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对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

2023-11-14 06:00余蓬燕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3年19期
关键词:依帕司传导神经

余蓬燕

(河南省博爱县人民医院 博爱 454450)

糖尿病(DM)属于一种代谢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高血糖水平,已成为影响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DM 具有病程长、难治愈、易复发等特点,需长期服用降血糖药物治疗,但疗效难以控制,极易诱发多种并发症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为DM 常见的并发症,约占总并发症的50%,以感觉神经及自主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患者多伴有肌力下降、乏力、肢体麻木、感觉异常等症状[1]。目前,临床尚未明确DPN 具体发病机制,多认为与长期高血糖导致的代谢紊乱、缺少神经营养因子等有关,多采用药物治疗[2]。甲钴胺为内源性维生素B12,具有保护神经细胞髓鞘作用,可有效维持神经传导速度,促进神经元发育、修复,可有效减轻DPN 临床症状,为临床治疗DPN 的经典药物,但其单一治疗效果欠佳[3]。依帕司他作为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可通过纠正机体内多元醇代谢紊乱,缓解神经症状,逐渐被临床用于辅助甲钴胺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4]。本研究拟采用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DPN 患者,以分析联合方案疗效及安全性,并探索其对患者神经传导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 例DPN 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 例,男、女分别为16、14 例,年龄38~72 岁,平均(50.12±3.26)岁;DM 病程2~8 年,平均(5.69±2.03)年;DPN 病程1~4 年,平均(2.96±0.86)年;空腹血糖(FBG)6~8 mmol/L,平均(7.55±0.61)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6%~8%,平均(7.12±0.43)%。观察组30 例,男、女分别为17、13例;年龄40~75 岁,平均(50.44±3.72)岁;DM 病程2~9 年,平均(5.73±1.96)年;DPN 病程1~5 年,平均(3.02±0.67)年;FBG 6~8 mmol/L,平均(7.50±0.58)mmol/L;HbA1C 6%~8%,平均(7.15±0.39)%。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号2021000106)。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DPN 相关标准[5];服药依从性良好;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合并DM 其他严重并发症;合并恶性肿瘤;对本研究已知药物过敏;伴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合并神经肌肉疾病。

1.3 治疗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接受降血糖、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常规干预。对照组予以甲钴胺片(国药准字H20143107)口服治疗,3 次/d,0.5 mg/次,疗程为1 个月。观察组予以甲钴胺片(用法用量均等同对照组)+依帕司他胶囊(国药准字H20040840)口服治疗,3 次/d,50 mg/次,疗程为1 个月。

1.4 评价指标 (1)疗效:治疗1 个月后,评估两组疗效。显效:基本没有自觉症状,触觉及温度触感基本恢复正常,神经传导速度显著提升;有效:触觉与温度触感有好转迹象,自觉症状有所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有所提升;无效:神经传导速度未提升,自觉症状、触觉与温度触感无变化。总有效=显效+有效。(2)神经症状评分:治疗前与治疗1 个月后,分别应用多伦多神经病变评分(TCSS)[6]评估,可对神经反射、神经症状、脚趾感觉进行评估,总分19 分,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3)神经传导功能:治疗前与治疗1 个月后,分别使用日本光电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肌电透发电位仪(型号MEB-9404C)检测两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4)炎症反应:治疗前与治疗1 个月后,抽取空腹静脉血,使用离心机进行离心处理。仪器选择迈瑞BC-6900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细胞分类及计数,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使用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两组血清C 反应蛋白(CRP)。(5)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治疗期间恶心、呕吐、皮疹、食欲不振、腹泻发生状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TCSS 评分、神经传导功能、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以()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例(%)]

2.2 TCSS 评分 两组治疗1 个月后TCSS 评分较治疗前低,且观察组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TCSS 评分对比(分,x±s)

2.3 炎症反应 两组治疗1 个月后CRP、NLR 水平较治疗前低,且观察组更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炎症反应指标对比()

表3 两组炎症反应指标对比()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

?

