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特特
我去参加一场活动。一位嘉宾上场,主持人如此介绍他:“G先生,明星网约车司机。”
他穿着黑色西装,头发花白,身形瘦削。他款款走向演讲台,冲大伙儿微微鞠躬,然后说:“我做网约车司机好几年了。同样跑车,我接到的投诉几乎为零;在同时段跑同样的路线,我的收入有时是同行的两倍之多。”
接下来,G先生用10分钟,讲述了他的成功秘诀。
先说停车。
“要知道,现在的大城市,不是想停车就能停车的。”G先生微笑着说,“遇到不能停车的地方,一旦出现违章,扣分、罚款,再正常不过了。于是,很多网约车司机靠近目的地,发现目的地不能停车时,就会停在一个他们认为方便的地方,再打电话给乘客,让乘客自己走过来,或提前告诉乘客:‘你就在路边等,看到我的车牌号,马上走近,打开车门,上车就走!”
“这两种方式,对司机来说是方便了,对乘客来说都不太方便。”G先生点出症结,在座的人默默点头,包括我。
G先生是怎么做的呢?他尽量把车停到目的地。如果目的地没法停车,他就在附近停好车,自己走下车,打电话问乘客:“您在哪里?我去接您。”主动去找乘客,而不是坐等乘客找来,所以G先生的好评率就没低过。
再说服务。
G先生要求自己保持微笑,保证让客人舒心。遇到没素质的乘客,自己也要有素质。他还特别注意和乘客说话的艺术。通常乘客上车.G先生一定会说这五句话一
“请问您是手机尾号××××的乘客吗?”——避免误接。
“请问我是跟导航走呢,还是您指挥我走呢?”——避免乘客认为他绕路。
“请问您着急吗?如果着急的话,我给您开快点儿,且保证安全,不超速。”——让乘客放心,并满足他们的具体要求。
“我在车上准备了矿泉水,就在座位两边,请慢用。”一般来说,只有专车才提供矿泉水,可是开经济型网约车的G先生要求自己也提供这样的服务。
到了终点,G先生还会对乘客说:“您看您对我的服务还满意吗?如果满意的话请您给我一个好评。”
如果只是服务上讲究,G先生不会领跑同行。接下来,G先生“放大招”了:他有本能的数据分析意识,他根据搜集来的数据和自己跑车的经验,总结出一套接单技巧,还绘制了接单地图。
原来,G先生每天工作结束都会总结一下:今天去了哪些地方,哪里需要用车的人多。比如,热闹的商业区、各个大学,全天各时段的单子相对都较多;一些大型广场的周边或相对比较偏僻的地段,难打车,出租车也少,在合适的时段出现,基本上不会走空。
他接着骄傲地解释,现在网约车平台派单,靠的是大数据精准对接。
网约车平台上有一个动态的热力图,会不断刷新显示几分钟之前的乘客分布,大部分司机会根据这个热力图来选择接单范围。而G先生和别的司机不同,他认为,大家都用一样的数据,都去一样的地方接单,会堵车,会造成“车多人少”。于是,他就自己研究、绘制动态地图。他在自家墙上挂了许多幅地图,综合自己跑车的数据,汇集其他同行的数据,绘制了一套自制的“静态热力图”。
“最多的一天,我收集了200多輛车全天的数据,总结出什么地方会出什么样的单子,总结后还分享到车友群中。同行按照我画的图跑车,每天的流水能从三四百元提高到500多元!”哟!G先生还颇有分享精神呢!
果然,最后一个段落,G先生主要在谈分享——
“我想把这套经验和绘制的地图分享给更多人,于是,我在短视频平台上开通了我的名字加职业的直播,就叫‘G先生网约车俱乐部。”他的笑容加深了。
直播让G先生人气更高了,越来越多的同行把他当作偶像,越来越多的乘客知道G先生是个好司机。不仅他所在的网约车公司把他评为“年度十大好司机”,他的名声还“出了圈”——他参加过某卫视的春晚,做演讲嘉宾,还作为网约车司机代表,带着妻子上了央视的综艺节目。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在他所在的小城,常有打到他车的乘客认出他,提出合影。G先生成了不折不扣的“网红”。
“你看,从顾客角度出发,用好的服务攒好评;每天复盘今天发生了什么,总结出时间、地点的规律,让每个工作时段都有针对性的动作,还有时间休息;把笔记升级为地图,和同行分享,就能搜集更多的数据;当这些成了方法论,G先生又借助最新的媒体形式,为自己扩大宣传,树立了个人标签。”主持人拿着话筒,面向G先生,表达由衷的钦佩。
我也听得如痴如醉。行行出状元,行行有门道,而状元们的门道无非是精细化耕作、数据化管理、差异化服务,会琢磨,愿分享……越没有门槛的工作,越是考验谁更有实力,以及善走“捷径”。
(余承德荐自《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