并进一步推广,该政策在提高村干部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稳定农村社会环境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年至今为普及阶段,自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意见》后,大学生村官队伍迅速壮大,政策运行机制也日益趋于完善。”[2]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方面,学者廖远兵认为地方的乡村振兴学院为培养适应乡村振兴的干部提供了人才支撑,在受到媒体高度关注的同时也取得了相关领域丰硕的教科研成果。但当下的培养实践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专业硬性条件不足、学员运行的机制不够完善、经费欠缺、相关性研究不强、人才培养供求不平衡等”[3]。

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学者们认为高校以及职业技术学院都对基层的大学生村干部群体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学者刘婷基于对职业技术学院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研究了“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教学模式。此种方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做好科学谋划,采用“学创一体,三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自我管理,一主双育”的学生管理模式,精准培养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4]学者李名钢、孟洁等认为“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是一种新型的职业农民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形式,符合当地新农村建设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村多名大学生”现代农业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培养目标契合当地“三农”工作人才要求,基于农村发展特点、兼顾工学矛盾、同步农业生产周期,探索和构建出符合地方特色的“模块教学、阶段培养、周期训练、分类指导”教学模式。[5]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学者们针对大学生村干部在角色塑造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解决路径。在人才选拔方面,学者黄远认为,“要通过多渠道选人用人、多方式培训锻炼、加强统筹规划、健全用人机制、加强文化建设等培养农村基层人才。”[6]在人才培养方面,学者廖远兵提出,“要全方位统筹规划、科学地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发展;打造全面专业的师资团队;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确保平衡乡村振兴人才供求关系;争取政策扶持资金,为人才培养提供资金保障的对策建议。”[7]在关于高职精准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实现路径上,学者李菲、赵劲松等认为,“高职院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中具有明显优势,地方高职院校应确立精准招生、精准培养、精准就业的乡村人才培养路径,推动面向乡村招生就业政策的制定与完善,促进高职教育保障体系的强化与建设,推进高职院校功能定位转型与改革,更好地精准培养乡村振兴人才。”[8]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方面,学者安亚虹、许乐乐等认为,“高校应该以职业规划课程为抓手,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实践体验为载体,以学分置换为创新,以搭建人才智库为目标建立服务乡村人才培养模式。”[9]学者陆作人认为,要“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就业观教育、加快落实好农村政策留住人才、加强大学生业务能力培训。”[10]针对大学生村官面临的身份困境,学者李洪霞认为,应“科学界定大学生村官政策各主体的角色,切实增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社会认同与法律基础,健全大学生村官的动态管理系统,其中包括科学选任、帮扶、激励、培训、考核、退出等多层次机制”。[11]学者马少华认为,困境的改变需要从“公共政策体系、法律制度和基层环境”方面优化外部环境,依靠大学生自身实现思想转变,高校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与奖励措施,政府做好公共资源培养的“引路人”作用。[12]

既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村干部是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但乡村振兴背景中大学生村干部的角色塑造问题与时代特征所产生的冲突,愈发需要更为深入地探究大学生村干部角色塑造的政策实践特点、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据此,2022年6月,研究团队前往湖北省赤壁市开展“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为题的基层社会调研,走访两个街道办事处、四个社区、三个乡镇及七个自然村等农村基层组织及党员干部,对大学生村干部角色塑造与基层党组织的关联进行了深入的走访研究,重点调查了“一村多名大学生”培育计划、大学生村官政策及选调生等政策实践中大学生村干部的现状及问题,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

二、大学生村干部的政策及实践现状分析

大学生村干部最早萌生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于2008年将大学生村干部政策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更好地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去,基层党委和政府也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

(一)国家持续推进大学生下基层担任村干部

1.大学生村官政策。大学生村官工作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主要目的是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骨干人才、党政干部队伍后备人才、各行各业优秀人才。2014年5月30日,中央组织部召开全国大学生村官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定位:大学生村官工作是国家开展的选派项目;大学生村官岗位性质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系非公务员身份,其工作、生活补助和享受保障待遇应缴纳的相关费用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管理及考核比照公务员有关规定进行,由县(市、区)党委组织部牵头负责、乡镇党委直接管理、村党组织协助实施。

