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 笛 陈秀妍 李 薇 边 钊 闫 珺 杜家昕 李多多 王 博
1)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学报》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9号 100190 2)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图象图形学报》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9号 100190 3)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9号 100190 4)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Satellite Navigation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9号 100190
数字出版平台是交流与传播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是中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媒介,它可以实现时间、空间上的信息共享,拓宽期刊辐射范围[1-2]。受限于期刊出版平台功能不完善等因素,我国很多科技期刊借助国际数字出版平台提升国际显示度,但同时也有自主性不高、数据安全无法保障、费用高昂等问题[3]。我国亟需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并逐渐形成品牌,吸引国内外科技期刊入驻,助力科技自强[4]。
2019年,中国科协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建设中国品牌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增强科技竞争力和话语权。为贯彻落实一流期刊建设,“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 实施,并首次设立“国际化数字出版服务平台”项目[5],包括科技期刊数字化生产平台、运营平台、传播平台等。
近年我国很多学者对数字出版平台开展相关研究。张莉等[6-7]分享SciOpen数字出版平台系统架构和功能,并通过运营实践,从规模、经费、信誉、语种等方面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黄延红等[8]介绍SciEngine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组成,并从国际化服务角度,对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转型和知识服务提出建议和思考。吴国云等[9]针对我国数字出版平台分散、各自为战的状态,建议从政府统一规划、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期刊根据自身发展提需求的角度,指出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的方向、功能定位。王晓琰等[10]介绍科云生产管理平台的组成和特色功能,提出搭建数字出版生产平台有利于期刊集群化,实现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姚伟欣等[11]对科技期刊出版平台进行调研,从语义增强、开放应用程序接口、移动接入和应用程序、社交媒体、关联数据、数据管理、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可视化技术等方面介绍数字出版平台的技术发展趋势。曾燕等[12]分析巴西SciELO平台国际化发展策略,反思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存在的问题。张梅等[13]从数字出版平台建设一体化角度,对模式选择、内容规划、运行保障系统建设进行研究。以上研究大多对数字出版平台的组成和功能进行介绍,并就实践探索提出思考和建议。但是鲜有研究将我国典型数字运营、生产、传播平台的部分系统功能进行组合,构建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并从用户实践角度对其进行测评分析。
全流程数字化出版平台对于推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至关重要[14],而我国大部分科技期刊以小散弱的编辑部为中心[15],各自采用不同的数字出版平台,实现真正意义的全流程出版任重道远。本文结合各数字出版平台优势,选取在卓越计划支持下自主建立的科技期刊数字化生产、出版、运营平台的部分系统模块,构成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选取50篇论文,邀请不同角色的用户如编辑、作者、审稿专家、读者,从功能体验、服务质量、用户体验、数据管理以及安全性等维度进行测评,并借鉴与国际顶尖出版商合作生产、传播、运营期刊的经验,提出对现有数字出版平台的优化建议,为推进我国建设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献策。
为保障科技创新成果的传播和使用,维护国家科技文献数据版权,选定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出版平台进行用户测评。经过2019年卓越计划“国际化数字出版服务平台”项目的遴选和评审,知网运营平台、方正生产平台、清华传播平台获得重点资助,可见这3个数字出版平台的重要性和典型性。考虑全流程数字出版的系统性以及2022年卓越计划“数字出版平台实践”项目的实施情况和专家建议,采用腾云采编系统、基于XML数据的学术文献全流程生产服务系统、SciOpen全媒体发布系统,构成科技期刊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见图1。
