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静,李陈贞,王翔
(1.怀化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2.怀化学院后勤基建处,湖南怀化 418000)
优质的人居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前提。中国传统园林凝聚着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信仰追求等。那如何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运用园林艺术原理和造园手法去营造无限的空间意境呢?如何将传统造园手法运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去呢?这是本课程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本课程作为园林专业大一学生的专业理论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共32学时,2个学分。选修课程是“中外园林史”,后续课程有“园林规划设计”等。作为刚刚经历高考的学生来说,对中国园林知之甚少,对于园林感知与体验不深、尺度感不佳、动手能力不强。但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热情高,其可塑性和易变性都较高,所以作为专业课课程的第一粒扣子为其点明努力方向则至关重要。课程团队制定了知识、能力和情感三大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园林空间造景手法和艺术创作,具备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热爱园林,具备文化自信、专业素养、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基于OBE理念,整合教学资源,贯穿思政元素。依据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目标,梳理课程思政元素40个,强化情感目标。促使同学们具备思辨能力、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以爱国情怀、工匠精神等为主线设计了①课程主题和宗旨:“园”传递着国人内敛含蓄的精神状态,围墙里面的物象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今,物质生活丰富,但初心不变;②园林文化:园林发展四阶段,园林渐次扩展的概念,洞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制度礼仪;③圆明园修复案例:昔日的辉煌,现今的民族疤痕,一美一惨不断警醒“落后就要挨打”;我们的学生可运用专业技术来数字复原圆明园;④拙政园与凡尔赛宫案例:“藏源”的处理,体现了“曲则生情”,体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处世哲学,混合式园林案例点明融贯中西博学众彩。
①以濠濮之情、曲水流觞的创新设计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②“以冰裂纹”的品质来引导学生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打响“设计下乡”的前奏;③以苏州新博物馆片山假石案例来感悟大师的家国情怀和精湛的专业素养,了解设计的出发点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认同感;④以陈从周、吴冠中的名人事迹来增强民族意识、提升艺术追求。
①以缺角亭,三角拳头、一角缺失这样显性的思政元素来传递中华儿女对和平的向往、对家国的情怀;②通过翁郎溪民宿实际项目落地,实现了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目标;③余荫山房中借景的运用来传达出团结合作,借力借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④通过日本美秀博物馆建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博物馆的空间系列设计丰富多变,“秀明自然农法”古老自然的方式栽种稻米五谷杂粮,来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树立生态文明观。
①殿春簃半亭传达出园主人中庸、隐逸的精神追求,常言道“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同时也是造园者因地制宜的创新设计。②通过拙政园、瞻园的理水艺术传达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是对空间的阐述,又是一种处世哲学,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的曲折,强调钝感能力的可贵。③通过故宫三殿中运用到的榫卯结构传达“进”与“退”的哲理,同时感悟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精华,东方三大殿之一的建造技艺与文化内涵;④通过园林道路艺术花街铺地的特征来传递苦练专业基本功、坚守生态文明建设、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通过对课程四十余个思政案例进行梳理,凝练出本课程的思政“六”核:“坚”“博”“谦”“朴”“和”“慧”,真正做到思政之“盐”融入课程之“汤”。期待课程思政的建设能促使学生蜕变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应用型园林人。
表1 “园林艺术原理”课程思政“六”核
本节课的内容是中国古典诗文与园林艺术,其知识目标是掌握中国古典诗文与园林艺术的关联与特征,理解筑圃者的文心的内涵;掌握园林景观的诗化—文学品题,具体在匾额和楹联中的运用;掌握中国诗文在园林艺术中的特征与运用。能力目标是具备将绘画六法论与传统园林的设计相结合的能力;具备挖掘、凝练古典诗文的内涵和表征元素;具备将中国古典诗文转化运用至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能力。育人目标是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内生执行力。
回顾上节课所讲述综合艺术——集萃式的综合艺术王国的体现。提问举例说明传统园林的艺术王国中“语言艺术”包含什么?通过知识的回顾与总结为课程内容做铺垫,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点的衔接,提高其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教师展示视频,提出问题:颐和园“看云起时”有何空间意境;景点命名的缘由?如何通过景点的命名来传达景点的景观特征?通过这个案例来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诗文的魅力,领略园林景观诗化的经典案例,增强文化自信。