2.“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湖北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厅于2018年启动《湖北省“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实施方案》,计划从2018年起连续5年以湖北省四大贫困片区37个贫困县(市、区)贫困村为重点,选拔培养1万名政治素质好、身体健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青年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骨干。“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要求培养的学生必须毕业回乡村服务五年,该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回得去,留得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够示范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乡村振兴中坚力量。

“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所涉及的院校有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咸宁职业技术学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等11所高职院校。调研地所在的咸宁市对接院校为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共向“一村多名大学生”学员开设包括电子商务、现代农业技术、休闲农业经营管理、建筑工程技术和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等六个专业,计划5年内培养2000余名年轻村干部。据统计,2017-2020级学生中,现任的基层大学生村干部群体已占干部群体总人数的33%。

3.选调生制度。选调生制度是国家一项重要的人才政策,自党中央要求加大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以来,选调生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主要从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毕业生中招考,更加倾向于有基层经验的选调生,这也是为党政领导干部队伍注入新生力量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有效培养和使用年轻干部,加大各队伍年轻干部的比重,培养他们处理重难点工作的能力。”当下,选调生越来越成为基层领导干部队伍的重要力量。2018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选调生工作的意见》对加强选调生工作管理、促进选调生更好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建议。选调生前景发展快、层次高、机会多,是各组织部掌握的后备干部,具有特殊的干部身份。与一般的公务员相比,选调生在报名条件、培养目标、选拔程序、管理措施、发展前景方面有着一定的区别,其报考条件限制较高。因而,选调生工作是一项为建设高素质高质量干部队伍的“源头工程”,为我们党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践中的整体优化及不足

就调研地区的情况来看,在新一任的换届选举结束后,村两委班子队伍中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比达90.3%,平均年龄由47岁下降至41岁;村级党委书记队伍中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比达94.9%,平均年龄由51岁下降至46岁;社区两委班子队伍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比达89.6%,平均年龄为39岁。干部队伍的培养及时强化了新一任两委班子战斗力与工作效率,在总体布局上推动了基层党组织的学历与年龄结构优化(见表2)。

表2 调研地村干部结构变化数据分析

但是,部分地区对大学生干部的身份塑造仍然有所欠缺。例如,在赤壁市Y村培养的一位当地干部妇女主任王丽华(化名),其学历为高中毕业,在村任职期间经村书记介绍,报名参加了“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最终成功毕业于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该干部在校通过系统学习,掌握了大量现代农业的相关知识,并且学校对此类学生有各种优惠政策,例如:学费减免、上课时间调节、到课要求放宽、在个人的创新项目实验给予技术资金支持等。但后期由于其结婚生子、父母身体抱恙、后代发展等多种原因,最终离开村委会而转向家庭主妇的角色,导致Y村村委班子损失了一位优秀干部。对于Y村来说,更是使得辛苦培养出来的村委干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培养的努力付之东流。

再有,在赤壁市L村的调研得知,在培养后备干部过程中,该村实际发展了一名大学生村官王伟(化名)。他在大学毕业之后通过参加大学生村官考试来到L村,初期工作能力各方面表现良好,后升任为村里的副书记,但薪资仅有2400元一个月。由于待遇不高、村里的工作条件较为落后,且地方缺乏对大学生村官的激励措施和制度,难以满足他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对未来发展的期待,使之工作积极性降低。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他并没有想留在L村继续从事基层工作,而是报考了公务员考试,打算利用在村级基层积累的工作经验,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发展平台。L村的党支部书记告诉我们,基于这些原因,大多数大学生都不愿意下基层,而且很难留在村里做贡献。

(三)大学生下基层担任村干部的作用

1.推动乡村振兴。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基础建设还在持续发展中,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都需要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加入。由于我国农村长久历史以来的乡土性特征,使得大部分农村目前还依靠家长制、宗族制和人情世故等来进行社会治理,依靠大学生村干部群体则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乡土性特征;其次,由于客观发展实际,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存在结构不平衡的现象。基层干部普遍年龄偏大,知识水平较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缺乏清晰认知,急需有活力、有干劲和有创新性思想的年轻人参与建设。目前,国家也正通过驻派年轻大学生到农村主持工作,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总体而言,大学生参与基层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农村社会急需的人才资源问题,对培养基层干部推动乡村振兴起重要作用。

