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宁/中国美术学院
江南不单是一种地域范畴,也是一种文化载体,更是一种精神理想的寄居,是一种生活的诗意化。而依托于江南的江南意象风景油画介于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浸润出丰厚的人文神韵,其中的色彩风格和色彩语言将画作中的典雅与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值得细细探究。
江南山水油画对西方绘画中的科学色彩理论进行了借鉴,将色彩分为内在色彩、光源色彩和空间色彩三大类。内在色彩指的是当物体被光线照射时所展现出的色彩,这些色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呈现出浓郁而含蓄的美感。江南画家通过调配冷、暖、相配的色彩,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绘画效果。光源色彩是最丰富多彩的色彩之一,在山水画中经常用于表现时间、情感和距离。空间色指的是被观察者所处位置和远近造成的色彩及其之间的联系。
1.2.1 端丽温雅的色彩
色彩是人们感知和装点世界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大自然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西方绘画中,色彩系统常常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包括固有色、互补色和环境色等概念,这些在写实绘画中经常被强调。与西方绘画强调的色彩概念不同,中国传统绘画更加注重“随类赋彩”的原则,即按物象特性赋予色彩。随着20世纪初期油画传入中国,国内的艺术家逐渐开始将西方色彩观念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理念相融合,而不仅仅是机械地模仿西方的色彩模式。[1]
潘鸿海在中国的江南地区生活了很长时间,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并通过外国的绘画方式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图1)。他擅长捕捉江南山水的情调和诗意,他的画笔清新雅致,变化微妙,温润透彻,作品流光溢彩,笔法细腻而优美,散发着江南文人的温婉气质。在优美典雅的色调中,他描绘的女性角色或单纯善良,或聪慧,展现了一个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是人们向往的宜居之地,充满着江南水乡的宁静和悠闲。
图1 潘鸿海江南水乡
1.2.2 江南风景中的光色交响
江南地区阳光充足,景色开阔,地势平缓,拥有独特的私家花园和乡村,让人心情愉悦。在江南的花园里,设计师们巧妙地运用灯光将不同的空间连接起来。对于画家来说,灯光可以轻松地穿梭在花草和山水之间,将画面中的各个元素衔接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空间氛围,提供更多真实和虚幻的效果,使整个画面的视觉效果大大增强。在江南山水画中,许多艺术家运用光线表达情感和意境。苏天赐和沈行工的作品中,光影和远近层次的把握都很出色。江南的优秀艺术家们还通过协调一致的色彩组合和丰富的层次感展现了江南特有的雅致风光。
1.2.3 丰富的肌理和笔触
墨水并非自然生成的,而是一种特殊的墨汁形式,艺术家创造出的纹理,无论是出于个人意愿还是主观意向,都构成了一幅画的审美特点。江南山水绘画的笔法常常与色彩相结合,时而柔和自然,时而沉重跃动,时而模糊又清晰,时而婉转动人,富有意境,以此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江南山水景色的多变之美。
“江南水乡是我的艺术语言。”多年来,潘鸿海一直选择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作为自己创作题材的母题,用从美国多年学习的油画技巧融入到江南水乡的题材之中。不同于西方油画的厚重肌理和饱满色彩,看潘鸿海的画时,你会感觉到强烈的中国水墨画风格在其中,能感受到江南的阴雨绵绵和清晨的雾气萦绕,这对于西方油画和中国江南意象油画的融合是具有开创性的。“中国有中国的审美,要画中国的油画,就必须要接受中国的审美。”虽然对艺术的审美要求不同,每个人的答案不一样,但美是共通的,这就逐渐形成了潘鸿海把油画变成中国百姓喜欢的艺术形式、画中国百姓爱看的油画的追求。早期在《工农兵画报》担任美术编辑时他所创造的技巧和视觉风格更多地是他自己的选择,这种抉择给他带来了对自己艺术归属的感觉。
