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珊鸿, 胡晓玥, 李雪梅, 宾彩琴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壮医经典病房, 广西 南宁, 530201)
民族医学是在传统中医药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特色发展而来的医学,具有地域性、独特性,是我国传统医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给予极大的支持与帮助,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不断发展,但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建设,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的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2],必须加强民族医护理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以满足群众对健康多层次的需求。目前,中医专科护理较西医专科护理发展缓慢,中医护理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3],而民族医院的专科化护理建设也应当抓住良好的契机,发挥壮医护理特色优势。本文通过分析中医专科护理的发展现状,探索创建适合民族医医院专科护理建设的方案,以期为民族医专科护理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中医治病医、药、护不分,呈现出医中有护、医护于一身的特征[4]。“护理”一词在历代文献中尚未发现,但诸如调理、调养、调护等表示护理含义的词汇却屡见不鲜[5]。《伤寒杂病论》中记载,服桂枝汤后应“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汗出“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且“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为中医护理的辨证施护开创了先河。
随着西方医学在我国的广泛传播,护理事业也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大力开展了对中医药学的继承发扬和研究工作,为中医护理的发展和提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护理学也有了自己独立的地位,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护理领域积累了许多经验,如在西医护理基础上重视中医的生活起居、饮食、情志等方面的调护,同时也将中医辨证施护的理论和方法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护理技法。
2000年,我国开始引入专科护士的概念[6],但由于专科护理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出现了“重培养,轻使用”的现象,专科护士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012年,中医药管理局就全面推进中医临床护理工作规范化,促进中医护理的临床应用,首次将中医护理纳入重点专科建设,自此,全国多省份开展中医专科护理的建设工作。2017年浙江省成立全国第一所中西医结合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不仅普及了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知识,还提高了护理队伍辨证施护的能力[7]。田敏[8]在中医妇科临床专业护理方面,进行中医护理内容的归纳和分类,划分了对各项评价标准的权重,对护士的工作内容进行量化的形式评价,进而提供指导,从而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刘淑琼[9]结合中医骨伤专科医院护理管理现状,结合目前护理发展的特色与趋势,提出了适合骨伤专科医院发展的护理管理新思路。葛琼瑶等[10]优化康复科中医专科护士培训方案,提高培训效果,改善护士对培训方案的满意度评价。叶玉华[11]构建皮肤科特色中医服务的管理模式,全科护理人员均参与研究,推行中医特色护理内容,加强中医专科知识培训,全面提升皮肤科护士的中医护理能力。李丽等[12]通过构建适合中医肿瘤护理专科,且具有特色、综合性及科学性的培训方案,培养出能运用中医护理思维、中医方法解决肿瘤专科护理的中医肿瘤专科护士,满足了肿瘤患者日益增长的专科护理需求,推动中医肿瘤护理向专科化发展。王小敏[13]分析肾病系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实施难点,制定管理改进措施,提升护理管理质量。徐丹[14]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观察不同的护理方法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中医康复疗法干预的试验组康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曾钰等[15]运用Delphi 法构建培养体系及培训模块实施培训,结果发现学员临床护理思维、观察评估病情能力、专业知识点掌握等方面得以全面提升。可见,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国中医专科护理开展方面均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专科化普及范围有限,中医专科护士的自我定位,核心竞争力、职责范围还有待深层次的探寻和摸索[16]。
传统医学医、药、护没有明确的界限,甚至直至中医护理从中医学中剥离出来后也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位[17],没有学科独立理论体系的指导,影响了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同时,又因为中医护理体系建设不够完善,临床上中医的传统技术和内容与护理技术是重合,这就导致医护分工不明确[18],比如艾灸、拔罐等中医技法分工不明确,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操作缺乏信心,影响了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上的开展。