图1 构建的科技期刊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
腾云采编系统是知网研发的智能化在线投稿和审稿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投稿采编流程的自动化、网络化,为稿件信息、审稿信息、编辑工作配备相应的自动管理和查询功能,特别配置对稿件的学术不端检测功能和审稿专家遴选功能,为学术期刊稿件预审提供了高效实用的工具,辅助编辑部提升审稿效率和质量。
基于XML数据的学术文献全流程生产服务系统由方正自主研发,该系统以细粒度的XML格式来存储、组织稿件内容和过程数据,将稿件内容的修改体现在XML数据的变更和结构维护中,并贯穿于稿件的全生命周期。为打造国际领先的科技期刊数字生产平台,该系统对科技期刊数字生产流程进行升级改造,打造了生产即发布的高效生产模式,实现了多种数据格式、多渠道发布以及稿件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控,并采用AI技术辅助稿件智能审校。
SciOpen全媒体发布系统由清华大学出版社自主研发,充分考虑互联网传播特性,采用先进的数据库开发技术,实现录用即出版(Just Accepted),加快学术成果传播[5]。该系统可对期刊主页的栏目内容和背景进行个性化定制,兼容多种XML数据格式并提供统一应用程序接口服务,可快速发表稿件,为作者和期刊抢占出版先机。
为保证测试的全面性和稳定性,以稿件篇幅、图表公式数量、文件大小等为依据,选取50篇不同类型的文章,邀请《遥感学报》优秀作者和审稿专家通过腾云采编系统进行投稿、审稿;录用后的稿件进入基于XML数据的学术文献全流程生产服务系统进行加工;加工后的稿件上传到SciOpen全媒体发布系统进行在线出版。具体测试内容如图2所示。(1)腾云采编系统:在线投稿、稿件采编、在线审稿;(2)基于XML数据的学术文献全流程生产服务系统:单篇稿件生产、整期组刊、智能审校、资源存储与管理;(3)SciOpen全媒体发布系统:期刊首页内容维护、期刊特定需求设置、稿件管理与发布、文章推广和知识服务。
图2 测试内容
为推动我国数字出版平台提升和推广,采用文献调研、测试实践、问卷调查等方法,从不同维度得到数字出版平台测评结果,提出对我国数字出版平台的改进建议。在测试的文章选择方面,选取50篇图、表、公式数量较多的文章进行测试。在数字出版平台的使用角色方面,邀请编辑、作者、读者、专家进行测试和调研。在借鉴国际成熟数字出版平台方面,考虑卓越计划高起点新刊JournalofRemoteSensing、SatelliteNavigation。上述两刊分别与国际知名出版商Science和Springer合作,在创刊2~3年后快速被ESCI(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数据库收录,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国际国内专家广泛认可,所以通过调研JournalofRemoteSensing、SatelliteNavigation,学习国际数字出版平台优秀经验,以期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提供参考。
参考司静辉等[16]、甄伟锋[17]设计的指标,设计功能体验、服务质量、用户体验、数据管理和安全性5个维度的测评指标。在具体指标选取过程中,考虑了科学性、严谨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取性[18-19]。我国自主研发的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用户测评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数字出版平台用户测评指标
(1)功能体验:包括用户浏览、检索、下载、在线阅读、投稿、审稿等功能,特别关注这些功能是否操作简便、快速、稳定,以及是否提供了实用的搜索结果和良好的阅读体验等。
(2)服务质量:包括查重、版权转让、优先出版、稿件校对、文章宣传、数据可视化、及时回复用户,以及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等。
(3)用户体验:包括平台功能、界面设计、引导框、用户参与度、登录方式、社交功能、便捷工具,以及能否与读者建立紧密关系、通过社交方式传播文章等。
(4)数据管理:包括数字资源建设、数据存储和管理等,以及能否智能分类、检索期刊资源并提供DOI、能否安全地存储数据信息。
(5)安全性:包括系统的安全性评估、数据保护,以及能否对用户数据、系统数据进行保护并制定完善的安全措施,还考虑用户对平台安全措施的理解和信任程度。
通过作者投稿、审稿专家审稿以及编辑对稿件的处理,对腾云采编系统的性能进行测试,主要从上传/下载附件速度、投审稿引导框是否清晰、是否智能识别投稿、状态变化提醒是否及时、是否提供便捷服务如学术不端检测等方面进行测试并收集用户反馈。
通过测试和调研发现:(1)上传稿件时,对稿件大小有限制。由于《遥感学报》文章中的图比较多,特别是影像图内存较大,测试的文章中有35%的文章内存超过5000 KB,上传出错。(2)采用导航式引导框引导作者和专家投稿审稿,引导框清晰明了,操作简单。(3)上传稿件时,系统能自动识别投稿,智能提取文章题目、作者、摘要等信息。(4)从投稿到录用期间,稿件每个状态变化均有邮件提醒。(5)嵌入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和格式精灵排版模板,辅助编辑发现学术不端,方便作者投稿时一键生成相应期刊的投稿格式。但是在参考文献审校时,单篇文章上传后,系统出现“未显示任何文件”提示,稳定性还有待提高。(6)嵌入知网学者库和专家库,编辑可输入文章的关键词,系统自动推荐审稿专家。
将通过同行评议的稿件上传到基于XML数据的学术文献全流程生产服务系统,用于编辑加工生产。通过编辑对基于XML数据的学术文献全流程生产服务系统以及智能辅助审校工具的使用,重点从是否智能排版、排版速度、优先出版及DOI、整期组刊、智能审校等方面进行测试。
