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何语奇 薛洋 翟旭亮 吴晓清 雷登华 刘丹 朱成科*
虹鳟属于冷水性鱼类,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近年来,重庆市因冷水资源丰富,虹鳟养殖规模逐渐扩大。本文从重庆市虹鳟养殖产业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以期促进重庆市虹鳟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
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又称彩虹鳟、三文鳟,属鲑形目Salmoniformes、鲑科Salmonidae、鲑亚科Salmoninae、大麻哈鱼属Oncorhynchus,是一种原产于北美洲北部和太平洋西岸的冷水性鱼类。其肉质鲜嫩、味美、无肌间刺,胆固醇含量低,富含高蛋白、高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同时因其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人工繁殖简便易行等特点,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推广的四大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前景十分广阔。
早在19世纪后期,美国生物学家就实现了虹鳟全人工繁殖,以虹鳟为主的冷水性鱼类养殖很快普及到欧洲国家,现在已有120多个国家及其地区养殖虹鳟。我国也于1959年接受由朝鲜赠送的虹鳟发眼卵,从此开启了虹鳟养殖的科研与生产工作。目前,全国虹鳟专业养殖场主要分布在北京市、黑龙江省、山东省、山西省、辽宁省、吉林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河北省、浙江省、四川省等地,其中,北京市、山东省、山西省、辽宁省已初具规模。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山地、丘陵地形多,境内水系丰富,可养殖水面47万多ha、水库2万多ha。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市共有冷水河流数量约700个,可用于冷水鱼养殖的丰水点河段有761处,冷水资源丰富,且水质良好、溶氧充足,适合虹鳟等冷水性鱼类养殖。自2000年起,重庆市在西南大学专家扶持下于南川区开始鲑鳟鱼类养殖,养殖规模逐渐壮大,目前已在石柱、城口、酉阳等地建成虹鳟专业养殖基地。
虹鳟养殖产量约占重庆冷水鱼养殖产量的1/6以上,属重庆市主要养殖的冷水鱼品种之一。重庆虹鳟养殖品种主要是雌性三倍体虹鳟鱼,且大多数虹鳟苗种是国外引进的品种,如丹麦三倍体虹鳟等。由于雌性三倍体虹鳟鱼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抗逆性好等特点,是我国乃至世界虹鳟养殖的主要品种。
重庆市虹鳟鱼养殖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流水养殖、微流水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由于重庆山区冷水资源丰富,且大多是山泉和溪流水,故养殖户基本是利用这些水源进行流水养殖,养殖场址则多在河流和山涧附近。水源地理位置较高、水流量较大的养殖场,供水多采用并联式;而水源地理位置较低、水流量较小的养殖场,供水一般采用串联与并联换用模式。
2022 年,重庆市鳟鱼产量为1274t。据2012年~2022年重庆市鳟鱼养殖产量统计图显示(见图1),总体上,重庆市虹鳟年产量呈现逐年增加到平稳发展趋势。经过11年快速发展,重庆市鳟鱼养殖产量已从2012年的354t增长到2022年的1274t,增长了约3.6倍。同时,2022年鳟鱼养殖产量比2021年的1203t同比增长6%,反映出重庆市鳟鱼养殖产业稳定发展并重新开始上升的发展趋势。
重庆市虹鳟养殖主要分布在开州区、城口县、丰都县、石柱县等11个区县(见表1)。但主要集中分布在开州区、城口县、丰都县、石柱县、巫溪县、酉阳县等渝东北、渝东南地区,渝东北的四个区县2022年虹鳟养殖产量占总产量的75.03%。
表1 2022年重庆市各区县鳟鱼养殖产量
虹鳟养殖因采取集约化养殖模式,对培育池、孵化设备等要求较高,且重庆市冷水渔业资源多分布于偏远地区,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也有一定成本要求,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实际上渔业资金很匮乏。虹鳟养殖技术及相关技术基础研究投入也远远不足,其生产效率也滞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虽然重庆市虹鳟鱼养殖已有一定时间,但虹鳟养殖场大多为自主经营单位,还有很多是家庭作坊式生产,管理方式粗放,尚未实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重庆市整个虹鳟养殖行业没有形成成套的养殖规模,缺乏具有权威性与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进行引导,行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导致发展较为落后。