但在沈行工的绘画中,题材逐渐淡出,故事逐渐消失,而他绘画自身所蕴含的独特的艺术韵味逐渐被释放出来,从他九十年代所作的《秋晴》和《春暖》两幅保留故事元素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在这些画作中,故事的叙述意味已被语言所具有的图像效果所取代。慢慢地,沈行工早期画作中由于题材和剧情的真实性而产生的“重”变成通过探索和表达“轻”,如光和色彩、肌理、视觉、油光等。这种“轻”和“重”之间的转换使他的画作得到了一种更加纯净的油彩。
2.2.1 江南的文化审美取向
“江南”的文化中,重视乐趣、闲适和富足,这与江南人的性格特点契合。因此,江浙沪一带的人强调生活中的趣味和意趣,喜于聆听内心的感受。
1985年潘鸿海从美国游学归来便开始正式专注于描绘江南特有的山水。潘鸿海热爱江南,他用手中的画笔描绘江南。油画自西方起源,欧洲的油画带着浓厚的宗教气息和历史积淀,如果把西方油画的表现手法完全嫁接到东方背景下会显得极为生硬不适。所以要开创中国的油画,用油画来描绘中国的江南,取舍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艰难的过程。极为相似的艺术家当数陈逸飞。但两人的画作细品略有不同,陈逸飞的江南风景更为厚重、江南女子更为端庄风情。而潘鸿海的江南风景总少不了生活景象、江南女子更平凡却娇俏,似乎铺展开来的是极贴近我们的邻家风景,亲切而又温馨。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田野和广袤开阔的自然风光,用油彩勾勒出独具一格的江南景象,如《池塘春雪》《雪后的江南风景》等。他的作品很少描绘晴朗明媚的景色,更多关注于雨雪烟霭中的场景,善于极致地运用灰色,在微妙的灰度和冷暖变化中,江南的风景仿佛隐隐地笼罩着烟雨又好似蒙着一层柔软的薄纱,温和的江南,温柔的江南男女,犹如透着细密的雾气,朝着画外的观者软软地笑着。
在表达江南地区特殊的湿润地域和气候特点时的技法上,他借鉴了中国传统水墨画,使自己的油画也拥有了独特的中式风格。他非常注重颜色本身的表现,即便油彩这种材料本身具有厚重感,但他在作品中精确地把握了江南地方特有的轻盈颜色,展现出了他在色彩方面的独到才华。他认为“我们要探讨的是,在一幅油画中,颜色是如何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以一种怎样的形式,来突出它自己的表现形式,来强化它的感情。抛弃或降低对大自然景物的描绘性功能,是绘画颜色获得自由的先决条件,而改变和偏差自然光色是提高其表达能力的必要条件。脱离了写实的桎梏,艺术家在颜色上得到了真实地表现。颜色的变化,形状的变化,会引起一种不稳定的、静止的、运动的变化,产生一种情绪上的影响。”他把握住了江南地区的自然色彩,利用色调的协调,色彩的微妙变化,增强了绘画的表现力。从灰绿色调、灰蓝色调到黑白色调的江南风光,在他的画作中展现出了江南四季各种颜色的变化和交替,极具说服力地呈现了江南风光的丰富和隐晦的色调联系。沈行工的绘画学习来自他自身的绘画创作,他对于江南独有的地域环境和容颜,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经验。他早期的油画艺术表现,始终注重个人的创作风格和美的表达。他的江南山水绘画,体现了他对江南山水风貌的别样感悟和诗意表达。
2.2.2 江南的自然风光
潘鸿海笔下的江南山水,正是他用色彩来表现和创作中国诗意的艺术。他对中国绘画手法的深刻理解和非常自然的应用,不仅局限于对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的“形”的描绘,更是将其中的感悟和情感融汇在了一起,以图像的形式升华自己对江南意境的传达。潘鸿海笔下的江南风景看似写实,但不是简单地搬移,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笼罩下的描绘与抒发。例如,他的景观大多数都是在虚实之间,以视觉重心为基准,占据整个画面的2/3,为了塑造这种感觉,他经常重塑色彩的明度、纯度、对比度……把控画面的空间感和意象。虽然每张画都有差别,但整体上,这些画作强调“虚”在上,“实”在下。而“虚实”之间的对比与相互衬映,正是中国绘画的一种独特创作手法,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的传承。
沈行工的作品《月桥镇的早市》是江南水乡系列中的一部“发轫”作品。接下来,他的作品《小镇春深》《渡口细雨》《卖西红柿的农妇》《水上人家》《小镇之晨》《新头巾》《花香季节》《母女俩》《水上行》《金秋》《春江水暖》《雨后》和《田间》,形成了一个连绵不断的江南文化长河,展现出生动的江南民间文化图景。《月桥镇的早市》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它仿佛是一幅描绘江南人生活的图画,也像是一幅浓缩的江南人生活的近照。它似乎涵盖了每个“分镜头”的画面,呈现了每幅画面的内涵,给人留下恢弘大气的感觉,具有莫大的冲击力。作者选择了江南月桥镇早市的一个角落,将男女老少的人物形形色色地描绘出来,充分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气息。