通过测试和调研发现:(1)采用XML细粒度碎片化处理技术对稿件进行规范化、结构化处理,需1~2分钟生成符合出版规范的文件,且一次排版,可同步生成PDF、HTML等数据格式文件,满足传统印刷、网刊发布、移动阅读等的需求。但是当图表较多或出现图跨页情况时,需要人工干预排版。(2)录用后,用户使用优先出版功能,文章1~2天即可在期刊官网优先出版,同时具有DOI,但是存在同一篇文章正式发表后和优先出版时的DOI重复注册、DOI解析不成功等问题。(3)可实现整期组刊或者自由组成虚拟专刊,并且自动生成中英文目次,完成页码串接,但是会出现引用格式、目次自动提取出错的问题。(4)可智能识别不规范内容,审核内容正确性、结构完整性,提升校对质量和审稿效率。(5)专门的技术人员对接稿件生产,遇到问题即时响应。
编辑将加工后的稿件上传到SciOpen全媒体发布系统,进行内容发布和传播。发布前,需要对期刊首页内容进行维护、设置一些特定需求。主要从文章浏览/检索/下载速度、界面是否美观大方、是否有社交功能、录用后能否实现即时出版、数据是否可视化等方面进行测试。
通过测试和调研发现:(1)浏览、检索、下载文章速度较快,支持Google、360、微软等浏览器,系统兼容性较好。(2)门户网站支持模板选择与用户定制,但是界面美观性不足。(3)创新Just Accepted出版模式,文章录用后即可上线发表。但是在生产环节Just Accepted模块衔接不稳定,在文章管理和发布环节出错频率较高,系统稳定性有待加强。(4)操作过程中需要运营人员、生产编辑、出版编辑多种角色的配合协作,不易实现撤销、修改等操作。(5)添加了强大的增强出版功能,可以关联出版视频、图片、数据集、代码等,同时在门户网站展示增强出版视频。
Editorial Manager是国际通用的采编系统之一,1990年就已经推出使用[20],至今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和稳定性。Editorial Manager不断更新迭代,用户对其性能也有一定的适应性。用户上传Word格式文件后,Editorial Manager自动生成PDF格式文件,因此审稿专家下载稿件审稿时,不会出现无法打开或乱码问题。在投审稿过程中,上传的原始数据、代码存储于专用的云存储平台,如Pair Principles平台,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Editorial Manager流程比较完善、严谨、规范,包括版权转让、学术不端检测、作者签字、利益冲突声明等。而我国自主研发的采编系统起步相对较晚[21],在功能体验、服务质量等方面还需不断完善,亟需提升兼容性和稳定性、数据安全性、流程完善度。对标国际通用采编平台如Editorial Manager,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数字出版平台可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自主权、话语权和影响力。
国外出版界有比较成熟的产业链。稿件录用后,即有专业的生产团队对接,进行编辑、润色、出版,约3~5个工作日即可在线发表。相比传统纸刊出版,这大大缩短了发表时间,提升了文章的传播效率。而我国自主研发的XML生产系统推出时间较短,产业链还不够成熟,特别是编辑对生产系统的操作不熟悉,稿件生产加工耗时耗力。建议我国科技期刊提高产业成熟度,由专门的生产团队对接稿件加工并及时解决问题,减轻编辑的工作量。
网刊是科技期刊展示的重要窗口,也是交流和传播科研成果的平台之一。相比国际数字出版平台,我国科技期刊网站还有很大进步空间。国际数字出版传播平台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对接:编辑可把需求反馈给技术人员,读者在访问网站遇到问题时,也可以联系技术人员马上解决。文章上线后,平台跟踪浏览、下载、引用等数据,开展可视化数据分析。随着研发技术的不断更新,技术人员会在现有网刊基础上不断优化,增加服务模块。建议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不断吸纳先进的研发技术,在加快科研成果传播的同时,兼顾用户的使用体验,进一步提升界面美观性、文章上线速度等。
经过测评及与技术人员沟通,发现各平台主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科技期刊,如SciOpen全媒体发布系统目前只针对英文科技期刊。中英文科技期刊的运行模式不同,所以各平台在设计研发初期的思路和框架不同,导致本研究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打通全流程的测试实验。建议数字出版平台重新梳理各自系统模块,发挥技术优势,构建职责清晰、任务明确、环环紧扣的系统性数字出版平台。基于测评结果,在各自优化系统平台的同时,能够克服技术困难,打通数据接口,构建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助力我国科技期刊走向世界一流。
本文选取受卓越计划支持的方正生产平台、清华传播平台、知网运营平台的部分系统模块,即腾云采编系统、基于XML数据的学术文献全流程生产服务系统、SciOpen全媒体发布系统,构成科技期刊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作为测试对象,对每个系统进行独立使用和测试。为更好地提升我国数字出版平台性能,邀请作者、审稿专家、编辑、读者,从功能体验、服务质量、用户体验、数据管理、安全性等维度进行测评,并调研国际知名出版商的生产、传播、运营模式,以期借鉴优秀的建设经验。通过测试实践和调研发现,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相比国际较成熟的数字出版平台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要不断优化系统性能,打造品牌知名度;要提高产业成熟度,减轻编辑工作量;要提升传播效率,改善用户体验;要充分利用各数字出版平台的优势,打通数据接口,真正实现全流程数字出版等。本文只选取我国具有代表性的3个数字出版平台的部分系统进行测评,并只调研与Science、Springer合作的期刊,测试的全面性不足。接下来,可继续调研其他大型国际出版商,学习先进的数字出版平台建设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