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荣 张 昕
1)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86号 100081 2)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9号 100083
区域经济发达程度、科研人员构成、科技发展水平、基金项目支持等情况都影响着该区域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期刊发展水平。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模式的变化,科技期刊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区域间发展差异也不断扩大。据统计,我国各省份出版科技期刊数量分布呈现不均衡状态,出版科技期刊200种以上的省份共计5个,出版100种以上的共计16个,出版50种以上的共计26个[1]。科技期刊的数量、质量、影响、学科布局与区域教育、文化、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区域科技期刊只有促进国内国际与区域间互动融通,提高区域科学研究水平、技术创新能力、科学普及程度、协同发展能力,打造区域科技期刊智库报告、论坛活动、交流机制,才能高质量地服务推动区域科技、经济、教育、人才建设,提升区域科技期刊发展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彰显区域特色。
区域科技期刊与区域经济、科技创新和相关产业的关系,一直是业界持续关注的主题。汤淏[2]提出,江苏省生物医药类期刊应结合产业发展形势、优化布局,并紧跟产业重大需求,关注原始创新,搭建产学研用平台,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曾建林[3]对各省份一流科技期刊建设进行了研究,认为应加强政策统筹,强化内部协同,营造良好的区域科技期刊发展生态环境,引导区域科技期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周海鹰等[4]以浙江省科技期刊为例,研究了区域科技期刊与地方科技创新的耦合机制。张文渲等[5]对学术期刊与区域协同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学术期刊创新服务区域发展的新路径。从已有研究来看,国内目前从我国重大区域战略维度对科技期刊的全面剖析还不够,因此,本文将对应我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梳理区域科技期刊服务现状,提出发展建议。
本研究于2022年上半年开展,数据资料源于2022年上半年能获得的如下文献:2021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卷)》;中国知网2021年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中的科技期刊数据;2021年科睿唯安公布的JCR中的分区数据;相关期刊的网站主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指出,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为引领,以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为基础,促进区域间相互融通补充。本研究参考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分区,分别划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六大区域为研究对象(不包括中国港澳台地区的科技期刊)。由于绝大部分中央级期刊的出版地在北京,因此没有将出版地在北京的科技期刊纳入本研究。据此统计,共有2909种中文科技期刊、626种英文科技期刊纳入研究对象。六大战略区域划分如下: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广西,中部地区包括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山西,津冀地区包括天津、河北,长三角地区包括江苏、上海、浙江,粤港澳地区为广东。期刊的学科领域采用CN字母标识的期刊类别。
此外,本文收集了近几年国内有关省区市期刊资助方案的情况,分析资助特点,积累区域科技期刊政策素材;归纳了体现服务区域科技特色的科技期刊案例,对其共性特点进行总结。
经过统计,各区域的科技期刊总体分布见表1和图1。西部、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科技期刊总数分别占前三位;中文科技核心期刊总数占比最高的是津冀和粤港澳地区;英文科技期刊占比最高的则是长三角地区,至少是其他地区的1.97倍。从学科来看,各个地区基本上都是工业技术类期刊占比最高,其次是医药卫生类,第三名则有的是自然科学总论类期刊,有的是农业类期刊。
图1 各区域科技期刊学科分布百分比柱状图
表1 区域科技期刊总体分布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各区域科技期刊呈现6个特点:
第一,东北地区英文科技期刊占比较低,工业技术学科类期刊占比最高,被核心数据库收录情况良好。农业科学期刊数量较多,为74种,与东北农业优势产业一致。
第二,西部地区中文科技期刊占比较高,为95.0%,英文期刊进入SCI数据库的占比较高。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期刊数量最多;农业科学期刊数量较多,为103种,与西部农业优势产业相符;西部是我国航天航空制造业主要分布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西部地区航空航天类期刊的占比也最高,为1.14%。
第三,中部地区英文科技期刊数量不多;中文期刊在核心数据库中收录占比不高。水利工程、化学工业和冶金工业期刊数量排名靠前。
第四,津冀地区英文科技期刊极少,发展存在短板,特别是河北省暂无英文科技期刊,被核心数据库收录比例也不高。化学工业、机械仪表工业和建筑科学类期刊数量较多。
