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欢 黄赣英 凡欣欣 杨慧杰 方金燕
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1],有利于优质的数字资源创新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积极发展混合式教学方法[2],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3],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教学效果[5]。本次研究旨在国际护理学专业留学生的分诊技术课程中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探讨该教学模式对其提升自我效能、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3年2 月至2023年5 月浙江中医药大学2020 级国际护理学专业留学生13名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 名、女性10 名;平均年龄(22.46±1.33)岁,分别来自尼日利亚、刚果、坦桑尼亚等国家。
1.2 方法 在第2学期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中有关分诊技术相关的内容开展3课时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1.2.1 混合式教学方案 根据《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目标和国际护理学专业留学生的学情,确定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的分诊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教学内容包括:分诊技术、院内分诊流程、胸痛案例分析、灾难现场检伤分类4部分。
1.2.2 分诊技术课程思政案例库 案例库以检伤分类为主,设置符合国际护理学专业留学生的思政目标,根据目标和案例内容融入思政元素,运用情境模拟、桌面推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检伤分类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体现急危重症患者优先救治、有限的资源下最大限度抢救伤员救治理念以及作为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和价值感。
1.3 教学方法 混合式教学方法是由线上理论和线下实践练习两部分组成。①线上理论部分:课程开始前,将理论部分内容发布到掌医课堂,并建立掌医课堂学习圈,学生能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且可反复观看,加深对理论的理解[6],同时通过课后的测验题,检验理论学习成果。②线下实践:包括情境模拟、案例分析和桌面推演3 种教学方式,均以小组形式完成,学生自由组队,每组3~6 名。情境模拟时运用临床真实案例,让学生选择扮演患者、家属等不同角色,展示急诊分诊中的急危重症优先救治原则、体会快速有效预检分诊的重要性。案例分析时组员通过相互讨论、分析,加深对院内预检分诊标准和流程的理解,培养“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提升批判性思维。桌面推演则是学员根据检伤分类流程,团队协作利用案例卡片、情境布局图等教学资源进行推演,在推演过程中,学生思考和讨论检伤分类的目的,培养“生命第一”“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1.4 教学考核方式 教学后的考核方式包括线上理论自学后的测试、线下课程的参与率,以及分诊课程结束后的理论成绩,其中线上理论测试25%,线下课程参与50%,课程结束理论考核占成绩25%,总成绩为100 分。
1.5 评价指标 比较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前后国际护理学专业留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评价课程满意度。①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包括10 个项目,采用Likert 4 级评分法,从完全不正确、有点正确、多数正确及完全正确,依次为1~4 分,满分40 分,分数越高患者自我效能感越强[7]。②批判性思维倾向量表:采用彭美慈等[8]研制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该量表包含分析能力、寻找真相、开放思想、自信心、系统化能力、求知欲和认知成熟度7 个维度,每个维度有10 个条目,其中40 个负性条目、30 个正性条目,采用Likert 6 级计分,从非常赞同到非常不赞同分别计1~6 分,反向陈述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明批判性思维能力越强。③课程满意度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分诊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效果问卷,在课程结束后对留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共有6 个条目,主要是对教学的设计、教学满意程度。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前后的一般自我效能和评判性思维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实施前后的一般自我效能和评判性思维评分比较/分
由表1 可见,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后留学生一般自我效能和评判性思维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5.76、-2.46,P均<0.05)。
2.2 课程满意度调查结果 本次研究发放调查问卷13 分,回收有效问卷13 分,有效回收率100%。结果显示:13名(100%)留学生均对混合式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满意,认为情境模拟、案例分析、桌面推演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12 名(92.31%)留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1名(84.62%)留学生认为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10名(79.92%)留学生认为混合式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认为课程思政的融入有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传统教学方式(线下)和网络教学(线上)两者的优势整合,是实现多种学习方式、方法和内容,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的一种模式[3]。目前在护理教育、临床护理等多个领域应用[4,9]。本次研究将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在国际护理学专业留学生的分诊课程中,将线上理论与线下多种实践方法相结合,结果显示,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后国际护理专业留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明显提高(P<0.05),且大部分留学生满意该教学模式,认为其有利于提高其专业知识、学习兴趣。
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由安排线上学习时间,完成课后测试,提高学习的自主性,提升了自我效能,同时线下实践时教师集中讲解自学内容的重难点和疑问点,有助于留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论和掌握。线下实践练习以案例为素材,融入思政元素,运用情境模拟、案例分析、桌面推演等形式开展,吸引留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留学生因文化差异、教学水平等不同引起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低等问题[10]。模拟案例中融入“时间就是生命”“危重患者优先救治”等思政元素,让留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情境模拟时通过扮演患者及家属等,增加真实体验[11],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操作中,提高专业知识的储备和操作能力[12],提升敢于实施分诊技术的信心,展示快速有效预检分诊的重要性,引发留学生对护理职业价值的认同。桌面推演时运用情境布局图、案例卡片信息进行灾难现场分拣流程的推演,培养留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了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线下实践练习时教师通过引导性提问“如果胸痛的患者未及时进行救治,会有什么后果”,引导留学生思考胸痛患者及时正确分诊,优先救治的重要性,提升留学生对急诊救治患者时间就是生命、危重症患者优先救治的职业精神。
综上所述,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留学生学习兴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有利于留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升对护理专业的职业认同,提高教学的满意度,提升综合素质。但在本次研究中对课程思政相关的评价,以留学生主观评价为主,缺乏量性的评价,这是今后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