一方面产品销售渠道较为狭窄,重庆市生产的虹鳟养成商品鱼后以鲜活鱼销售为主,且主要销售给餐馆、超市,很难进入商场、酒店等高档消费场所,销售市场小。另一方面缺乏产业链其他环节,如苗种繁殖等,目前没有专门的虹鳟良种企业生产苗种,大多数苗种仍靠国外引进,苗种价格加上运输费用导致养殖成本增加,且苗种质量也不稳定。此外,产品深加工能力也不高,虹鳟加工品种以冷冻品、干制品、腌熏制品为主,与其他农产品加工业相比发展相对缓慢,不能适应广泛消费的市场需求,产业发展受限。
尽管近几年来重庆市虹鳟产业逐渐发展壮大,但仍存在市场营销观念落后,品牌打造和广告投入缺乏等现象。一些养殖户没有长远目标,在商标注册、争创品牌等方面缺乏积极性,没有知名品牌支撑,就难以打开市场知名度,市场竞争力弱。另外,政府方面缺乏对品牌建设的支持工作和长远规划;企业只注重产品包装,忽视了品牌质量标准和文化内涵。
目前,重庆市虹鳟养殖多以流水养殖为主,存在过度使用和无序使用的问题,养殖水体中氨、氮含量会随着养殖密度和投入品增加而升高。由于多是利用山泉流水作为养殖水,受天气影响较大,一旦降雨量较大时,雨水会冲刷农田土壤至养殖池塘,从而导致水质变化,一些养殖户投入的自制饲料也容易造成水质污染。此外,循环水养殖技术的应用还较为落后,养殖尾水处理技术较为缺乏,很大程度也会造成水污染、水资源浪费,不利于推动重庆市虹鳟产业绿色健康发展。
重庆市绝大多数养殖场尚未建立健康管理系统,关于虹鳟养殖生产中的疾病防治技术较为单一,如虹鳟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病的防治目前尚无有效措施。此外,绝大多数养殖户管理水平低,在水质调控、渔药使用和投喂饵料管理等方面工作不到位,进而使虹鳟生存环境变差,容易生病,最终导致养殖效益低下。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渔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强新技术的引进与试验示范推广,鼓励民营科技企业积极研究、开发、生产优良产品。科学统筹规划虹鳟产业可持续发展,规范健康养殖技术,按照国际优质虹鳟质量标准规范养殖。同时规范产品质量,确立产品质量标准,防止行业恶性竞争。积极构建重庆市渔业生态保护和绿色协调发展的渔业标准体系,加强养殖场标准化管理,组织技术人员对养殖户进行科学健康养殖技术培训,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养殖。
建议渔业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学习虹鳟苗种繁殖技术,并建立虹鳟规模化标准化苗种繁殖场,减少购苗成本。重视引进虹鳟优良品种,吸取渔业先进国家发展虹鳟种业的经验,“引种”和“育种”两手抓。鼓励企业积极探索虹鳟产品深加工技术,加强虹鳟肉制品(半成品、成品、鱼肠、鱼丸等)、保健品、鱼骨制品等深加工产品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强先进技术的学习,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增强产业链条科技含量,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重庆市虹鳟产业快速发展。
因地制宜,全力打造突出重庆市特色的虹鳟产品品牌,从重庆市渔业生态环境特点和发展实际出发,围绕“高质、生态”实施品牌战略,支持开展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等品牌打造,提高特色虹鳟产品商品率和市场美誉度。强化品牌生态农产品属性,以优良水质、生态养殖为品牌宣传,融入长江流域地域特色提升品牌价值。利用互联网优势,将互联网和农业联系起来,加大虹鳟产品宣传力度,提高重庆市虹鳟产品知名度。建议政府层面加以引导支持,积极引进或打造龙头企业,发挥其带领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养殖户合作,将分散的养殖户团结起来,壮大虹鳟养殖这一特色产业。
摒弃落后的粗放养殖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绿色生态型现代化养殖生产模式,做好水产养殖业资源循环、尾水生态处理工作。可借鉴国内外养殖虹鳟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并根据自身发展条件,先从节水型的“微流水+液氧增氧”模式开始发展,后逐步过渡到“微流水+部分循环水+液氧增氧”模式,最终实现完全循环水养殖。
贯彻“防大于治”的病害防控原则,尽量减少损失。一方面,可以借鉴挪威等养殖先进国家经验,完善防疫监管和加强疾病的控制,提高虹鳟抵御灾害的能力,增强虹鳟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虹鳟养殖产业健康及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重点研究免疫类及免疫增强类产品,减少化学消毒剂及抗菌药物的使用。积极引导养殖户合理用药,重视日常养殖管理。另外,营养饲料在虹鳟养殖的繁育期、幼鱼期、仔鱼期、成鱼期发挥重要作用,建议加强营养饲料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