第五,粤港澳地区的英文科技期刊占比较低,中、英文期刊进入核心数据库的占比均不高。广东中医药产业全国第一,其医药卫生期刊数量为62种,占比也最高,是医药卫生学科期刊占比唯一超过工业技术学科的区域。
第六,长三角地区科技期刊数量差别比较大,上海市进入核心数据库的期刊数量较多,比例较高。工业技术、医药卫生期刊数量排名靠前;长三角全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因此其交通运输期刊占比最高。
为深入落实《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水平科技期刊学术风貌,调动区域科技资源优势,培养科技人才,使科技期刊成为科研成果展示、交流和传播的平台,推动区域科技高质量发展,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前上海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湖南省、广东省、湖北省、陕西省和安徽省等9个省区市出台了扶持科技期刊的政策,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发布扶持科技期刊政策和项目的省区市情况
由表2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起始年份看,上海市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代表,早在2013年就开始了高校高水平科技期刊支持计划项目,2019年配套“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滚动实施“高水平学术期刊支持计划项目”,各项工作均走在全国前列。
第二,资金额度方面,以公布的每年资助金额为例,广东省2021年资助的金额达到2900万元,湖南省每年资助的金额达1100万元,资助力度均较大。
第三,资助周期方面,四川省的“天府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围绕当地政策支持学科,长期性扶持省内代表期刊发展,以期从长远的角度助推科技期刊跻身国内、国际前列,同时围绕四川省战略产业优先建设领域,遴选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科技期刊进行重点支持,与卓越期刊形成竞争态势,建立发展梯队。
第四,数量范围方面,广东省、重庆市、湖北省、陕西省充分考虑区域情况,扩大资助范围,力争在项目范围内纳入更多具有特色的典型案例,实现共同发展目标,同时激励后备力量,促进共同发展。
区域科技期刊在展示最新学术成果、服务科技创新的同时,依托地方特色,借助学科优势,不断地提升区域创新驱动能力,汇聚学术资源和学术力量,形成学科集聚效应,成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持平台。
第一,聚焦服务区域特色研究领域,凸显本地服务价值。例如, 海南医科大学依托自身特色学科创办的《亚太热带医药杂志》,是中国第一种英文版热带医药期刊[6]。这些区域特色研究领域,既是期刊创立的根基,也是区域科研单位汇聚期刊支撑力量的“吸金石”。例如,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结合国家区域性战略目标和热点研究领域,充分发挥干旱和半干旱区的地域特色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缘优势,相继创办了英文科技期刊《干旱区科学(英文))》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英文) 》,对促进新疆地区特殊地貌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再如,甘肃省具有干旱荒漠区多、自然资源丰富等特点,因此当地科研机构成为我国涉及旱区、林业类期刊的重镇,中国草学会和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共同主办的《草业科学》在草业科学的创新思维和产业化发展中积极推动科学家的学术交流,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7],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冰川冻土》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号召,优先发表和报道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西部大开发与冰冻圈等相关研究成果[8],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寒旱区科学(英文版)》则从全球视野关注极端环境区域寒区和旱区的国际先进研究成果,为改善和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开发极端环境资源提供知识交流平台[9]。
第二,密切联系当地民生科技,服务区域科技创新。相较于中央期刊,区域科技期刊能够接地气,与当地科技工作者密切互动。例如,江苏省《科学养鱼》一直坚持面向生产、面向基层的养殖户,致力于服务国家重大政策和产业,从2018年开始重点策划组织与稻渔综合种养相关的专题,对其新品种、新模式和新技术进行科学总结,同时对稻渔综合化种养产业发展道路和政策提出建议[10]。在中部地区,《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在引领相关产业科技发展的同时,助力科研成果的传播和转化,两刊长期支持并跟踪重大科研项目成果,历年来刊载的相关论文数量分别达到380篇和204篇,并助力“高比能锂硫电池技术”获得成果转让费1.4亿元[11]。
