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萌)
(文 / 付强)
(文 / 韩劲松)
(文 / 裔萼)
(文 / 张晴)
(文 / 于歌)
(文 / 杨子)
《胜利渡长江 解放全中国》 刘开渠(彦涵画稿) 雕塑 50.5×161.5×8.5cm 1958年 中国美术馆藏
此件浮雕作品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一组十件浮雕中最大的一件。作品由彦涵绘制画稿、刘开渠制作泥稿、曲阳石匠雕刻完成。作品表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也称“宁沪杭战役”)场景。
号兵吹响冲锋号,指挥员高举右手,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登陆对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旗帜,冲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作品画面构图完整,形象刻画优美、挺拔,层次处理简明、统一,虽是浮雕,但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人物关系舒展流畅,疏密有致,形象多样,细节刻画微妙,生动传神,体现了不同人物的个性美感和精神风貌。中国美术馆于2017年运用现代科技对原作进行扫描缩放复制,并进行馆藏。
(文 / 韩金峰)
《怒吼吧,中国!》 李桦 版画20×15cm 1935年 中国美术馆藏
《怒吼吧,中国!》显示了木刻版画遒劲的线条和刀刻笔法,通过简明的黑白塑造力,表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在救亡图存的险境所迸发出来的民族反抗精神和革命意志。
在象征性的语法中,骨瘦如柴的人物形象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中国遭受层层压榨的事实。人物的眼睛被蒙住,身体被绳索牢牢捆绑在木桩上,脖子上的绳索扼住咽喉,两只手臂被紧勒住,绳子一直捆绑到腿部,整个身子被捆到变形而失去常态,清晰显露的劳动人民的肌肉释放出最后的斗争和强大力量,整个人物在奋勇挣脱中发出怒吼,右手即将握住地上的刀子,锋利的刀刃就像版画家入木三分的造型刻痕,即将把捆绑的绳子彻底斩断。
(文 / 王萌)
《刘桢〈公 诗〉一首》 高二适 书法 41×39cm 20世纪70年代 中国美术馆藏 2015年高可可捐赠
魏晋“建安七子”之一刘桢所作的《公 诗》,用华丽、秀雅的笔致描写山林之美及游赏之乐,隐含着人生易逝、美景不再而空余叹息的无奈。
此作是高二适晚年所书的草书作品,用笔轻重和缓急的状态,通过线条的粗细和疾涩的对比展现,绵密的气势随着墨色的变化,营造出其在视觉上给予观众的感染。看似极其传统的一幅作品,在人文精神的传达上却彰显出高二适立于当时又不同于当时的人格状态。
整体上看,作品透出一种雅逸高古之感,其气势含有怀素今草神韵,显得清雅超逸。其字法参章草以为根基,显得劲厉高古,是高二适熔章草、今草于一炉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今古相参而融,情致巍巍动人。
(文 / 付强)
《奔马》 徐悲鸿 中国画 90×50cm 1951年 中国美术馆藏
徐悲鸿一生致力于以西画的写实主义精神变革中国画,开启了中西比较文化视野下以中融西的创新之路。他还将家国情怀以托物言志的方式寄寓于笔下的万物生灵,成为那个时代乃至当下民族精神的另一种生动象征。
徐悲鸿钟爱画马。其笔下之马,有一洗万古凡马空之气概,无论是“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的战马,还是千里驰骋、桀骜不羁的“奔马”,抑或放浪形迹于江湖水草之畔的“天马”,无不下笔爽利、豪放大气,不仅熔铸了徐悲鸿的人格气质与创作激情,也体现了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此幅《奔马》四足凌空、昂扬驰骋,笔墨与结构相融,既画出马的体量也表现出马的飞扬奔腾之势,予人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力量。
(文 / 韩劲松)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李可染 中国画 69.5×45.5cm 1962年 中国美术馆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诗词成为许多艺术家的创作题材,《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为中国现代山水画的开拓者,李可染大胆地将主观情感投注其中,以充满激情的笔调抒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新中国的赞美。
1962—1964年,他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先后创作了7幅山水画。中国美术馆珍藏的这幅创作于1962年。此画描绘的是美丽的南国深秋景致,以红为主调,以墨为底色,色墨交融,红黑辉映。朱砂渲染了红色山河的壮丽与绚烂,墨色增加了画面的整体感和庄严感,写生的丰富性与诗词的象征性融而为一,作品浓艳而静穆,雄浑而华滋。
(文 / 裔萼)
《父亲》 罗中立 油画 215×150cm 1980年 中国美术馆藏
罗中立的作品《父亲》,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杰出代表。其人物形象,源自艺术家在大巴山农村地区的生活体验,不仅代表了大巴山地区的农民形象,更代表着我国祖祖辈辈在田地上耕作的农民形象。
作品最初被命名为《我的父亲》,在不断展览的过程中,作品的称谓被简化为《父亲》。从起稿、生成、展览再到进入公众的内心产生共鸣,被观众延伸出新的历史意义与社会价值,这就是艺术与人民最亲近的关系。
《父亲》将一个农民的肖像放大到如此程度,是中国艺术的一个创举。这幅作品的出现,对我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术创作中人物形象的转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文 / 张晴)
《塔吉克新娘》 靳尚谊 油画 60×50cm 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这幅作品是著名油画家靳尚谊前往新疆塔吉克民族地区采风时写生创作,此作以其成熟完美的油画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被誉为中国新古典主义油画的开篇之作,给画坛带来了清新与清纯之风。
画中新娘身穿红色上衣,头戴库勒塔帽,披红色纱巾,秀美的面庞轮廓被侧光凸显得引人注目。人物的目光朝向内心世界,微微翘起的嘴唇圆润而略带拘谨,表现出新娘的端庄质朴与若隐若现的羞涩,这种专属于东方女性的含蓄之美十分耐人寻味。与此同时,画面中人物的神情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恰好对应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社会对回归美好和内在纯洁世界的追求,展现出一种崭新的美学理想。
(文 / 于歌)
《带鸟的步兵》 [西]巴勃罗·毕加索 油画 146×114cm 1972年 中国美术馆藏
《带鸟的步兵》创作于1972年,是巴勃罗·毕加索晚年的经典作品。
毕加索是一位不断变化艺术语言的探索者,他从未放弃对现实的关切。1967年后,“士兵”成了他创作的主要题材之一。作品中,士兵象征着权力与欲望,而白鸽象征着和平与反暴力。白鸽和剑的组合与衰老的士兵构成了冲突的张力。或许当和平的白鸽降临在斗争的本性上时,耄耋之年的毕加索已经能平静地看待衰老和即将到来的死亡。
在毕加索离世23年后,这幅《带鸟的步兵》与其他路德维希夫妇捐赠的116幅欧美现代艺术作品一同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极大地完善了中国美术馆近现代世界美术的收藏序列。这幅作品将继续承载着传播和平与友谊的使命,惠及后人。
(文 / 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