2.维持基层稳定。大学生村官是国家为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而出台的一项政策。随着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的物质需要、社会功利性风气的加剧、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导致农村留不住人才现象问题突出。农村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所以国家出台政策需要保证有足够的青年人才留在基层,只有基层留住了人才,农村的发展才能更加稳定。

3.解决就业困难。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社会工作岗位的要求、数量和毕业大学生的专业不对口,导致部分地区大学生群体就业率低、失业率高的现象逐渐增多。同时,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城市化率提高,良好工作环境和高水平薪资待遇吸引着越来越多青年人才涌向城市,留在农村基层发展的越来越少。为改变此种现象,我国逐渐推出基层优惠政策以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需要的地方去。

4.聚集基层人才。当前农村基层工作者大多数是50 岁以上的老党员、老干部,为培养干部后备队伍更加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让大学生参与农村基层工作是必然趋势。选调生制度是国家一项重要的人才政策。自党中央要求加大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以来,选调生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主要从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毕业生中招考,更加倾向于有基层经验的选调生,是为基层党政领导干部队伍注入新生力量的重要手段。

三、大学生村干部角色塑造的理论基础

社会学家认为,社会角色是指人们在社会化生活中获取和其所处社会地位与社会身份相匹配平衡、社会所期望的一系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社会角色是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石,即成员们对具有特殊地位成员的行为期望。

一般而言,角色扮演需要经历角色期望、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首先,人们在获得某一社会角色开始,便受到社会和他人对于此角色义务、权利和规范提出的要求,即角色期望的制约。角色期望包括一系列具体的行为要求,它作为一种社会观念,必然会影响到角色扮演者的行为模式。其次,角色扮演者根据社会对自己的期望,对自己扮演的角色加以理解,这就是角色领悟。角色领悟是角色扮演的内在力量,由于人们的思想觉悟、认识水平、价值观念以及所处环境的不同,对同一角色的理解常常存在差异,甚至截然相反。最后,角色领悟进一步发展为实际的行动,即角色实践阶段。但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或制约,在不少情况下,人们的角色领悟与角色实践并不完全一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个体在角色扮演的整个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与制约,往往可能遭遇许多挫折和困难,使角色扮演的进程受到阻碍,甚至走向失败,这种现象被称之为“角色困境”。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使个体摆脱角色困境,必然会严重影响角色承担者的自我发展和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本文以社会角色理论为基础,尝试从角色激励、角色规范、角色距离、角色扮演等角度探讨大学生村干部角色塑造的现实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四、大学生村干部角色塑造的现实问题

(一)角色激励不足:缺乏吸引力

角色激励是让个体对自己所处的角色有更清楚的认识或了解、能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为该角色所要完成的任务而努力奋斗,主要包括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等内容。激励不足容易造成大学生村干部的心理落差,更进一步影响大学生村干部对于角色身份的转化。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切实的工作保障与大学生村干部的发展息息相关,是激发大学生村干部积极性、留住人才的关键性因素。

无论是“大学生村官”政策、“一村多名大学生”政策亦或是“选调生”政策,首先需要保障其所需的基本生存资料,但部分经济落后地区不能为其提供满足日常生活开支的薪资。地方财政支出大多用于农村农业经济生产、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大学生村干部工资待遇方面的支出存在不足,可能会造成进入工作岗位但仍需家庭的经济支持。如“一村多名大学生”政策中,学员除了免除学费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补贴,并且对于没有在村任职的学员,参与此项计划须与所在乡镇村签订毕业回乡服务合同,服务期限不少于5年,所以对“一村多名大学生”学员的长期补贴较为重要;而选调生往往是第一次参加工作,在经济上尚未独立,对基层工作以及未来发展充满期待。然而当前基层工作存在工资待遇低、激励制度欠缺的情况,导致选调生们参与乡村工作热情降低。此时该类群体的心理重心可能更多偏向于生活开支的精打细算,生活开支压力的增大将不利于大学生融入基层干部队伍,对乡村振兴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从工作环境来看,特别是部分农村在道路设施、医疗卫生、水电设施等方面较为落后,不能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难以满足大学生实际需求。“一村多名大学生”的学员毕业后参与乡村工作的配套政策支持不够,对于这些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进行学习并获得学位认证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在基层晋升中并不会获得大量比较优势,在后续相关工作录用及公务员考试中与未进行学习计划的基层干部并无区别。其次,选调生在长时间从事基层单调繁琐的工作任务之后,可能产生消极的想法,自我效能感低,加上工资待遇低,且与实际工作情况存在差距,相关补贴和待遇欠缺,不利于选调生的未来发展,打击了选调生的工作积极性,迫于经济压力和工作压力,造成选调生招录难、留人难的现状。