这表明作者在艺术角度选择、瞬间场景把握以及画面处理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在他的作品《水乡岁月》(图2)中,他笔触磅礴描写了江南地区的人情味和江南风光,展现了他在挖掘江南地方特色方面的非凡才华。他的创作大多反映了江南地区的雨雪烟霭,尤其擅长描绘江南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在江南的天空下,他运用厚重却飘渺的颜色,以由远及近的虚实关系中展示出各种千姿百态的绿色、青色、蓝色、棕色和白色,可见他对颜色的细微差别和控制的能力。在他的笔下,江南山水充满了中国诗意的艺术,正是通过颜色的运用来表现和创造这种诗意。他充分理解并发挥了中国美术的创作方法,不仅是瞬间的形象表现,更是通过形象来净化其所描绘的江南的颜色,并对颜色进行构思。
图2 潘鸿海《水乡岁月》
2.2.3 江南意境与写实
绘画终归来说是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不同的审美观念背后是不同的风土人情。西方的油画色彩最初进入到中国的土地之后,对于习惯了用文人画的审美观念来观察世界的人们来说,必然是一场漫长的审美学习和改革。绘画色彩从初期的对西方油画的一味学习,渐渐地找到了观念性的融合方法。最终,中国的意象油画充满了中国的文化气息,诗意十足。在对油画材料的运用上形成了符合中国社会的绘画语言,因此我们今天得见高雅脱俗且富有诗情画意的意象油画色彩。大多数的艺术家仍擅长使用传统白描的技法,画中的女子脉脉含情却又略带忧伤,身量纤细静静伫立,描绘出经典的江南女子形象。所描绘的山水美景壮阔自然,疏朗淡泊,流露出浓浓的东方情怀。
2.2.4 和谐宁静的主题氛围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艺术家从复杂的生活中探索灵感,搜寻内在规律,寻找能够打动他们的元素。他们将这些元素分解为线条、色块,使自己的情感得以释放。作品线条简洁,颜色概括,巧妙运用黑白灰、点线面结合,营造虚实、气韵、动静、活跃画面所需的节奏、秩序、结构等因素,最终呈现和谐的画面效果。这些作品能够有效地表达中国人内在情感,为情绪的表现提供帮助。
这种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相结合的发展局面极大地保护和推广了中国的传统的艺术审美和文化价值观。但是江南意象油画这一以描绘江南人文风情为主的艺术形式,在近代城市艺术形式的影响下,已经出现了渐渐衰落的趋势,但它所蕴含的江南诗意美学基础,以及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精神状态,使它得以继续传承至今。这也是一种丰富现代艺术创作的古典艺术形式,同时也达到了创新发展的要求。未来江南意象油画还有发展的可能性,但具体的发展范围,仍然取决于人们对传统美学的传承和理解,以及新的创造力和开放性。然而,这种灵性和觉悟是江南长三角优秀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地拓展这个领域的文化影响力。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江南风景油画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单纯地描绘大自然的原初含义,进化出一种现代的概念和理念。这将逐步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多样化的现代形式,也许风景油画本身的面目和本源的含义会慢慢消失,也许到了后来,我们就可以从区分出的人物类型的相应的角度,将其称作“物像架上的绘画”。不过,想要走到这一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理论上讲,江南城市文化的学习同时具有“微观叙述”和“本土体验”的特征,能够避开诸如“中国的文明”“国际化”等貌似包罗万象,实际上却是一种虚妄的“大叙述”,将中国独特的城市文化体验表现得更为实在。[2]这就是“江南城市文化”的理论与现实的重要意义。全球的文化整合与全球的经济整合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对等交换。这一切都说明,江南长三角地区的现代美术要想真正推陈出新走向繁荣,仍然任重道远。
江南风景油画融汇了西方的绘画技巧和色彩体系,为这一传统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传达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复杂性。这种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极大层面的保护和推广了中国的传统的艺术审美和文化价值观。未来这一绘画体系将依托此焕发出更加生机勃勃的活力。