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子婧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 主治医师
指甲上发现有黑色斑点,而且越长越大,形成一条黑线, 上网搜索答案,“黑色素瘤”“甲下黑线”“癌变”等字眼映入眼帘,实在是吓人。这“黑线”到底为何物,会不会是个“坏东西”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杜子婧主治医师介绍,这可能是甲母痣在作祟。
小张是一位爱美的年轻姑娘,有一天她突然发现自己的食指指甲下方出现了一块黑色的斑点。这个斑点很小,只有几毫米大小,可颜色黑黑的,似乎从指甲的根部向外延伸出来。她观察了一段时间,还发现这块黑斑逐渐变长,像是指甲上画了一道明显的黑线,尽管没有肿胀、疼痛或者出血的症状,她还是非常担心,并在网上搜索答案,在看到诸如“黑色素瘤”“甲下黑线”“癌变”等字眼后,她感到心惊肉跳。那么小张到底患了什么疾病,又该怎么治疗呢?
其实,小张的手指大概率是出现了甲母痣,一种常见的指(趾)甲病变,也被称为甲下黑痣、甲下黑线。皮肤上出现痣细胞的聚集会形成一颗一颗的痣,而当甲根上的黑色素细胞增多,黑色素随着指(趾)甲的生长而向前推移到甲缘,则形成了甲黑线。
据报道,77%—96%的黑人及11%的亚洲人指甲可出现纵向黑色或棕色条带,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最常见于56—65 岁患者。甲母痣通常呈现为黑色或棕色的色带,像是指(趾)甲下方出现了一条黑线。在有些人身上,这类黑线可能随着生长逐渐变宽,色泽变深,甚至逐渐导致整个甲面都变成黑色。甲母痣可能出现在手指或脚趾的任何部位,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一旦出现,则会像皮肤色素痣一样呈现持续的黑色,有时也会出现色素随时间减淡甚至自发消退的现象。
甲母痣是一种良性病变,本性不坏,但有随时变坏的可能性。除了可能和黑色素瘤混淆,也存在恶变为黑色素瘤的可能。这是由于甲母痣是源于指(趾)甲母质的一种交界痣,本身交界痣就更容易发生恶变,在肢端的甲床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
有些人可能已经跟自己的甲母痣“和平共处”了很长时间,有一种方法可以一分钟初步判断是否为原位甲下黑色素瘤,即ABCDEF 法则:“A”年龄高峰多在50—70 岁;“B”黑色或者棕色条带,宽度大于3 毫米;“C”指(趾)甲的改变,甲营养不良通过治疗没有改善;“D”好发的部位,优势手;“E”甲上皮或者甲侧壁可见黑色素;“F”家族史或者个人有黑色素瘤、发育不良痣的病史。除此之外,皮肤镜检查通过放大技术可辅助甲黑线的诊断,观察指甲上的色带是否规则,是否有哈钦森征(Hutchinson 征)阳性及甲皱襞、甲周皮肤色素沉着,甲板是否有破坏、裂隙等。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儿童的甲黑线,因其恶变率较低,不适用“ABCDEF 法则”,皮肤镜检查也不作为诊断依据,因为很多病例中皮肤镜检查会有出现不规则色带或者Hutchinson 征阳性。目前对于甲黑线的诊断还是依靠病理检查,“ABCDEF 法则”和皮肤镜检查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只能作为参考,无法替代病理检查。
对于甲母痣的治疗,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引起任何不适或疾病,可以选择观察,定期进行皮肤镜的检查。然而,受到过多的紫外线照射、创伤和刺激(包括医源性创伤如反复拔甲、切开等),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多种因素影响时可能会导致痣细胞的改变。因此,在进行日常活动时,我们应注意保护指甲,避免撞击或挤压,并定期检查自己的指甲。如果甲母痣出现变宽,颜色深浅不一、形状变化、出血或疼痛等,须及时就医。
医生会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心理状态决定是否行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去除甲黑线,并减少复发的风险。对于发生于甲板两侧紧贴甲侧壁的甲黑线,须行甲黑线及部分甲侧壁切除,重建甲侧壁的形态。由于不少患者对指甲外观形态要求较高,对于较窄的甲黑线,不超过5 毫米的,可以将甲床、甲根沿骨面剥离,沿甲母质近端反折处切开并游离创缘两侧后拉拢缝合,对于较宽的缺损,该方法存在一定的分裂畸形可能,或者有甲脊的出现。甲床片除法,针对病变很宽,同时想保留指甲的患者,可以通过薄层切削术切除病变的甲母质,但是对切除厚度技术要求很高,切除得过厚,指甲可能不生长或者生长指甲较软;切除得过薄,术后可能复发。
杜医生提醒,甲母痣是一种常见的指(趾)甲病变,我们日常生活中要做好自己身体的第一把控官,做到时常观察自己,保护好我们的指(趾)甲。如果出现甲下黑痣或者黑线后不要自己根据网上的信息进行盲目诊断,出现变化时更是要及时到专业的整形外科、皮肤外科或手足外科门诊进行确诊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