(二)角色规范不强:培训模式滞后

角色规范是指社会根据需要而期待角色应该达到的行为模式或行为标准,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大学生村干部掌握较为丰厚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应对基层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但当大学生群体真正深入基层之后,在实地实践中遭遇的问题同已有的知识应对能力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和选调生在任职前缺乏对当地基本情况的了解。其次,在任职后对职位的认知并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导致当工作中出现问题时,没有切实办法来帮助服务农村,效力基层。一方面,由于培训机制不完善、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原因,该群体缺乏专业培训,出现专业化不足、各方面能力欠缺的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基层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基层工作的特殊性,大学生村官和选调生常常需要与当地的人民群众沟通交流,了解实际状况,对沟通协调、处理事务的能力及心理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大学生村干部大多是第一次参与基层工作,自身经验不足,锻炼实践的机会少,在开展工作时面临多重困难;再者,上级政府对大学生村官和选调生的考核机制还存在部分不足与片面之处,不能及时灵活处理不同地区的特殊情况,使得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热情不能较好发挥出来。

“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生源情况复杂,培养教育方式仍有待改善。“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普通高考生存在较大差别,以往采用的针对普通高考生的教育模式和培养体系,可能并不符合“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的具体需求。首先在年龄跨度上,“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学生的年龄从18岁到45岁不等,知识储备与人生阅历各不相同,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目的差距较大。其次在文化基础上,虽然“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学生都通过了入学考试的初步筛选,但相对普通高考生而言,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理论层面较为欠缺,理解课堂内容较为困难。最后在素质层面上,虽说“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学生都是各个乡镇较为出色的基层骨干,但毕竟脱离学校教育的时间较长,在对待老师和课堂纪律要求时,难免出现偏差。许多学生平时也有自己的产业、家庭和工作事务,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分心,不利于集中精力学习。生源的复杂情况对招收的高校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招收的高校缺少针对类似于“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等更偏向于成人教育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也就难以保障。

(三)角色距离不近:政策资源浪费和职位不对等

角色距离指个人与其假定的角色之间存在的距离。即“做什么”与“是什么”的分离,表明个人所做的与其本性之间存在着裂痕。它说明个人在某种角色上能否积极发挥作用取决于他与该角色相适应的程度。

当下社会偏向强调“专业对口”问题,虽然选调生和大学生村官都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但基层农村需要的往往是真正懂得农业技术或者了解基层政策的高素质人才。部分大学生村官和选调生所学的专业与此毫无关联,甚至相差甚远,出现工作能力和工作岗位不匹配的问题。该类群体专业知识和技能得不到充分利用,在工作时毫无头绪,工作负担大,无法高效开展日常工作,这不仅降低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也一定程度上消磨他们对基层工作的热情和信心,浪费人才和政策资源的同时也不利于其成长与发展。大学生群体只凭借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是无法真正为基层发展贡献力量的,反而会造成优质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分配相应的岗位才能充分发挥出基层干部应有的作用。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也存在专业设置单一的问题,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22年对“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学生开设电子商务中小企业创业经营、现代农业技术、休闲农业经营管理、建筑工程技术、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但这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基层干部的日常工作之中,除了农业和部分产业之外,基层工作大量涉及商业法律、旅游管理、财务管理等知识,而这方面人才在基层却非常匮乏,影响乡村振兴发展。

