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高校垃圾分类设施现状调研及设计探析

2023-11-14 12:35江苏理工学院滕佳华张朝前
内江科技 2023年10期
关键词:垃圾桶设施垃圾

◇江苏理工学院 滕佳华 张朝前

本文通过对常州高校垃圾分类状况的实地调研并且对不同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垃圾清理工作人员访谈交流的方式,分析影响高校校园垃圾分类的因素。在产品设计理念指导下,探讨高校垃圾分类设施的设计原则,并尝试以学生和垃圾清理人员双方的体验感受为导向,对垃圾分类设施的功能、造型、结构、交互等要素进行设计探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峻,全国范围内垃圾分类统筹推进是2020年两会的重要议题之一。为了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管理,2018年12月,常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常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随着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多且高校规模的不断集中和扩大,常州各高校的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而大学校园作为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垃圾分类回收更易实现。因此率先规范校园垃圾投放及分类回收,不仅有助于营造低碳绿色校园、实现校园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并对推广常州实施垃圾分类全覆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 研究思路

校园垃圾具有“种类多、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而垃圾分类设施是学生投放垃圾的基本容器,也是清运工人收集垃圾的目标所在。学生是垃圾分类和投放的直接责任人,清运工人是协助学生完成垃圾分类回收全流程的间接责任人。[1]因此作为垃圾投放者和清运人员间桥梁的垃圾分类设施的设置即影响着垃圾分类体系前端的投放效果,也影响着后端的收集和运输效率[2]。本课题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考察各校的垃圾分类情况、垃圾分类设施的功能、造型、配置和使用状况,并通过问卷调查和用户访谈的方式对与垃圾分类设施密切相关的学生和清运工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总结提炼出现有的垃圾分类设施在投放和回收过程中的痛点,以确定高校垃圾分类回收设施的设计思路和方向。

2 常州高校垃圾分类设施现状调研

2.1 实地调研

作者对常州的五所高校的不同区域进行了实地调查(如表1所示),调查结果显示:①宿舍区垃圾数量最为庞大,垃圾种类最多,但五所高校的宿舍区均未配置分类垃圾设施,而是放置几个到十几个同款塑料垃圾桶。垃圾被随意丢弃到任意垃圾桶,然后由回收人员进行二次分类处理,其中有明显经济价值的被回收人员单独收集,其他垃圾则经过学校指定场所进行压缩处理后再运输到校外进行相应处理。②公共区和教学区虽然都放置了分类垃圾桶,但分类方式较为宽泛,没有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③在餐厅附近的道路两边,不同学校放置的垃圾桶形式不同,有分类和无分类两种形式。通过对五所高校的42个分类垃圾桶的观察,其造型大同小异,而分类方式只是单纯的将垃圾分为可回收、不可回收和有害这三种方式,由于垃圾分类方式过于笼统,而大部分同学对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概念不够明确,导致垃圾分类形同虚设,垃圾能够被正确投放的百分比为零(如图1所示);分类垃圾桶容量过小,部分区域会出现溢满现象,以致于垃圾桶周围堆满垃圾。此外在这五所高校中,有部分高校(如江理工、机电学院和信息学院)中存在为数不少的流浪猫和流浪狗,这些动物会在白天人流稀少及夜深人静时翻找垃圾桶中的垃圾进行觅食。

表1 五校调研结果

2.2 用户访谈

通过与多名负责公共区及宿舍区的垃圾清理人员的交流沟通,了解他们在垃圾回收过程中遇到的不便与困难,总结提炼出现有的垃圾桶存在问题,如表2所示。

表2 访谈汇总

2.3 问卷调查

通过在五所高校食堂就餐人员中随机发放问卷的形式(每个高校100份,有效回收问卷共计480份),对学生的垃圾分类意愿、垃圾分类执行情况、制约垃圾有效分类的因素、垃圾分类设施的造型、色彩等要素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可知:①六成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有所了解并持积极态度,但实际参与度只有两成,接近60%的同学偶尔进行分类,因此垃圾分类意愿与实际行动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还有两成的同学从不进行分类;②垃圾投放时没有分类的原因在于:一是分类太过笼统或分类导向不明确,难以确定所投垃圾是否属于可回收的类别;二是无相关惩罚或奖励措施,所以不想费心思去辨别;三是在宿舍时垃圾都是混装在一个袋子里,直接丢在校园内的垃圾桶内,没有在源头进行细致分类;四是投放垃圾过程中的体验感差,人与垃圾桶的交互感弱,降低了学生垃圾分类的意愿和主观能动性。

