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管晓翔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 主任医师
执笔:宫丹丹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教师节前一天下午的门诊,和往常一样普通而宁静,患者依次就诊,秩序井然。候诊走廊里时不时传来略显焦急的低语,肿瘤科诊室,许多人讳莫如深,却又不得不去面对。
一对患者夫妇推门而至,原来是老患者周先生。
“好久不见啊,老周,哪里不舒服了?”
还没来得及坐下,老周便开口问道:“您下午大概看多少个患者?”
“30 个。”
“一般下午在门诊上班多长时间?”
“下午2 点到5 点。”
他快速瞥了一眼自己的手表,然后缓缓坐下,若有所思地抬起头说:“噢,平均下来每个患者接诊5 分钟左右。”
“是的。”我一边回答一边抬头看了一眼老周。他的颧骨有点突出,身材瘦高,黑色两鬓夹杂着一些银丝,穿一件黑色外套,丝毫不显老,反而很精神。看着他认真算这笔账的样子,我忽然想起来,老周术后应该接受的6 次内科治疗已经结束,此时完全可以不用来医院就诊了。对于他今天的到来,我反而有点诧异。
他接着说:“那好,我们今天就占用您5 分钟的时间。”
我正疑惑中。老周又说了起来:“我今天不看病,也不开药。”
我心头一紧:老周夫妇的家不在南京,千里迢迢过来,不开药,不看病,难道就来算这笔账?
在我纳闷间,老周夫人开口道:“老周在家想您啦,记得今天您在门诊,一早就拉着我去车站买火车票,就是想过来看您一眼。他想和您当面聊几句,感觉心里踏实。”
霎时间,我的心头一暖。
老周夫妇的看望像一阵和煦的清风,吹散了我日积月累的疲惫,朴实的语言和平常的举动像一场绵密及时的细雨,滋润了我日渐浮躁的心田。看着眼前老周侃侃而谈的样子,我不禁回想起他刚入院时紧闭的嘴角……
“老周,这两天感觉怎么样,睡得好吗?”一进病房,我就看到老周半卧在床上,微闭着双眼。听到我说话,他忙坐起身来。
“还行。”
“化疗反应强吗,有没有吃点东西?”
“还好。”
无论聊什么,老周都是最简单的应答,从不多说一句。看得出来,他极力掩饰着内心的痛苦与焦虑。
老周夫人把我拉到一旁,悄声说:“他刚退休,就查出这个病,心里难受,您别介意。”
又是一个午后,“老周,来我办公室坐坐。”我决定对他进行一次“话疗”。坐在沙发上,老周的腰绷得直直的。一开始几乎都是我在说,我向他讲述了19 岁的患癌大学生、病房里的新娘,和他聊病情,告诉他这个病发现及时,手术有效,又聊现在医学的发展,以及后续的治疗方案……他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慢慢地,他绷直的背放松下来,眼神也不再躲闪。他开始述说自己,哀叹早已做好的人生规划戛然而止,命运的不公,疾病的险恶……我们一起述说着,哀叹着,痛斥着……我看见老周的眼角湿润了。
再一次查房,我握住了老周的手,我感受到他反握住的力量,有力而坚定。
作为一名医生,我深深地感受到:患者的所求不多,他们渴望的可能是医生查房时一个会心的微笑,可能是就诊时一句安慰的话语,可能是一个细心安抚的点头,或者是一次恰到好处的搀扶。我们的每一句鼓励,对患者心理上都是一种极大的安慰。有时候,可能只是医生分内之举,患者却铭记不忘。
从医二十年,我遇到过很多的“老周”,他们遭遇挫折时执着、坚持的精神教我们学会勇敢,他们一次又一次战胜病魔、康复出院教我们学会尊重敬畏生命,给医生职业价值带来全新的诠释。他们用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教会我们怎么看病,也在不经意间教会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