第三,发挥优势科研领域作用,搭建高端交流平台。区域科技期刊能够立足区域辐射全国甚至全球,提高区域科研机构的显示度。例如,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光:科学与应用》为纽带和平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光学学会、美国光学学会、IEEE光子学会、欧洲激光协会等国内外知名机构联合举办系列学术会议,共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30个国家的1000余名院士、专家参与,搭建了传播科学、共享科学、服务产业的桥梁[12]。在西部地区,重庆理工大学期刊社致力于孵化品牌活动,努力打造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截至2022年5月,已举办学术活动140余次,培育了“亚洲人工智能技术大会”“流体动力与机电控制工程国际学术会议”两大品牌会议,通过主办期刊、学术活动、专家委员会、产业创新联盟、成果转化中心、行业培训、理事会等方式,搭建了“重庆巴南人工智能专家委员会”“嘉兴光机电液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18个学、研、政、产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融入学科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服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产业振兴[13-14]。
虽然目前学科分布与区域特色行业之间存在关联,但一些典型区域的特色行业在科技期刊学科分布上体现并不明显。例如:西部地区的能源电力行业是我国能源电力体系的重要一环,但在工业技术学科内能源电力期刊的数量并不突出,现存期刊在重要数据库的收录情况也不明显;津冀地区作为环京地区,同样没有体现出学科分布与当地区域特色行业的关联;环境科学作为近年来全国关注的重点学科和领域,除了在长三角地区外,其他区域内该学科的期刊数量并不凸显。英文科技期刊对支撑区域国际化科创建设有很大的支撑作用,从区域数量分布上看,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津冀地区、粤港澳地区的英文期刊数量较少,河北省的英文核心科技期刊还是空白。
调研2021年我国各省份科技研发经费和研究竞争力指数[15],再对比各省份科技期刊数量分布(按照各省份排名前10进行统计,因此补充了北京市的科技期刊数据)。从表3可以看出,科技期刊数量占比排名前3的地区(除北京市外)为长三角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占比分别为12.27%、7.47%和6.85%,总和略低于北京市。粤港澳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科研投入、基础研究竞争力和科研成果产出均排名靠前,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这两个地区的科技期刊数量也排名较靠前,说明区域科技期刊的发展与区域科研经费实力有很密切的关系。
表3 研发经费、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和科技期刊数量占比排名前10的省区市情况
对2020年各省份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16]、2021年各省份科技期刊业务总支出与总收入[17]和2019—2021年各省份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期刊占比的调研发现(按照各省份排名前10进行统计,因此补充了北京市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期刊数据),粤港澳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较强,尤其是广东省的区域创新能力超过了北京市和其他地区,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资助期刊数量并未呈现正相关关系。从期刊的产业规模看,期刊总支出与总收入基本一致,其排名顺序与表3各省份科技期刊数量占比的排序基本相同,北京市的期刊产业规模是排在第二位上海市的6倍左右,各大区域基本上都是零星地区比较突出,例如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市和江苏省、中部地区的湖北省、西部地区的四川省和陕西省。长三角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资助期刊数量占比分别为17.36%、5.59%和3.53%,总和远远落后于北京市,仅为北京市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期刊数量的2/5左右;粤港澳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科技期刊发展水平与其创新能力并不匹配。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期刊业务总支出与总收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资助期刊数量占比排名前10的省区市情况
针对不同区域间创新发展水平的差异,为了满足不同发展需求,需要制定区域总体规划、制度支持和资源调配,实现不同层次科技期刊的创新发展。
第一层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高水平科技期刊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区域科技期刊提高学术水平,有效利用新兴的出版理念,如融合出版、开放获取出版、优先出版、集群化出版、数据出版、互动出版、可视化出版等,实现区域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彰显期刊品牌等。
第二层级,推动特色化发展。研判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特色、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出版政策体制、教育科研环境、创新平台建设等,找到为该区域科技期刊提供更多优质稿源和学术支撑的优秀人才,找到区域期刊发展的痛点和关键点,形成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的举措,谋划特色发展策略。