中医专科护理人才相当缺乏,在中医医疗机构中,大部分护理人员毕业于西医院校,且多是以大专学历及本科学历为主,研究生学历较少,对中医药理论及体系了解不足,出现重操作轻理论的情况,无法满足中医专科护理人才建设的需求;高层次中医护理人员也相当匮乏,大多数中医护理人员的中医基础知识及中医思维普遍较为薄弱,难以满足新形势下中医专科护理发展的需求[19]。
目前,中医护理工作大多数是以艾灸、拔火罐为主,缺乏中医辨证施护,缺乏专科专病的施护方案,缺乏优势病种的施护方案。同时,中医护理病历书写的中医内涵不足,中医护理思维不强[20];中医护理方案中的一些内容没有详细的定量和定性说明,降低了实操性[21],如饮食指导方面,只是笼统写清淡饮食,没有具体建议哪些食物,没有根据季节变化而选择食物的指导,没有明确的烹制方法,没有根据辩证分型针对性予以饮食指导等,护理方案仍需要进一步细化。
中医专科护理中,有关生活起居、情志、养生、康复等全方面护理疗效未得到客观的评价,常用的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一般分为“好”“较好”“一般”“差”4 个等级,缺乏客观的量化的评价标准,在评价疗效时护士也常常凭借个人主观感觉去评价护理效果,容易造成评价偏倚;同时,不同医疗机构间的中医护理办法不统一,护理标准流程不一致,这影响了中医护理技术的规范化实施[22]。
目前,全国已启动中医专科护理建设工作,民族医医院的专科护理也应当抓住良好的契机,发挥民族医医院专科护理特色优势。本文通过分析中医专科护理的发展现状,为探索创建适合民族医医院专科化护理的护理方案提供参考。
民族医护理学者应注重经典古籍理论的挖掘与整理,开展护理理论的相关研究,运用现代护理学的研究思路,结合中医、民族医传统理念,完善与创新民族医护理理论体系内涵,需明确医护在传统中医技法上的分工;同时注重培养民族医护理人员的医学思维,强化学习并掌握中医、民族医的经典理论内涵,如壮医“气血均衡”“三道两路”等基本理论,了解掌握中医、民族医的经典学说及经典著作。有学者认为[23-24]: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能有效改善护士职业倦怠情况,提高护士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激发护士工作兴趣和积极性,强化护士中医护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也是保障医院护理工作质量的有效措施。
3.2.1 人员培训:应强化人员培训,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民族医医院应该实行“请进来”(请专家讲学、技术指导、会诊、带教),“送出去”(外出进修学习、参加院内外各类学术活动及培训班)的形式,及院内组织专题学术讲座,科主任(护长)查房、科室内定期业务学习,对中医、民族医护理操作技术、中医、民族医理论知识进行强化培训,注重临床理论结合实际操作等方式,实现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继续教育。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提出在门诊实施多部门联动推进中医护理工作[25],除此之外,更应同时要求专科护理人员参与多学科联合会诊(MDT)[26],提高中医、民族医护理在急、危、重症方面的救治能力。
3.2.2 人才培养:要加大高端人才特别是民族医药护理人才的引进力度,强化人才储备,建设合理的专科护理人才梯队。引进中医、民族医护理专业研究生及博士生,充实专科人才队伍,提高科室的影响力。鼓励院内护理人员通过自学、自考、函授等形式取得高层次学历,改善学历结构,同时,以专科整体发展为前提,实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培养民族医专科护理人才。
遴选民族医医院各科室优势病种,制定各科室临床路径、优势病种的施护方案,强化民族医的应用和特色优势的发挥,要求每名专科护理人员都必须掌握本科室优势病种的护理流程,加强民族医护理病历书写的内涵;积极开展民族医质控查房、培训、技能操作等工作,提高民族医护理技术的使用率。
民族医专科护理方案中许多特色护理方法,需开展随机对照试验以验证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应纳入常用的客观指标或者量表,建立科学、严谨、有针对性的考量标准,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制定民族医特色外治技术和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方案,形成标准化的使用规范,就笔者所在医院而言,应加强如: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壮医神龙灸法、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烫熨疗法、壮医药物敷贴疗法、壮医火攻疗法、壮医滚蛋疗法、壮医刮痧疗法、壮医佩药疗法等技法的操作流程,通过理论培训、实操考试、技能竞赛、下乡指导或学术会议等方式,为民族医医院各科或医联体联盟单位培养至少2~3 名护理人员熟练掌握专科特色护理技术的规范操作,在全院乃至全国区域形式技术辐射。
重视民族医专科文化建设,如病房走廊悬挂壮草药、壮锦,给患者免费提供养生茶,按节气更新养生宣传板报,定性定量地进行健康饮食指导,或宣传栏介绍中医、民族医文化和技法等,充分体现中医、民族医文化特色。护理人员每日清晨在科室大厅带领病友练习民族医三气养生操[27]等,同时加强护理人员服务礼仪培训,提升沟通技巧,改善医护患的医患关系,创建医护患微信群,定期在健康群里传授健康知识,进一步强化“大慈侧隐、皆如至亲”服务理念,让病友感受到关怀、专业、特色的医疗护理服务,营造良好氛围,促进专科的医疗护理工作。
现阶段,我国中医专科护理建设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中医专科护理必将成为未来护理发展的趋势,民族医一定要抓住专科护理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自己优势与特色,打造独具中医、民族医专科护理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使患者受益,社会受益。
开放评审
专栏主编点评:本文为综述,较为详细的阐述了中医专科护理的发展现状及不足之处,提出了民族医医院发展民族专科化护理的构想,为壮医乃至其他民族医学专科护理建设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