(四)角色扮演不真:思想认识和角色定位存在偏差

角色扮演是指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承担和再现角色的过程与活动,主要有角色确定、扮演过程、角色失调等内容。大学生村干部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是推动我国乡村振兴发展和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其身份角色的塑造其实就是一种角色扮演的过程。一名大学生村干部是否能够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是由社会决定的,需要经过社会的“认同”和证明,同时也与大学生个人的活动和努力密切相关,包括大学生对村干部这一角色的期望、领悟以及角色承担者对角色的实践三个方面。当大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准确的角色定位,就会在角色塑造的过程中发生矛盾,遇到困难甚至是失败,从而造成角色失调,如不能胜任或不适合担任大学生村干部的角色,难以发挥自身优势为基层做贡献。

不可否认,大学生村干部的相关政策实质上是以丰厚条件去吸引部分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但实际上部分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或者抱着一种锻炼的心态为报考公务员而积累经验,并不是发自内心为基层奉献,只是将其作为一个跳板,对基层干部这个角色没有一个清晰的思想认识。如C镇许多新的基层年轻干部大多为80、90后,他们大多为全国各地的选调生,虽然文化底蕴、理论知识深厚,但是他们缺乏工作经验,由于非本土人的原因,不了解实地情况,导致形式主义泛滥;其次,大多数大学生下基层只是为了以基层当跳板,继续考公务员,没有在基层干实事的想法,自我沉淀意识较差。再者,优秀基层干部在发挥重大作用时,会被上级外调到更高的平台。也有部分大学生选择辞职下海,选择其他更好的就业途径。

还有一部分群体对大学生村干部的角色定位不准确,没有深入了解各方面的工作制度,对自己未来的工作状况和变化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不管是“大学生村官”“选调生”或是“一村多名大学生”政策,对角色定位不清晰,仅仅以就业为目标,将其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以成为高素质高质量的基层干部人才、为基层做贡献为目的。因此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他们难以融入基层工作,难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难以严格履行职责,难以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五、大学生村干部角色塑造的路径优化

(一)提高工作待遇,优化工作环境,增加角色激励

在经济激励与环境激励方面做出正向优化,是实现大学生村干部角色塑造的重要优化路径。合理的工资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妥善的保障政策能够有效吸引大学生人才,激励大学生村干部积极工作。

一方面,要提高大学生村干部的基本工资标准,尽可能解决他们的经济压力。对不同类型大学生村干部的薪资进行界定,根据实际情况将工资与工作绩效进行挂钩,对绩效优异的干部进行奖励,激发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热情,从而充分发挥力量促进乡村振兴建设;保证工资按时按量发放,并随着地域经济发展适当提高;鼓励大学生村干部在工作之余通过自主创业来增加收入,这样既有固定的工资收入,又有灵活可观的其他收入。各地政府在大学生村干部自主创业方面还可以给予一定的政策或经济支持,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村干部能够享受一定的优惠。

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政策体系,落实相关保障制度,为大学生村干部提供良好工作环境。首先要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乡村在交通、水电、网络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为大学生村干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办公效率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创造良好的办公和居住场所,有利于减轻工作压力,让他们有能力、有信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基层工作中;其次要完善与大学生村干部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大学生村干部职业合法性,为大学生村干部的选拔、工作以及保障机制提供法律依据,做到有法可依。在国家层面出台相应的方针政策,保障大学生村干部的合法权益,在地方层面积极给予落实,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做到因地制宜。就目前与大学生群体高度相关的部分基层干部政策而言,其并未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导致缺乏具体的法律法规来支撑和规范大学生从事村务工作。通过完善法律法规让大学生群体参与到农村基层选举中,并在村委会中保证其合法地位以及合法权益。

(二)动员高校与乡村两级,加大培养力度,增强角色规范

角色规范的正向发展需要我们从多方力量来纠正角色如何做出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规范。人才发展是促进基层工作的关键和重要保障,提高大学生村干部工作能力和专业化水平,需要加大对大学生村干部培养的重视度,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管理、考核机制,动员高校与乡村共同参与。

一是高校层面。各高校不能拘泥于使用普通高考生的教育培养方案,而应根据大学生村干部的特点,征求市级农业农村局、教育局、组织部等专家意见,以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乡村干部的要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在保证总学时达标的前提下,增加实践实习学时而减少集中学习学时,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重应基本相当;其次是改变人才培养方式,应更偏向于成人教育规律,推行农学结合和工学交替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最后是考核方式的改革,可推行弹性学制以及学分,提高选修课的比例,使学员根据自己的兴趣及今后工作所要涉及的领域进行选课。对从事大学生村干部这一职业的毕业生,高校要做好跟踪和服务工作,为他们提供技术培训和生产知识交流渠道,建立村官交流和技术交流平台,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困难。