教师概述中国古典诗句与园林艺术的关系,总结归纳为:①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盘根错节,难分难舍;中国园林的构园之本是中国诗文;③中国古典园林是立意深邃的“主题园”,置景构思,大多出于诗文;④中国古典园林大多出于文人、画家与工匠之合作[1]。
1.知识讲解一——中国园林的“文心”
中国园林之筑皆出于文思,主题意境确定以后,造园艺术家往往因地制宜地构筑各欣赏空间的意境,并以诗文形式作出概括,再仔细推敲山水、亭榭、花木等每一个具体景点,这就是清陈继儒所谓的“筑圃见文心者”。
(1)唐诗对园林的影响
颐和园:“看云起时”景点 运用王维著名诗句的意境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颐和园:“云松巢”景点 运用李白著名诗句的诗意“吾将此地巢云松”。颐和园“看云起时”景点;颐和园“云松巢”景点;避暑山庄“烟雨楼”。
在改革开放的热潮中,无数的民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参与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康师傅便是其中一员。
(2)宋词对园林的影响
课前结合超星平台发布“结合实际案例案例分析退思园讲述宋词对园林的影响”为主题的PBL分组任务。课中学生以退思园水香榭:“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菰雨生凉轩:“翠叶生凉,玉容消酒,更洒菰蒲雨”闹红一舸:“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皆出自姜白石《念奴娇·闹红一舸》,阐述宋词对园林的影响,传递出园主人豁达飘逸的人生追求。通过这一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通过自主资料查阅与PPT制作、分享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筛选的优秀作品起到朋辈领航的效果,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知识讲解二——文学故事的物化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法讲述“读书堂”取汉代董仲舒专心读书;“钓鱼台”汉代严子陵富春垂钓;“采药圃”汉代韩伯休“常游名山采药,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者三十余年”;“种竹斋”融晋王子猷暂时居住也要种竹,“何可一日无此君?“见山堂”为晋陶渊明《饮酒》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弄水轩”取唐代杜牧《池州弄水亭》诗意而建;“浇花亭”寓唐白居易韵事而造等优秀案例来讲述如何利用文学故事来进行园林文心的铸造。并且提倡学生大学四年准备一个文档或者笔记本记录诗句或景点语录,日积月累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以此来告诫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领悟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真理。
3.知识讲解三——园林景观的诗化
中国园林中的文学品题指的是厅堂、楹柱、门楣和庭院的石崖、粉墙上留下的历史文人墨迹,也就是匾额、楹联和摩崖。它们是建筑物典雅的装饰品、园林景观的说明书、园主的内心独白。
匾额:匾和额本来是两个概念,悬在厅堂上的为匾,嵌在门屏上方的称额,叫门额。后因两者形状、性质相似,所以习惯合称匾额。
楹联:由古诗词发展而来的,源于五代桃符,发展于宋代,普及和兴盛于明清两代。中国建筑品题,最早见于南朝宋羊欣《笔阵图》,言“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题额有深刻的寓意、鲜明的文字形象则始于中唐以后;宋代题额多撷历代诗文名篇、名句之意而成,石峰题字也于此时大量出现。
中国古典园林中墨宝丰富,书体万千,汉字是点和线的艺术,它作为形象艺术和抽象符号,从二度空间范围内反映事物的构造和运动规律蕴含的美的艺术。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汉字具有三美特性:“意美以感心,一也”,如亭亭净植水云乡—说莲的意境美。“音美以感耳,二也”,如曾三颜四,禹寸陶分,平平仄仄的韵律美。“形美以感目,三也”,如九龙仓·央玺的中庭景观设计。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前提是我们要足够洞悉其优点。所以我们应该具备发掘欣赏篆书的婉通诘屈之美;隶书的蚕头燕尾之美;草书的龙蛇飞动之美;楷书的端匀严静之美;行书的活泼流畅之美[2]。在古典园林中很多景点就是利用文字的造型特征来强化园林主题。如沧浪亭—“流玉”:谭西石上刻俞樾的篆书“流玉”二字,其婉润流动的线条美,引起了人们关于潭水中水流如碧玉的感受,印证了沧浪亭以水为中心的主题。拙政园—“香洲”:拙政园,画舫额有明代吴门画派领袖文徵明行书“香洲”二字,表现出优美娟秀的姿韵,使建筑物及周围景观增加了文化生态价值。
以上大部分是对汉字“形”的运用,这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也是十分常见,我们将其称为汉字文化在园林空间中的直接运用。这种运用通常是结合不同的景观材料,将文字外形直接地运用,效果直观,容易引起共鸣。另外一种就是汉字文化在园林空间中的间接运用,这一类更加具有艺术效果,通常需要对文字外形进行拆解、变形、重组等艺术化处理,这样处理后的空间极具吸引力,有时还具有景观的互动性。
(2)文脉赓续,学以致用
在方案设计中如何将汉字文化运用到景观设计中去?这是高年级的毕设作品,场地是浙江某县城的公园,同学敏锐地发现水系的轮廓近似草书中的“水”字,所以在尊重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加上桑蚕文化中桑叶的形状,构成了场地的主体骨架。另外,在中心景观,景观小品,文化墙等多处将文字元素加以运用。该作品也获得了十五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南地区二等奖。在此次方案设计中,该同学具备将书画艺术转化为景观空间的形式语言的能力,提升了专业素养,增强了文化自知和自信。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墨宝,使园林于自然美中更增添了人文美、历史美和艺术美。而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如何对书法艺术进行“再生”创作,挖掘中华文化财富更好地运用至现代景观设计中,是我们每一位园林人应该思考和践行的课题。
本课程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来,通过调查问卷得知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课前课后有了更多的为什么?是什么?在理论结合实践方面;在兴趣陪伴专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学院每年的“小试牛刀”项目让学生厚植专业情怀,感受将论文书写在祖国的乡村大地上的魅力。今年学生下乡为村民展开一对一的庭院设计,这有效地增强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