3 高校垃圾分类设施的设计原则

通过实地考察各校垃圾的分类情况、目前垃圾分类设施状况并对问卷和访谈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发现其不足之处:①校园垃圾分类知识不够普及、学生对垃圾分类概念比较模糊,因此尽管校园内垃圾分类设施较多,但由于缺乏明显的分类导向,所以垃圾分类设施仅仅起到了盛放垃圾的作用,而没有实现垃圾有效分类的用途;②垃圾分类设施缺乏人性化的设计,无论是投放者还是清理者,都欠缺良好的使用体验。基于以上痛点,提出高校垃圾分类设施的设计思路和原则。

(1)校园区域差异性原则。由于高校生活的特殊性,不同的生活场所产生的垃圾数量、种类有所区别,如宿舍区垃圾数量及种类是最多的,教室、食堂区域的垃圾种类较为单一,而学校主干道区域的垃圾量相对较少。因此应根据人流密集程度、垃圾量的多少、垃圾种类的多寡在不同区域安放分类及容量有所差异的垃圾分类设施。比如在人员密集的宿舍区可增设专门回收如衣物、纸类用品等容量较大的分类回收设施,生活垃圾的垃圾回收设施的容量可相对其他区域的同类型的垃圾回收设施的容量更大一些。

(2)分类细致及明确性原则。垃圾分类设计应该潜移默化地影响用户的感官与情绪,帮助投放者养成新的行为习惯,减轻用户的习得无助感,而不是让人们去适应垃圾分类的设施[3]。因此垃圾分类设施作为具有垃圾盛放及分类功能的产品,应以投放垃圾者的需求和行为为目标,结合人机工程学、行为科学、人机交互、心理学等要素,依据“分类细致及明确性”原则对垃圾分类设施的形态及操作方式进行设计,降低学生对垃圾分类的难度和繁琐操作,如垃圾分类方式相对具体一些,投放口应该方便投放者使用;回收不同种类的垃圾设施之间应该在形态、分类标志、颜色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

(3)易移动和易清理原则。分类垃圾设施的使用者包括垃圾投放者及垃圾清理者。而通过访谈得知对于垃圾清理者来说,现有的垃圾桶存在拿取不便、清理困难等弊端。因此垃圾分类设施的设计还应从垃圾清理者的角度综合考虑人机、结构、材料等因素,解决垃圾回收人员清理垃圾时的困难。如垃圾设施的内桶应设计固定垃圾袋的结构、内桶便于回收人员搬取和移动;所选材料应具有光滑并便于清洁的特性等。

(4))智能化和奖励化原则。从绿色环保、简单易行、人机交互等角度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网络手段智能引导高校学生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中及减轻垃圾清理回收人员的工作强度。如投放垃圾时通过刷脸或手机APP的方式,对学生投放的垃圾种类及重量以积分制方式进行记录,并通过积分换取物品或学分的模式[4],增强学生实行垃圾分类的成就感和荣誉感;通过增加定位和溢满警示功能,及时提醒垃圾收集者合理安排时间及路径对垃圾进行清理。

4 高校垃圾分类设施的设计构思

该构思方案以瓶罐类垃圾回收箱设计为例(如图2所示),可放置于住宿区、教学区、公共区以及用餐区(室外),其他类型的垃圾回收箱投放口的颜色及标志可依据垃圾的类型进行变换。该设计拟采用太阳能板供电,节能环保;设有刷卡机扫脸等多种投放方式,增加人机互动及趣味性,方便实用;因地制宜,可采用单一或多种类的组合方式,具有分类明确,可行性强的特点;大投放口设计,方便用户投放垃圾;以色块区分及分类标志图文并用的方式引导用户的投放行为;以称重积分的方式,以体现公平并调动用户的积极性;增设可拆装洗手池、便于工作人员清理垃圾箱;底部设有可拆卸盛放食物和水的装置,便于学生喂养校园内的猫狗;内桶底部滑轮及上边缘抓手的设计能有效减轻回收人员的压力;内桶上部设有密封圈,可用来固定垃圾袋,表面光滑,易于清理。

图2 高校垃圾分类设施构思

5 结束语

对高校垃圾分类设施设计的目的是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垃圾分类和投放的问题又便于清运工人相对轻松并及时回收各类垃圾。因此,本文通过对常州高校垃圾分类设施现状的调研,从使用者的角度对垃圾分类设施的设计提出设计原则、进行设计构思,通过细化分类方式、增强分类引导及辨别的方式,以降低学生对垃圾分类的排斥感和繁琐感,提升学生及清理人员对垃圾分类的便捷性和成就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实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垃圾桶设施垃圾
民生设施非“摆设”
垃圾去哪了
垃圾桶等
投进垃圾桶的信
投进垃圾桶的信
飞进垃圾桶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倒垃圾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