二是乡村层面。通过定期开展主题会、座谈会、培训会等形式加强思想教育力度,安排有深厚基层经验的党员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进行指导;及时掌握大学生村干部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和思想认识,加强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心理疏导,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认识和为基层服务的思想;增强职业认同感,将高尚的理念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建立系统完整的监督体系,制定工作考评细则,定期在组织内对大学生村干部进行考核。注重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实施公正合理的奖惩制度,形成浓厚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良好氛围。此外,要积极与各地方政府村镇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同符合条件的企业或实训基地签订协议,建设包括农村电商基地、种植技术基地、养殖技术基地、乡村旅游开发基地等户外实践教学基地,增强实习时效性。

(三)合理分配岗位,发挥人才优势,拉近角色距离

角色距离的存在影响着角色扮演的成功与否,因此大学生村干部在进行角色实践时,按照角色期待开展工作,履行角色职责,这也是不断缩短角色距离的过程。

合理分配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岗位,使他们的工作能力与工作内容相匹配,这是用好人才和资源的重要举措。据了解,“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培养的学生数量相对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仍十分稀少,不能满足农村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当前农村对大学生群体的需求,以及大学生人才的自我需求。一方面通过扩大招生规模和增加专业设置来弥补需求空缺。对于未达到毕业标准的学生,可以适当延长培养时间,使其达到毕业标准。降低入学门槛,逐步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在保证办学质量的同时,依据乡村人才的实际需求,增加对应的专业数量,培养多样化的大学生村干部人才。

另一方面通过专业对口、当地就职,发挥大学生村干部的最大优势。其一,可以采取当地就职的方法,对于从本地大学毕业而选拔担任村干部的大学生,可以在有意愿的情况下将他们分配到当地工作,充分凸显出地方优秀毕业生在本土工作的优势;其二,当地在选拔录用大学生时,不仅要尊重大学生的自我服务意愿,也要根据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特点、性格、兴趣为其分配合适的岗位。选拔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提高人员与岗位的适配度,还要结合本地发展实际需要,择优录取。此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办事效率和能力,避免出现人才浪费的现象,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激发他们开展工作的信心和动力,使他们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在岗位上最大限度地运用专业知识,在基层发光发热。其三,鼓励部分高校开展大学生村干部专业对口的培训,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和农村发展对口,更好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建设乡村。

(四)找准角色定位,提升自身修养,强化角色扮演

找准自身角色定位是大学生村干部开展好各项工作的前提,能够为人民群众树立良好形象。角色定位需要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育者对大学生群体根据其思想品德教育状况及身心发展规律传授、灌输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教育者要调动积极的社会因素形成多方位的社会合力,使之向符合社会基本规律及道德要求的方向发展。

首先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通过学校课堂教育、社会实习实践、网络传媒等途径对大学生村干部这一职业以及相关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和推广。了解大学生村干部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增强广大学生群体及社会群众对大学生村干部的认同感和信任度,从而号召更多的优秀大学生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建设中来。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潜移默化地增进大学生对于村干部职业的了解和认识。

其次要提供良好的锻炼机会,对有意愿成为村干部的大学生提供更进一步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深入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更多大学生走进基层体验工作,了解基层相关情况,增加对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的认识,为今后投入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同时要积极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明确大学生村干部的责任与分工,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范围,定期汇报个人工作,及时进行工作反思和总结,增强他们对职业的责任感。

六、结语

大学生村干部的角色塑造,需要把握当前大学生村干部政策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时代特点与历史方位明确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准确把握大学生村干部在基层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做好招选、培训、分配、考核、发展等关键环节的政策设计,形成一个良好完善的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拓展政策纵深,做好大学生村干部政策与基层就业、后备基层干部培养和农村基层治理等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工作,使大学生村干部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村官村干部基层
唱村官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村干部带头 流翔高钙助力 共建大美乡村
山西旅游扶贫示范村干部培训班开班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基层在线
这里的村干部,是这样“上班”的——略阳实行村干部“四化”管理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当前村干部职务犯罪高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