第三层级,推动融合发展。科技期刊出版要与科学共同体同步发展,立足国际视野,强化“互联网+”和读者导向,推进科技期刊在办刊理念、内容生产、知识传播等方面的改革,特别是在内容、渠道、技术、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为科技期刊适应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提出策略和建议。
第一,探索区域科技期刊发展的扶持政策。探索项目支撑区域期刊改革创新的智库功能,协调地方科协系统、期刊管理部门以及科技期刊社团的整合能力,融入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政策体系,加强区域科技期刊人才培养,指导加强统筹布局,助力出台优化区域期刊发展的政策和资助项目,凝练区域期刊高质量发展共识。
第二,推动区域重点学科与科技期刊融合发展。探索期刊界与科研界、产业界的打通机制,充分利用区域一体化创新基础,立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群建设、特色产业集群等重点科技发展区域布局,密切联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地方创新引领型龙头企业、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主体需求,打造以区域科技期刊为核心的出版传播平台,主动服务融入区域重点创新驱动工作,实现刊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第三,引领区域特色品牌科技期刊发展。探索全国战略和区域战略协同发展机制,围绕区域发展战略精选具有区域特色的优秀科技期刊,剖析期刊助力区域战略的深层次动力和未来潜能,挖掘协同发展优秀案例,搭建精品案例库、专家库、人才共同体和交流平台,打造区域期刊品牌。
第一,组织区域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智库活动。调动区域科技期刊发展的管理部门专家、顶尖学者、行业专家等人才资源,以及龙头科研企业和地方顶尖科研机构等,汇聚智力资源。对不同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区域科技期刊发展痛点,形成深度研究报告,凝练专家共识,提出政策建议和发展规划,搭建区域科技期刊产业链,为地方期刊改革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库支撑。定期召开深度研讨会,组织多方相关力量参与研讨互动,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区域科技发展的相关问题。
第二,组织区域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品牌活动。精心筹划设计不同区域的科技期刊论坛活动,打造集重磅发布、高端报告、实地考察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品牌,涵盖区域科技期刊发展的深度研判、科研机构与企业创新需求解读、优秀区域科技期刊经验分享等,探讨应对当前区域科技发展新形势,加强地方科技期刊的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地方科技期刊的更全面、深入发展。
第三,组织区域优秀科技期刊遴选示范活动。围绕区域发展战略需要,广泛动员基层科技期刊,精选具有区域特色的典型垂直行业领域,精准遴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行业指导和科学普及等各类优秀科技期刊,汇聚科技期刊界、科研界、产业界等专家资源,打造示范期刊库、专家库,与地方期刊管理部门等联合组织地方科技期刊优秀案例入库示范遴选、发布和推广活动。试点“一刊一策”活动,将地方重点扶持期刊与全国性对标期刊结对子,提高地方期刊发展效能,探索全国区域互动发展机制。
第四,组织区域科技期刊顶尖人才共引活动。采取“一地一策”,围绕区域特色科研领域,用好区域科技资源,重点报道区域重大科研领域方向,全面梳理基于期刊主编、编委、审稿人、作者等角色的科研人才信息,提高科技期刊服务科研的信息和咨询服务支撑能力,促进论文发表与科技创新活动联动。打造区域人才展示舞台,构建区域人才工作联动的新范式,挖掘一批专业过硬、熟悉地方、理论能力强的区域期刊相关人才,打造区域特色人才库,鼓励跨界跨区域拓展期刊服务创新的能力。
区域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需要搭建区域之间更紧密的桥梁,加强合作与交流,促进科技期刊之间的合作,实现知识共享、资源优化、品牌联动,为地方经济和科技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实现互利互惠、协同发展。本研究立足我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从数量、学科、项目等维度揭示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区域分布特点,提出了应该加强顶层设计、精准锚定区域创新需求、大力打造品牌智库活动的建议。本文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我国多个区域的科技期刊近年来呈现活跃的发展态势,后续需要加强跟踪;应围绕具体的区域深入挖掘规律,找出发展特色,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致谢感谢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副主任楼伟给予的指导;感谢江苏省期刊协会副会长、中国药科大学期刊中心《药学进展》执行副主编、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转化中心理事长郑晓南,上海大学期刊社副社长、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副理事长刘志强提供的建议;感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电力系统碳中和研究中心标准研究室专责张光、《煤炭科学技术》编辑部副主任常琛、《电气工程学报》编辑部副主任田旭协助提供部分数据和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