2.4 神经传导功能 两组治疗1 个月后腓总神经与正中神经的SCV、MCV 较治疗前高,且观察组更高(P<0.05)。见表4。

表4 两组神经传导功能指标对比(m/s,)

表4 两组神经传导功能指标对比(m/s,)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

?

2.5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例(%)]

3 讨论

DPN 发病过程中会降低神经纤维再生功能,并导致神经轴突阶段性脱髓鞘,使患者产生肢体麻木、疼痛、感觉障碍等症状,一旦运动神经受损,机体肌肉细胞会逐渐出现衰退现象,病情严重者甚至导致萎缩,严重降低生活质量。现阶段,有关DPN 发病机制说法较多,从血管损伤角度出发,多认为是因DM长期高血糖影响神经供血所致[7]。DPN 发病周期较长,发病初期病情可控性较高,随着病情发展,还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影响疾病预后。因此,尽早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治疗对DPN 患者具有重要意义。药物为临床治疗DPN 的有效手段,主要目的为改善患者神经症状及神经传导功能,针对该病神经疼痛症状,美国神经医学会将甲钴胺、依帕司他推荐为治疗DPN 的有效药物。甲钴胺在治疗DPN 中临床效果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多项研究指出,该药物单独应用时药效时间短,导致临床疗效仍不尽人意,建议予以辅助药物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8]。依帕司他为唯一批准上市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在治疗老年DPN 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 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两组治疗1 个月后TCSS 评分较治疗前低,且观察组更低,这一结果证实,将甲钴胺与依帕司他联合用于治疗DPN 患者具有协同作用,可显著提高疗效,缓解神经症状。相关研究指出,神经传导速度为引发DPN 患者神经症状的重要因素,因神经传导速度下降,导致机体接收神经信号障碍、缓慢,进而加重临床症状[9]。本研究结果发现,两组治疗1 个月后腓总神经与正中神经的SCV、MCV 较治疗前高,且观察组更高,表明上述两种药物联合方案治疗DPN 患者在提升神经传导功能方面优势明显。分析其原因在于:甲钴胺属于神经营养药物,为维生素B12的衍生物,服用后可迅速结合神经细胞内甲基,促进神经营养因子分泌,修复神经组织,进而提高神经传导速度[10]。另外,相关研究报道,在多元醇代谢过程中,醛糖还原酶可促进果糖、山梨醇分泌,导致神经水肿,从而抑制神经传导速度[11]。而依帕司他可有效抑制醛糖还原酶表达,阻止葡萄糖代谢为山梨醇,进而减少机体内山梨醇储存量,有助于维持多元醇代谢平衡,可清除脑部氧自由基,最终增加神经传导速度[12]。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有效发挥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有学者指出,炎症反应在DPN 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具有促进作用,炎性因子高表达会增加患者体内醛糖还原酶活性,从而诱导神经细胞障碍、血管内皮功能障碍[13]。CRP、NLR 均为常见的促炎因子,在评估炎症损伤中具有较好的灵敏度[14]。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1 个月后CRP、NLR 水平较治疗前低,且观察组更低,提示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DPN患者有助于抑制炎症因子表达,减轻炎症反应。究其原因可能为两种药物均能够修复损伤的神经组织,对改善炎症反应均具有积极意义。此外,依帕司他可通过控制山梨醇含量控制血糖水平,从而缓解因高血糖导致的代谢紊乱,稳定机体内环境,同时促进抗氧化物质生成,提升氧自由基清除能力,有效改善炎症反应状态[1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药物联合治疗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用药安全性。

综上所述,DPN 患者采用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神经传导功能,改善炎症反应,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依帕司传导神经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分析依帕司他联合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
神奇的骨传导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普罗布考联合依帕司他治疗早期糖尿病性肾病的疗效观察
基于开关电源的传导抗扰度测试方法
“神经”病友
西地那非联合依帕司他治疗2型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依帕司他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肾小管功能的影响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